摘要: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職業(yè)教育之魂,對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在高職院校普遍存在人文素質教育弱化現象,造成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其原因是辦學理念上的偏差和管理工作中的缺陷。要樹立正確的高職培養(yǎng)目標,再鑄“育人為本”理念,加強對人文素質的教育和研究,創(chuàng)建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環(huán)境,形成人文素質教育合力,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育人為本
2007年在“首屆中國人文教育高層論壇”上,海內外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國內高校的許多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質缺失現象,“傳統文盲”正在重返校園。我國教育學家朱九思也明確指出我國的高等教育存在“三過”的弊端,即“過弱的文化基礎,過窄的專業(yè)訓練,過強的功利主義”,把“育人”當成了“制器?!迸c普通高校相比,高職學生在專業(yè)能力方面雖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因注重了技能的培養(yǎng),人文素質缺失現象更為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文知識貧乏,缺少基本的文、史、哲、藝等知識,也不了解中外的傳統文化。二是缺少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沒有明確的人生奮斗目標,對社會和他人的情感淡漠。三是道德觀念弱化,法律觀念不強,正義感不足,律已不嚴,對人際關系的理解產生扭曲,盲目追求個人行為的放任自由。四是缺乏堅韌不拔的心理品質,意志較薄弱,自信心不強,自理能力較差,少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誠然,近年來不少高職院校加強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力度,收到了一定成效,且從主流方面分析,很多高職生人文素質現狀得到了改善,增強了使命感和責任感,對未來有憧憬,有求知欲,有豐富人文知識、提高文化品位、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需求,但學校人文教育狀況和學生的人文素質表現,遠未達到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要求。在人文素質教育日益被高等教育關注的今天,深刻理解人文素質教育的涵義和重要性,剖析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弱態(tài)和成因,探求人文素質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對策,實現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有機結合,應該成為高職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現實框架。
一、高職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是高職學生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且是學校提高辦學質量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要求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實現合格人才培養(yǎng)目標,必須既要加強科學和技術教育,更要注重人文素質教育?!翱茖W”、“實用”與“人文”、“理想”是高職教育生存與發(fā)展不可偏廢的兩個價值維度。科學技術教育教會學生做事,有一技之能和創(chuàng)造的本領,人文素質教育教會學生做人,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追求發(fā)展的動力??茖W提供的是“器”,人文追求的是“道”,二者不可或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只有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價值觀,克服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堅持人文主義的精神塑造和理想追求;克服因受“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的影響,把高職教育辦成單純技術教育的傾向,才能把學生真正培養(yǎng)成為綜合素質較高的合格人才。
二、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弱化的現象與原因
1.片面理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
高職院校把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實際上很多學校更注重于以培養(yǎng)技術能力為主軸,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的,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yǎng)方案,強調能力為本位,崗位為基礎,過分注重職業(yè)技能訓練和實踐環(huán)節(jié),把“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曲解為教給學生“一技之長”,掌握在社會謀生和發(fā)展的本領就可以了,使學生剛剛完成了“應試教育”,又踏入了“應用教育”的行列。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自然被忽視,不少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課程除了“兩課”外少有開設就是例證。
如果高職院校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人才觀上存在重技術輕人文、重知識輕心智、重物質輕思想的錯誤觀念,必然導致職業(yè)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和庸俗化,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文化底蘊薄弱,價值取向混雜,敬業(yè)精神不夠,缺乏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也就在所難免。
2.缺乏人文素質教育的科學規(guī)劃
其一,人文素質被簡單等同于“通識教育”,沒有突出人文精神培養(yǎng)。一些高職院校把人文教育當作“軟任務”,沒有科學和完整的規(guī)劃,針對性不強,教育性不足,內涵不突出,自然實效性較差。其二,忽視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完整而深化的體系,課程設置應貫穿三年的高職學習過程,注重多科性、階段性和連續(xù)性的有機結合,同時堅持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使學生從入學的那一天起就開始接受較為系統的人文知識的教育,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但因為許多學校以“應用”為主旨來建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不重視人文教育課程的安排,重點突出“職業(yè)能力”、“應用性”和“技能性”的教學和實踐,對于公共人文課和專業(yè)人文課如語文、歷史、藝術等能減則減,有的至多開一兩門裝點門面而已,工科類院系表現更為明顯,自然難以談得上科學性、教育性和系統性。
3.人文教育缺少資源和特色
一段時間以來,高職教育迅速擴張,學生規(guī)模急劇膨脹,致使許多學校忙于基本建設,增加硬件設備,滿足教學、生活和科研的要求,無暇集中精力思考和謀劃人文素質教育規(guī)劃,致使人文教育的基本設計和載體如圖書資料、活動場所、傳媒信息等方面的建設滯后,造成資源不足,形成了制約因素。此外,很多高職院校少于研究如何結合職教特點,實施職業(yè)人文教育,難于形成特色,職業(yè)教育不僅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更應具有職業(yè)的指向性,很多教師和學生對此缺乏正確的理解。強調專業(yè)教學和學術氛圍也使得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活動被視為時間和精神上的負擔,必然使人文素質教育成為被忽視的環(huán)節(jié)。
4.高職院校人文底蘊較弱
大學之所以為大學,不在于地大人多,而在于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積淀??v觀中外名校如北大、清華、牛津、劍橋,因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底蘊和輩出的英才而斐聲國內外。相比而言,我國高職辦學歷史也就二、三十年,人文精神正處于塑造和發(fā)展過程,缺乏厚重的底蘊和深刻的內涵,也沒有形成高職文化特色,因此,要有一個不斷積累、沉淀、提煉、升華的過程,通過傳承和創(chuàng)新鑄就充滿活力,體現高職人文特點的文化氛圍。人文底蘊薄弱還表現在高職學生方面,眾所周知,高職生與本科生相比,是高考錄取中的低分者,總體層面上人文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甚至缺乏基本的語言文學、書寫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由于對自己期望值過高,愿望與現實之間產生反差,極易導致自由、散漫、自制力差、審美情趣不高、公德意識薄弱、缺乏社會責任感,讓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侵蝕他們的心靈。
三、高職院校創(chuàng)新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思考
1.樹立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和諧發(fā)展的理念
高職院校要培養(yǎng)具有必備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這一點已成共識。但應該明確,要使學生成為一個較為完善的人,應該使科學素質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高度融合,既要授業(yè),更要傳道,始終把對學生人格塑造、職業(yè)道德、敬業(yè)精神、價值追求、創(chuàng)新膽略的培養(yǎng)放在首位。如果培養(yǎng)學生只重視專技而忽視德行的話,必然導致高職教育喪失其作為高度教育應具備的品格和文化品位,也會影響學校和畢業(yè)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所以,應秉承“育德為先,致用為宗”的辦學理念,轉變狹隘的就業(yè)觀,樹立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觀和質量觀,轉變職業(yè)教育的短期效益觀;樹立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轉變教育評價的專業(yè)傾向性,樹立人才培養(yǎng)的綜合評價觀。徹底摒棄單純培養(yǎng)“技能人”的危險觀念,使學生成為既具備科學精神,又具備人文精神,既會做人也會做事,既有較強的實踐技能,又養(yǎng)成較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復合型專門人才。
2.加強對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科學管理
首先,要加強人文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除了狠抓“兩課”師資培養(yǎng)外,要改善其他人文課教師薄弱的現狀,優(yōu)化師資結構。其次,要加強人文課程體系的建設。課程結構決定學生的素質結構,學科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主要途徑。在制定培養(yǎng)方案時,要增加課時,增設一定數量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必修、選修和特色課程。再次,要加強人文學科教材體系建設。人文教育的教材并不缺乏,重在系統完善而非零散和支離破碎,重在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而非?!盎尅弊哌^場。據悉,目前教育部已出版一套高職高專公共課規(guī)劃教材,其中的人文學科教育部分完全可以使用。第四,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和實踐。當前在高職院校中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還沒有形成隊伍,也缺少濃厚的氛圍,與教育教學實踐緊密聯系的成果更是鮮見。所以,要提升人文素質教育的水平,一定要利用高校的科研優(yōu)勢,全方面地開展課程改革、教學方法、教學實踐的研究,以求產生指導性的成果。
3.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環(huán)境
一是增加投入,加強對校園物態(tài)文化環(huán)境的建設,如圖書館建設、人文方面圖書資料采購、網絡和媒體建設、社團建設等,在校園具體規(guī)劃和建設時要有意識、有重點地加強人文景觀的營造,既可以美化環(huán)境,又可以陶冶學生情操,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二是要經常開展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人文教育活動。如開設人文講堂,聘請科學家、藝術家、社會學家對學生進行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講座;組織人文教育論壇,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在研討交流中提升;開展讀書、征文、演講活動,引導學生閱讀和討論中外經典;組織各種社團、廣泛開展各類文學、藝術、體育活動。以上種種,都可以使高職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胸懷趨于博大,眼界變得寬廣,心智發(fā)育成熟,人格臻于完善。三是拓展空間,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素質。人文教育僅限于校園是遠遠不夠的,社會資源極為豐富。因此,要有計劃、有目的組織學生深入社會、深入社區(qū)、深入生活開展科學、文化、衛(wèi)生、法律、環(huán)保宣傳教育活動,讓學生親身感知和體驗人文精神,這種人文教育,其深刻性、實效性是學校教育無法取得的。四是要結合職業(yè)教育特點,注重校園文化與企業(yè)文化相互銜接與兼容。楊叔子院士曾指出:科學必須是人文的導向,人文必須以科學為奠基,這就是科學與人文的交融。學生在學校是校園人,在職場是“專業(yè)人”,為了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應該實現校園人與“職業(yè)人”的對接與融合,在這種對接與互動中達到拓展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視野的目的。
4.形成共同推進人文素質教育的合力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之功,一蹴而就,需要全體師生上下一心共同謀劃,共同參與。一是要從“頂層設計”入手,加強決策的科學性,認真制定和實施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整體規(guī)劃,尤其要加強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校風直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大學精神,更對教風和學風產生深刻影響。要用良好的校風,創(chuàng)設積極向上的氛圍;要用良好的教風,示范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要改變學風狀況,用制度規(guī)范學習,建立切實可行的教學、考核的約束機制和評價機制,完善評估內容和評估手段。二要加強管理。要建章立制,嚴格要求,有明確的學習和素質方面的管理規(guī)程,對校園文化尤其是相關活動不能松懈管理,放任自流,以保持文化教育活動的純潔性,避免不良文化造成的消極影響。三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學生管理部門和輔導員等管理人員要自覺履責,積極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做好耐心細致的教育引導工作,對學生傳播新思想、新知識、使他們搭建起避免世俗和錯誤思潮沖擊與污染的“防火墻”。
參考文獻:
?。?] 周艷茹,王子科.對高職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的調查[J].職教論壇,2011,(17).
?。?] 安娜.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之我見[J].中國成人教育,2007,(5).
?。?] 李今星,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報告[J].廣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