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又譯尚?布希亞、讓?波德里亞,其消費社會理論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大師列斐夫尓“受控消費的官僚社會”理論的影響,而巴特的理論則構成了他的符號學轉向。理解鮑德里亞的“消費”概念是理解其消費社會理論的基礎。
一、消費的定義——作為符號的系統(tǒng)化操控
在1968年出版的《物體系》一書中,鮑德里亞就從符號學的角度賦予了消費一個全新的定義,“如果消費這個字眼要有意義,那么它便是一種符號的系統(tǒng)化操控活動……要成為消費的對象,物品必須成為符號,也就是外在于一個它只作意義指涉(signifier)的關系……而它的合理一致性,也就是它的意義,來自于它和所有其他的符號——物之間,抽象而系統(tǒng)性的關系。這時,它便進行‘個性化’,或是進入系列之中,等等”。它被消費——但(被消費的)不是它的物質性,而是它的差異。物品(包括非物質服務等)變成了系統(tǒng)中的符號,實質被形式化,成為了空洞的能指體系。這種身份轉換,同時也包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改變,它變成了消費關系。因此,被消費的是符號價值,是關系本身,卻永遠不是物品。
二、鮑德里亞消費概念的符號學特點
1.鮑德里亞消費概念的符號學特點
鮑德里亞對于消費的符號層面的定義,借鑒了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以及巴特的結構主義符號學理論。索緒爾認為,符號是能指和所指相聯接的整體,所指和能指分別代替概念和音響形象(以及感覺部分)。因為人們常常用感覺部分的觀念代表整體的觀念,所以,人們常常感覺到能指,符號經常也指的是能指。符號是攜帶意義的感知,意義必須有符號才能表達。從這個角度來說,由于物變成了符號,所以鮑德里亞對于消費的定義,可以說成是符號消費或意義消費。索緒爾把語言看成是一個獨立封閉的符號體系,體系中的單個符號的意義,是由它和體系內部的其他符號的差異而產生,并非是由它與外部世界的關系而確定,因此,系統(tǒng)性是任意性的必然后果。消費系統(tǒng)是作為語言系統(tǒng)的同等物,是語言,而具體的消費行為是言語,是在系統(tǒng)語法規(guī)則支配之下的具體消費表現。這種消費不是對物的使用價值的占有,而是生產和駕馭社會符號的邏輯,從這個角度來看,消費過程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作為建立在一個密碼(符碼)基礎之上的明確意義和交流過程,實際消費行為能夠在其中得以實現并具有應用的意義。在這里,消費是一種交流體系,而且是一種語言的同等物……第二,作為社會分類和區(qū)分過程。物和符號在這里不僅作為對不同意義的區(qū)分,按順序排列于密碼(符碼)之中,而且作為法定的價值排列于社會等級……”
可見,人們把對物的消費當作突顯自身的符號,以這種方式形成社會區(qū)分,每一個人通過它在社會中獲得注冊。這種區(qū)分的原則如同語言里的規(guī)則,主體卻被個體遺忘了。消費者受到語言體系的符號(物)的操縱。鮑德里亞還借鑒了巴特在《神話學》中闡述的神話的構成模式來解釋物被符號化成為神話的過程。他指出在對差異的追求中,消費者處于眩暈的神話之中,但卻被排除在享受之外。
2.與經濟學層面定義的不同的特點
經濟學認為:消費是指消費者對物質產品以及服務所進行的使用和消耗,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和欲望。消耗層面意義的消費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消費被當作是否定性的消耗。這一階段對應于前工業(yè)社會和工業(yè)社會的初期,這一階段整個社會處于絕對稀缺狀態(tài),所以,主要問題就是盡量多積累財富(貨幣),應盡量進行抑制消費。第二階段:消費被當作是肯定性消耗的消費,在以生產作為主導的前提下,消費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肯定性。這一階段是工業(yè)社會發(fā)展和成熟的時期。消費在馬克思的時代所具有的影響力是通過阻礙社會發(fā)展的經濟危機來體現的。第三階段:消費時代的到來。這一階段以消費為主導,將消耗性的消費作為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動力之一。消耗性消費變成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在此,消耗作為消費的基本內涵并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它作為一種力量對生產所具有的影響已經由“反作用”轉變?yōu)椤爸鲗宰饔谩?。消費本身就表征著一種增長。
可以看出,無論對消費是抑制還是鼓勵,經濟學關注的都是它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它假設了消費者是理性人,注重的是消費物的使用價值對于人們的需要的最大滿足。而對于使用價值之外的意義,并不是經濟學所關注的對象。
三、結論
鮑德里亞提出了物在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之外的第三個價值,即“符號價值”,它具有與經濟學層面不同的符號學特點。消費社會只是一個符號吸收的和被吸收的社會,人處于符號的包圍之中,人被異化了,消費也被異化了。
?。ㄗ髡邌挝唬航骱教旒紟煂W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