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初中生作文,有的無話可說,有的彰顯出一些寫作套路。無話可說的,固然內容、語言都貧瘠;彰顯套路的,那是得到了老師的秘密武器——魔方式的“范例”與“變革”。學生一旦掌握,在中考中以不變應萬變,有時也能僥幸對付過去。然而,考試結束,學生終將覺得自己在寫作方面的無能為力,與前者又有何異?并且,這種作文教學中容易滋生假思想、偽情感,形成不負責任的寫作態(tài)度,這已然嚴重違背了《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作文教學的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當作文指導緊緊圍繞怎樣才能得高分時,我們已經失去了教學最該尊重的東西:真情實感,使學生作文失去了一份真。
學生的真情實感跑到哪里去了?學生為什么無話可說?學生為什么要遵循一些套路?原因很簡單,我們的作文教學常常暗示甚至明示學生,作文該寫什么,該怎樣寫。內容的圈定和高深的技巧指導將真情實感擠壓到一邊去了。如果學生寫作時總想著“我該說什么”“我該怎么說”,偽的東西就自然而然地誕生了。而發(fā)自內心的情感欲望又哪有立足之地呢?況且,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在寫作技巧的輔導上花的時間是相當多的,內容的空洞也就順理成章了。
初中階段,怎樣讓學生在作文中重拾一份真?我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解放思想,有一說一
“新課標”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睂懽鞯膬热莶]有做褊狹的規(guī)定,作文教學中個別老師憑借自己喜好界定作文該寫什么,最好寫什么是不對的。曾讀過一份雜志,將“作文”定義為“人寫作的文”,雖然有些夸張,但這樣一說,作文的空間就顯得廣闊無比了,也并非什么壞事。初中語文課本有一個寫作訓練“在生活中找米”,莫如說“生活處處皆是米”。只有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學生才能大膽作文。
讓學生有東西可寫遠比讓學生知道怎樣寫來得重要,或者說,內容是第一要素,技巧是第二要素。羅庸先生1940年在西南聯(lián)大師范學院說:“我們覺得,學生作文技術拙劣是比較容易補救的,唯有內容空洞糊涂,是最嚴重的問題。因為空洞糊涂就證明作者的無感覺或不會表示感覺,無思想或不會運用思想。根本不立,所謂技巧云云,便全是不著邊際之談。教者不能在這里善為培植,學生的作文是無法進步的?!?br/> 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所以,我告訴學生,凡事皆可入文,所見所聞所感都是作文的素材。為了將學生的寫作禁錮感徹底消除,我做了一些語言描寫的片斷練習,要求學生在家傾聽家人的交談,去自由市場注意商販與顧客的討價還價,放學時在公交車上留心身邊下班人群的聊天,等等,并對他們的語言做有一說一的記載,就好像錄音機一樣。學生交上來的作業(yè),每一個片段都是一個真實的生活圖景。教師適當調整自己的作文評分標準,能較好地按要求完成練習的就給予高分。這樣做幾次練習,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原來作文是可以這樣寫的,而且寫得這樣輕松、生動。
二、實話實說,形象表達
從操作較易的語言片段描寫到稍有難度的動作描寫(動作描寫在選用動詞方面需要斟酌),要求一定是自己的所聞所見,實話實說。然而,僅做好記錄對于作文教學來說是不夠的。生動形象地表達有助于更好地展現(xiàn)真實。比如人物的語言描寫,人物在說話時除了有聲音,肯定還有相關的語氣、語調、語速、神情、動作等,只有把這些表達出來了,語言描寫才豐滿生動。我從課文《草》(蘇教版八上)中得到靈感,設計了這樣的語言描寫練習。
?、佟痢羅_____地說:“……”
?、凇啊薄痢羅_____地說。
?、邸啊?br/> ④“……”××______地說,“……”
學生根據(jù)實際需要選擇使用,生動再現(xiàn)當時情景。至于動作描寫、肖像描寫等就要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了,而最終目的是追求逼真。
三、理性追求藝術真實
以上所做的一切都是生活真實的寫照,是我們的所見所聞,是生活中實際存在的。然而,寫作中單純地照搬生活真實,作文就會顯得真實卻雜亂、無主題,也是不可取的。寫作需要適度的虛構。
關于藝術真實,魯迅先生有著精湛的言論:“作家的取人為模特兒,有兩法。一是專用一個人,言談舉動,不必說了,連微細的癖性,衣服的式樣,也不加改變。這比較的易于描寫,……二是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例如畫家的畫人物,也是靜觀默察,爛熟于心,然后凝神結想,一揮而就,向來不用一個單獨的模特兒的?!薄白煸谡憬?,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薄安槐厥窃械膶嵤?,但必須是會有的實情?!?br/> 初中語文八下教材有兩篇小說做了很好的范例:《孔乙己》和《范進中舉》,這兩篇文章人物都是有生活原型的??滓壹簛碜越B興城的孟夫子及“亦然先生”,了解了孟夫子及“亦然先生”,再來看魯迅先生塑造的孔乙己,不難理解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區(qū)別,也不難理解怎樣做到藝術真實。范進的塑造也是如此,皆采用雜取種種,合成一個的方法。不僅如此,藝術真實的塑造往往還借助于夸張、比喻等藝術手段塑造一系列合乎邏輯的人物,創(chuàng)設一個合乎邏輯的情境等來表現(xiàn)人物,反映社會真實。
因此,文章的真實性并不是它的事實性。在此基礎上虛構出來的文章遠遠區(qū)別于教師魔方式的“范例”與“變革”,一個是真的,一個是偽的;一個是鮮活的,一個是呆板的;一個是飽滿的,一個是空洞的。
真實是寫作的生命力,也是作文的生命力,更是作文教學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