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由于先天遺傳等因素與后天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個體之間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不必擔憂甚至抱怨,因為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我們正確地對待并巧妙地利用,必能將學生的個體差異成功轉化成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服務于我們的課堂教學。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具體談一談。
一、捕捉起點差異,體現數學課堂的真實性
學生的日常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每天的經歷與積累在學生的認知領域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經驗。雖說這些經驗是原始的、零碎的,甚至帶有一定的局限性與缺陷,但卻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了有效的、寶貴的基礎。當學生帶著原有的經驗,立足不同的起點參與學習時,便能在比較、分析、思考的過程發(fā)現正誤與優(yōu)劣,從而得到新的知識體驗,完成數學認知發(fā)展的過程。因此,利用好這些“起點資源”,為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與內在需要助一臂之力。如學習“統(tǒng)計”一課,我先讓學生分組摸球,并進行記錄,然后交流匯報記錄方法。有些小組是摸到幾號就寫幾,最后分別數一數;有些小組是先畫四個圈,分別代表1~4號球,然后摸到幾號寫入對應的圈;有的小組是先寫1~4,然后摸到幾號在對應數字下畫圈,最后分別數一數……這些都是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上得出的方法,都是可行的,但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很快發(fā)現,用簡單符號記錄似乎更方便、更清楚。我充分利用學生的“起點差異”,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二、尊重能力差異,體現數學課堂的生本性
數學課程改革的宗旨是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必須正視與關注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課前預設因人而異,課堂教學因材施教。有時對于學生表現出偶然的、意外的狀況,教師需要施展個人智慧,巧妙地點撥,轉變錯誤觀念,幫助學生順利渡過難關,有利于呵護學生的自尊,時時處處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而考慮,從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進步與提高。如這樣一道題:“施工隊修一條長1800米的水泥路,每天修150米,修了8天,還剩多少米沒修?”這道題解法很簡單:1800-150×8??捎幸粋€學生居然列式為1800÷150,這完全出乎我的預設,學生間一片嘩然,紛紛指責,此時的我清醒地明白指責意味著什么。于是我笑著示意大家安靜:“其實,他還沒做完呢!”在我的精心點撥下,這位學生成功地得出第二種解法:1800÷150=12,12-8=4,150×4=600。這一充滿智慧的二次預設,有效地尊重了學生的能力差異,讓課堂有了新的轉機。
三、呵護體驗差異,體現數學課堂的多樣性
學生是富有個性的鮮活生命,由于認知水平、情感意識、思維角度的不同,使得學生個體之間對于數學學習的體驗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每一位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對于數學知識都有著不同的認識與獨特的理解,教師應當充分遵循這一客觀規(guī)律,把課堂教學中最真實、最富個性色彩的過程還給學生,真正做到不拘一格、百花齊放,從而實現數學課堂的多樣性、豐富性、實用性、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個性體驗的摩擦與碰撞中,不斷地發(fā)展與超越。如教學“認識人民幣”一單元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應用人民幣的能力,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解決:“一個文具盒價格為7元9角8分,付款時可以怎樣搭配人民幣?”學生們一番忙碌后匯報了許多種方法,這些都是學生在自主思考后對于數學知識的個性體驗與感受,作為教師應當予以支持與保護。
四、接納思維差異,體現數學課堂的創(chuàng)造性
學生的個性特點決定了個體的思維差異。有些學生思維傳統(tǒng)保守,循規(guī)蹈矩,甚至按部就班,雖說課堂表現平淡無奇,倒也無可厚非;有些學生思維激烈活躍,逆章而行,甚至鋌而走險,雖說有悖常理,匪夷所思,倒也經常使得課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有些學生思維中庸而立,善于隨波逐流,遠離極端主義,因此常常受到教師的歡迎。但我們不能根據學生的思維狀況決定對學生的重視程度,而應當接納學生之間的思維差異,適時、適機地保護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新火花。如學習“三位數加三位數”一課時,有“258+495”一道題,一般學生都是利用豎式進行計算,但又一位學生卻是這樣計算的:258+495=258+(500-5)=258+500-5=758-5=753。這位學生估計是家教或自學而成,思維超前,教師應當趁機利用這一思維差異,簡單解釋介紹方法,為今后學習打好基礎。
學生的個體差異作為一種教育現狀,應當備受我們的關注,這不僅是課程改革的外在要求,同時也是學生自我發(fā)展的內在需要。我們應當正確、合理、科學地應對這一客觀存在,努力立足我們的課堂,利用我們的智慧,巧妙地將個體差異轉變?yōu)橛行У慕虒W資源,從而讓學生的個性盡情地彰顯。
?。ㄘ熅廃S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