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綠營為蔡英文選舉“總統(tǒng)”造勢的“三只小豬運動”近日搞得有聲有色,支持者對Q版小豬撲滿(存錢罐)反應踴躍,爭相索取,導致供不應求,一度缺貨。
這股熱潮甚至炒熱了蔡的選情。綠營打出“大豬小豬手牽手,陪同小英選總統(tǒng)!”的口號為蔡造勢,同一時間,恰巧蔡英文的民調支持度超過馬英九,出現了后來居上之勢。
“三只小豬運動”起源于10月初,臺南三胞胎小朋友捐出撲滿中的存款,支持蔡英文競選“總統(tǒng)”,被監(jiān)察院質疑未成年人捐款有違反政治獻金法之嫌。綠營事后把款項退還給小朋友,卻反守為攻、因勢利導,在10月25日發(fā)起三只小豬運動,呼吁10萬只小豬站出來力挺小英。綠營各地競選黨部更發(fā)送了10萬只Q版小豬撲滿給民眾,引發(fā)了各地支持者的熱情響應。
小豬象征弱勢和憨厚可愛,意圖引發(fā)支持者的憐惜,并對“家大業(yè)大”的國民黨進行反諷。
三只小豬為紅、綠、藍三色。蔡英文解釋,紅豬代表陽光,綠豬代表溫暖,藍豬則代表包容。登記候選當天,蔡對支持群眾說:“我知道你們對藍色有一些保留,但在下一個階段的臺灣,我們也接受藍色小豬,我們也要跟藍色小豬一起創(chuàng)造下一世代的榮景,所以第三只小豬,我要叫它為‘包容’?!?br/> 三只平凡的小豬竟然成功地在選舉中掀起一股熱潮,就連藍營的象征顏色,也被蔡引為選舉元素,讓人嘆為觀止。都說民進黨“曉得選舉,不曉得治國”,從中可見一斑。
去臺灣觀察過選舉的人都知道,當地選舉的一道奇特風景,就是藍、綠陣營(尤其是后者)都會推出形形色色的Q版造型、選舉吉祥物、紀念品等,一方面為選舉籌款,另一方面為選舉造勢。這些東西,讓民眾覺得政治并不那么“生人勿近”,也有親切、可愛的一面,能縮小政治人物與群眾之間的距離。
說起當中緣由,還有一個故事。1996年“總統(tǒng)”選舉,臺灣民進黨遭受了空前的挫折,代表該黨的彭明敏大敗給國民黨的李登輝。為了反省,該黨領導層走向基層、巡回舉辦座談、聽取公眾意見。不少年輕人都抱怨,和該黨交談,就好像和自己的公公婆婆說話一樣,整天糾纏在“二二八”等沉重的歷史課題上,根本難以叫他們這些新生代產生共鳴。
聽了這些意見,民進黨痛定思痛,嘗試告別悲情、重新上路。以往綠營選舉時都依賴悲情和控訴,例如陳定南1994年角逐省長時,以“400年來第一戰(zhàn)”作為號召;相反,陳水扁在同年選臺北市長時,卻將“希望的城市,快樂的市民”作為口號,投射出截然不同的政治風格和氣息。
扁營可謂選舉商品的始作俑者。1998年,阿扁角逐連任臺北市長,競選總部那班“童子軍”幕僚擬成立一支“青年軍”助選,構思名稱時,最初想起美國特種部隊“綠扁帽部隊”(Green Beret),因為“綠”是民進黨的黨色,“扁”當然代表阿扁。但由于“部隊”一詞太過煞有介事,不符合年輕、時尚的原意,于是有人建議用“一族”這個較為時尚的流行語;另外,“綠扁帽”也令人想起中國人最忌諱的“綠帽子”,于是索性把“綠”字也去除,就此定為“扁帽一族”。
既然稱為“扁帽一族”,每個人當然都得戴上扁帽作為標記,“扁帽工廠”應運而生。阿扁甚至請來著名漫畫家水瓶鯨魚為他設計“扁帽”的初始造型,結果找來一種綠色毛線帽——同款帽子,日本人氣偶像木村拓哉也戴過。后來,在媒體的炒作下,扁帽逐漸熱賣。扁帽工廠日漸雄心萬丈,不斷開發(fā)和推出新的商品,從扁公仔到扁T恤、扁肩袋、扁背囊、扁電話繩、扁手巾等,它們成了臺灣年輕一族的潮流服飾以及人氣玩偶。(幾年前我曾到臺灣觀摩選舉,買了一個阿扁公仔錢罐回來送給朋友,但他認為不該為如此人物儲錢,因而退回給我。)
這種Q版、好玩的政治在1997年縣市長選舉時曾達到巔峰。當時民進黨的四大派系分別組成4支籃球隊,為各自的候選人打氣,分別是齊天大圣、小鹿班比、百變花蝴蝶和大麥町。不少候選人更訴諸漫畫造型,企圖贏得選民的好感。如今“四大天王”之一的蘇貞昌,當年便選擇了電火球,游盈隆更用了灌籃手。陳文茜也組織了秘密武器——“酷哥辣妹舞團”為各人助選。
不得不承認,以上作法在幾年間令民進黨的形象大為年輕化,壓倒性地取得了18至30歲青年選民的支持,是阿扁2000年大選獲勝的一個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