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有一位96歲高齡的名譽理事,她叫黃壽珍,是參加過廣州起義的辛亥志士黃烈的女兒,也是孫中山先生親屬中輩分最高、年齡最長的人。
黃壽珍是孫中山之子——孫科內(nèi)弟陳志昆的夫人。她出生在美國夏威夷,長在美國夏威夷,卻一生牽掛著中國,眷戀著中華故土。她和丈夫既是孫中山、宋慶齡的親屬,又是宋慶齡的摯友。今年,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出版了由陳燕(黃壽珍的女兒、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選編的《宋慶齡致陳志昆夫婦、陳燕書信選編》一書,書中展示了宋慶齡與黃壽珍一家人的友好情誼,以及他們作為海外游子為新中國的建設(shè)和改革開放作出的巨大貢獻。
黃壽珍和丈夫陳志昆的祖籍都是廣東中山,與孫中山先生是同鄉(xiāng)。黃壽珍的父親本來名叫黃官烈,他很早就在檀香山接受了孫中山的進步思想,加入了同盟會,成了孫中山的革命同伴。一次,他聽孫中山在演講中說,“不要做官,而要為民”。后來,他就把名字中的“官”字去掉,改名為黃烈。黃壽珍說,“我父親是帶槍回中國參加孫中山、黃興發(fā)動的‘廣州起義’的。起義失敗后,我父親死里逃生,輾轉(zhuǎn)又回到了夏威夷。但我父親深受孫中山先生的影響,對中國感情很深,他不贊成中國重男輕女的傳統(tǒng)思想,鼓勵我讀書,念大學,將來為祖國服務(wù)”。黃烈的這個思想一直激勵著黃壽珍多學知識,報效祖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黃壽珍學到的知識有了用武之地。次年10月25日,黃壽珍與陳志昆結(jié)為伉儷。婚后第8天,他們啟程回中國。由于陳志昆1939年去過延安,而且在延安滯留長達9個多月,已經(jīng)被美國中央情報局列入了黑名單,想離開美國是非常困難的。為了能夠離開美國,他們的婚禮是秘密舉行的,只有黃壽珍的母親等6人參加,連她的姐姐都不知道。完成了終身大事后,便匆匆啟程奔向祖國的懷抱。在他們乘坐的船上有50多位中國留學生,一路上,他們跟著學生們學唱了許多進步歌曲。然而,當船抵達香港過境時,黃壽珍看到的畫面是港英當局的警察用刺刀對著中國學生,這讓她內(nèi)心感到了極大的屈辱。“說實話,我們回國心里并沒有底,新中國會不會接受我們?離開美國時,為避人耳目,我們也沒有帶什么行李,只帶了幾件隨身穿的衣服。結(jié)果,我們一到廣州,就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熱烈歡迎,友好接待,在香港過境時那種‘階下囚’的感覺變成了座上賓,讓我們感到了祖國的溫暖,新中國的偉大,我們的心踏實了!”黃壽珍后來回憶說。
抵達北京后,陳志昆、黃壽珍夫婦受到了領(lǐng)導人的接見,安排了一系列的參觀和學習活動。很快,黃壽珍被安排到國際新聞局特稿組,做改稿工作。一年后,她作了一名記者。在黃壽珍的記者生涯中,最令她難忘的是她親身參與報道的關(guān)于政府如何改造妓女,為她們治病,培訓她們,安排她們工作的故事。后來,這些在舊社會最沒有地位的婦女有的當了紡織工人,有的做了手工業(yè)者,不少人還結(jié)婚成家,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黃壽珍說,“這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都做不到的事,新中國做到了!”
關(guān)于血吸蟲病防治的報道也給黃壽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當時中美兩國沒有外交關(guān)系,加之美國對新中國真實情況的惡意封鎖,黃壽珍與家人的通信都要經(jīng)過香港,再套上一個新信封轉(zhuǎn)寄,才能到達美國。黃壽珍回憶道:“為了安全,我當時寫稿子,甚至家書都是用筆名。即使是這樣,在美國實行政治清查的‘麥卡錫主義’時期,還有美國情報人員到我姐姐工作的學校盤問我姐姐。”在號稱民主自由的美國,甚至直到上世紀70年代,他們重新定居美國,還有人找他們的親友打探消息。
黃壽珍剛到北京時,組織上問他們對住房有什么要求,她說一室一廳就夠了。她不知道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一般都是一家人住一間房,根本沒有廳,她為自己給組織提出那樣的要求感到慚愧。陳志昆、黃壽珍的兩個孩子陳平(男)和陳燕(女)都出生在北京,保姆是一位小腳老奶奶,對孩子非常好。在物質(zhì)生活上,他們和普通群眾一樣,沒有特殊照顧。這對習慣于美國物質(zhì)生活的他們來說,還是相當困難的。在美國,牛奶已是餐桌上必備的飲品,可在中國,鮮奶還很少,奶粉也還不能敞開供應(yīng),一般人是喝不上的,只有小孩、老人和病人才能喝到。北京的冬天很冷,室內(nèi)也沒有暖氣,這對于來自夏威夷的他們來說是又一個必須面對的挑戰(zhàn)。新中國成立后,雖然物質(zhì)條件還很差,但那時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好,黃壽珍回憶說,“我們的孩子出生后,同事們非常關(guān)心,給我們送來了嬰兒車、嬰兒床和嬰兒衣服。我兒子生病時,每月僅有70元收入的科長,竟拿出50元送給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驕傲的傳統(tǒng)美德。為此,我們在中國的11年里結(jié)交了很多真摯的朋友。直到今天,我們還經(jīng)常會打越洋電話聊天敘舊?!?br/> 黃壽珍回憶起他們在北京的11年時說:“我們親身經(jīng)歷了新中國的變化。剛來北京時,北京的馬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北海的水是臭的,胡同口堆滿了垃圾。后來,在政府的號召下,官員帶頭,全民行動,很快使北京面貌一新。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但那是一段值得懷念的日子。那時,人們的精神最充實,思想最純潔,也是我們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br/> 1979年,美國發(fā)生一起空難,機上273人全部遇難,其中包括黃壽珍在北京出生的兒子陳平。當時陳平只有26歲,還是芝加哥理工大學的學生。當這一噩耗傳到北京后,宋慶齡親筆致信:
親愛的志昆和壽珍:
聽到你們失去了一個多么寶貴和優(yōu)秀的兒子,我感到十分哀切!我雖然從未見過他,但我知道他為人既勇敢又善良。我完全體會你們悲痛的心情,并有同感!這確實是非??杀氖录?但也請記住,世界上沒有永恒的事情。請務(wù)必保重身體。
致以深切同情和愛心。
宋慶齡
1979年11月2日
30多年過去了,今天談起這件事,黃壽珍還是難以掩飾思子之情,她說:“空難發(fā)生之后,我們與美國相關(guān)的兩家公司開始了馬拉松式的打官司,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審結(jié)果終于在事發(fā)10年后的同一天下來了,我們完全勝訴,得到了應(yīng)有的賠償。我們?nèi)覜Q定,除了從賠償金中拿出三分之一支付律師費用外,其余三分之二,一部分捐給兒子的母校芝加哥理工大學設(shè)立獎學金,用于獎勵中國留學生;另一部分用于資助中國的公益項目。”黃壽珍一家曾用這筆錢資助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的動畫《上下五千年》項目、河北省承德豐寧大灘小學的援建項目和與夏威夷大學的“兒童哲學”交流等項目。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央邀請了大批海外孫中山、宋慶齡親屬來華參加紀念活動,但為了安全,中央特別規(guī)定了年齡限制。黃壽珍的年齡遠遠超出了中央的規(guī)定,但黃壽珍不顧96歲的高齡,自費跨洋從美國飛到廣東出席在廣州和中山舉行的紀念活動,可見她對祖國的感情之深超出常人想象。她在電話中激動地說,“中國政府對這次紀念活動非常重視,作了充分的準備,修建了很多很好的紀念館,活動安排得相當豐富,對孫中山先生海外親屬照顧得無微不至,對辛亥志士的后人給予了很多關(guān)照,我們高興極了!我和孫中山先生是同鄉(xiāng),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哪有不來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