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厭倦每周40個小時的枯燥工作,父親在1972年時辭去了當時在出版社的工作。那時,父母剛剛30歲出頭,按照父親現在的回憶,當時兩人“仍想探索整個世界”,于是他們買了6張去歐洲的單程機票,帶著四個不足7歲的孩子,以及僅有的3000美元資產便上路了。年輕而又富于理想化的他們,認為可以讓這段旅程成為我們的“移動課堂”。
在這之后的4年中,父母踐行著他們“自由自在的存在方式”,帶領我們游歷了西班牙、英格蘭以及墨西哥,并最后定居在圣路易斯。因為父親忙于寫書,所以教育四個孩子—瑪麗、詹姆士、約翰以及我的任務就落在了母親的身上。
大多數時間里,因為年紀過小,我只是跟在哥哥姐姐后面學些皮毛。但時至今日,我仍然記得4歲時,我們和母親在墨西哥郊外上的一堂課。在綠色蔥蘢的園林里,我們彼此聊天歡笑,母親不僅不會像個學校老師一樣讓我們保持安靜,而且還會引領我們去觀察周圍,建議我們畫下看到的事物,比如流浪的墨西哥藝人、躺在雜貨鋪門口的大狗,以及和我們年紀相仿卻在街邊兜售口香糖的當地兒童。
放任與自由
除了傳統(tǒng)的寫作、歷史以及地理課,我們也會在體育課上跟隨父親練習瑜伽。一天的課程結束后,我們還可以走上街頭,自己去發(fā)掘、感受當地的環(huán)境與生活。在標準化的教育模式中,一天的課程里僅有幾個間歇時段。但在我們家庭教育過程中,正如母親后來在《紐約時報雜志》中所寫的那樣,“孩子與父母共同旅行,接受的教育和普通學校的完全不同”。
母親的這篇文章刊載于1975年10月19日,并在當時掀起了軒然大波。因為在那個年代,家庭教育仍被視為一種相當另類的教育方式。在這篇文章中,母親這樣記錄了我們一天的課程表:
當時很多預備學校都受到了母親課程安排的啟發(fā)。在一天的學習中,母親使用的是簡單的拼寫以及數學課本,書店里就能買到。家里還常年堆著一整摞不停更換的書籍,我們可以隨時閱讀。此外,可供家庭教育的資源非常稀少。那個年代沒有互聯網,人們也不可能像現在一樣,上網搜索可用的課程計劃。在當時,家庭教育仍被視為違法行徑。直到1993年,這種教育方式才被美國50個州定為合法行為。在文章中,母親描述了她的教育方式:“他們按照自身的步調學習,不用完成任何作業(yè)。我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讓他們自己去學習?!?br/> 母親的文章一經刊載,雜志社的編輯們便收到了大量來信,讀者們紛紛表達了他們的擔心,懷疑我們可能未來無法適應真實的世界,或就此注定成為社交無能兒以及學習上的后進生,我和哥哥姐姐們現在仍然能聽到類似的質疑聲。在如今這個“虎媽”盛行的年代,父母們傾向于對孩子施行嚴加管教,但同時又容易出現過度保護的現象。沒有人能夠理解,我們的父母當時怎么敢“自由放任”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我的母親帕特來自紐約的布朗克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她與我的父親杰克在紐約的一家小型出版社相識。兩人在認識6個月之后結婚,至今已經共同生活了47年。
我的父母真正信奉的是反主流文化的價值觀。當時,家庭教育是一塊幾乎未經開墾的領域。父親之所以受到家庭教育的吸引,是因為之前16年的正常學校教育讓他感覺“堵得慌”。他說:“我那時是個窮學生,學校是我獲得教育的唯一選擇?!睘榱俗屪约旱暮⒆用庥诔惺芷胀ń逃o他帶來的壓抑感,父親在第一個孩子瑪麗即將出世之際,決定讓自己所有的子女都接受家庭教育。“我們是教育無政府主義者?!彼f。
作為一個在校期間的全A優(yōu)等生,母親的觀點則更加系統(tǒng)。她閱讀過教育改革理論家A.S.尼爾(A. S. Neill)的著作,后者的教育理論對母親產生了深刻影響。尼爾于1921年開辦的夏山學校在現代教育史上十分著名,被譽為“最富人性化的快樂學校”以及“因材施教的典范”。尼爾的理論點醒了母親,使她對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產生了質疑。
教育學家約翰·霍爾特(John Holt)的著作也影響了母親?;魻柼卣J為,如果強迫孩子學習便會改變他們的個性,他主張建立一個激勵的環(huán)境,促進孩子們追尋自己的興趣,并按照自身的步調進行學習。在霍爾特觀點中,這種做法被稱為“自主學習”。
母親說:“比起那種關在屋子里學上一整天的學校教育模式,孩子們應該得到更好的教育方法?!痹谧x過伊凡·伊里奇(Ivan Illich)的著作《廢除學校的社會》之后,母親的觀點更加明晰起來。所以,當5歲的瑪麗即將進入幼兒園時,母親并沒有給她報名?!拔野阉龓У郊~約當地一間公共學校參觀。當時我們非常震驚,因為那個學校簡直像個監(jiān)獄?!蹦赣H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家庭教育并不合法。在圣路易斯定居后,由于我和哥哥姐姐總是缺席學校的課程,社工不得不上門拜訪,查看父母的子女撫養(yǎng)情況。母親和父親當時對這名社工說,如果政府強迫他們送孩子上學,他們會把對方告上法庭。在經過一番查看之后,社工對我們的情況有所了解,并建議學校校長讓我們繼續(xù)留在家中學習。當時,全美接受家庭教育的兒童只有1萬至1.5萬人。而直到1977年,美國才出現了第一份有關家庭教育的刊物。
時至今日,雖然家庭教育仍然只受一些改革派人士的擁護,但是這種曾經一度只受到自由人士青睞的教育方式,卻漸漸地得到宗教傳統(tǒng)人士的歡迎。根據美國聯邦教育部的調查,施行家庭教育的父母中,有83%的人是出于“對宗教以及道德教育的需求”。
寂寞的旅程
相較于母親的系統(tǒng)化理論,父親采取的則是自由放任的方法。在全天的課程中,他只負責茶歇、瑜伽以及西班牙語的課程。而對于責任更大的母親來說,除了每天陪在4個孩子身邊以外,沒有任何其他生活。父親忙于寫作,但是成果甚微,寄給出版商的文稿經常被退回,家里也時常出現捉襟見肘的狀況。
這種情況下,我們學會了靈活應變。如果遇上受傷之類的意外事故,我們只能坐公車去醫(yī)院,路上若是覺得疼痛,最多用口香糖來緩解。有一次,父親在“越戰(zhàn)老兵反戰(zhàn)義賣”上花250美元買了件藝術品,雖是義舉,但家里的現金卻因此只剩下200美元。一開始,母親為這件事吵了一番,但平靜下來之后她說:“我知道你父親買下那件藝術品完全是出于慷慨,他沒有把錢浪費在賭博或酗酒上,而是為一樁我們都信任的義舉?!?br/> 家庭教育則是另外一樁他們兩人都信任的義舉。雖然受限于財政緊張,但父母總是可以將孩子的家庭教育持續(xù)下去。對母親來說,讓孩子們擁有一個能夠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環(huán)境至關重要。每天,她都會花一個小時時間對我們進行藝術教育,與此相比,很多公共教育中“藝術課”不過是個擺設。在母親看來,藝術教育“可以讓孩子們自由發(fā)揮想象”,所以當我和哥哥姐姐回想過去時,母親的藝術教育和旅行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們最為深刻的幼年記憶。
約翰最喜歡在墨西哥旅行的時光,并總是回憶起當時坐著老舊公車到處游歷的場景;詹姆士喜歡每天的茶歇時光,也記得穿著暖和厚重的毛衣在英國參觀中世紀遺跡的旅行;姐姐瑪麗同樣最愛英國旅行的時光,我的腦中則一直記著這個場景:我們坐在曠野中,伴著身邊的牧羊群,我們拿著畫筆描摹遠處的灰色教堂,唱詩班的歌聲伴著鐘聲在我們耳邊回響。
但是這種常年奔波在路上的旅行也有缺點,比如需要忍受極差的交通工具,以及毫無營養(yǎng)的方便食品,而不停地在各處移動也容易讓人覺得孤單寂寞。我們的玩伴只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姐姐瑪麗總是在看書,在我的記憶中,她的臉一直都埋在少女偵探故事書里。約翰與詹姆士因為年歲相近,所以總是待在一起。而我,作為最小的孩子,只能一個人玩耍。
后來,在受到《納尼亞傳奇》中幾個兄弟姐妹探險故事的啟發(fā)后,我們也把時有發(fā)生的寂寞與不停奔波想象成是冒險的代價。而在圣路易斯定居之后,我們的“冒險”換成了更為現實的事情:詹姆士最喜歡在父母不在的時候,照著兒童百科全書進行科學實驗,瑪麗則偏愛獨處,喜好閱讀和制作果醬。
到了1976年,父母創(chuàng)辦了一份文學雙月刊,并開設了一家藝術電影院,但是兩人仍舊沒有固定工作。雖然他們可以說服社工讓學校允許我們接受家庭教育,但金錢卻并非一個簡單的問題。在經歷了六年的家庭教育之后,父母開始著手尋找全職工作,而我們向傳統(tǒng)教育的轉換也就此開始。
學校里的迷惘
當時適逢圣路易斯推廣分布式教育模式,并開設了幾家專注特長教育的學校。父母認為這種學校可能更為先進,所以很快便為我們報了名。詹姆士和我進入了注重數學和理學的學校,瑪麗和約翰則進入了表演藝術學校。
開學前一夜,我們并沒有對即將到來的學校生活感到恐懼,反而懷有十足的期待。約翰回憶說,對那時的我們來說,進入學校就如同“之前搬去墨西哥或者英格蘭一樣”,是又一次全新的冒險。詹姆士也自信滿滿,認為之前的家庭教育能夠讓我們在學校脫穎而出。
于是,在一個9月初的早晨,父母開著車送我們去往各自的學校。但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是,跟著父親練習瑜伽與在學校上一堂真正的體育課完全不同,而擠滿學生的午餐食堂也著實讓我們吃了一驚,我們心中漸漸生出一種迷惘感。瑪麗回憶說:“當時我以為自己的著裝已經相當不錯,但沒想到同年級的孩子都穿著齊柏林飛艇樂隊的T恤及仔褲?!?br/> 學校生活與我們之前另類的家庭教育大相徑庭。約翰還記得當他坐在教室里時,一直在問自己:“難道每天我都要坐在同一個座位上嗎?”而他也因為不會背乘法表,而被授課老師點名批評。我們因為與眾不同的說話和行為方式,在學校漸漸成為了同學眼中的“怪人”。
1978年,在一次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的采訪中,主持人不斷向我的母親發(fā)問,質疑接受家庭教育的孩子是否能夠從容地融入社會生活,并認為如果不與同年齡的兒童進行接觸,以及經歷所有必須的人生考驗,那么孩子將不可能完全做到獨立,當他們長大成人后,也無法承受現實世界的殘酷。
母親的回答是:“我不認為孩子們只有在承受了不好的學校環(huán)境后,才能變得更加主動從容。”雖然這是一個相當得體的答復,但不幸的是,“不好的學校環(huán)境”確實給我們幾個孩子(尤其是約翰和詹姆士)帶來了巨大的考驗。約翰回憶說:“我那時很稚嫩,剛進學校的頭幾天總是被其他孩子欺負?!?br/> 相比于母親,詹姆士倒很能認同那位電臺主持人的觀點。他說:“我從來沒和其他孩子一起相處過。我們四個人從不會威脅對方,所以我也沒學會怎樣挺身保護自己?!?br/> 之前母親一直擔憂,一旦孩子們都去了學校,那么她就失去了自我身份認知。但事實是,她的新工作順風順水,而我們幾個孩子卻成了喪失自我的人。瑪麗從沒告訴過任何人她曾經接受過家庭教育。“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你不想與眾不同,只希望能夠融入眾人之中?!彼?,她很快適應了學校的生活,甚至對其中的一些規(guī)矩喜愛有加;而約翰也在眾人的欺負中,漸漸學會了反擊和保護自己;詹姆士則靠著模仿其他孩子的做法,融入了學校生活。“我永遠不會成為最受歡迎的那個孩子,但好在終于結識了幾個朋友?!彼f。
在學習方面,我們幾個表現各異?,旣惒毁M吹灰之力便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績,約翰在老師的幫助下,不斷練習乘法表,詹姆士在科學與歷史上表現優(yōu)異,但是卻在閱讀方面遇到困難。他回憶說,自己當時壓力很大,因為根本就不懂很多詞語的意思。時至今日,詹姆士仍舊十分希望父母當年能夠給予他更多的閱讀教育?!澳菢訒刮业娜松虞p松些。因為無法在學校里表現得更好,我一度相當抑郁?!彼f。
而上述這些問題的起因,都可以追溯至母親的自發(fā)性教育觀點。正如母親自己所說,她一開始能夠嚴格遵守每天的課程安排,但是漸漸便松散下來。一旦有什么有趣的事情發(fā)生,母親就會將課程中斷。甚至連父母開設藝術影院的過程,也成了我們的學習對象。這種隨意的教學方式無法幫助孩子養(yǎng)成嚴謹一致的習慣,也不能打好基礎。
A.S.尼爾認為,一個孩子應該擁有自己的人生,“而非父母期待的人生”。我父母的家庭教育或許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但這并非大事。最終,我們每個人都安定了下來,甚至于我那秉持“自由放任”態(tài)度的父親,也最終成為一名成功的作家。與人們當年的擔憂完全相反﹐我們四個兄弟姐妹沒有一個成為“社交無能兒”或學校里的后進生,我們當中有三個人畢業(yè)于優(yōu)秀大學?,旣惉F在是一家廣告公司的合伙人,詹姆士克服了閱讀與拼寫的問題,并先后成為幾家主要報刊的首席編輯;我則與父親一樣,成了一名作家,還是一名劇作家。但與父親不同的是,我相當喜歡自己在學校里的16年時光。
約翰的人生道路走得稍微曲折一些,雖然進入了大學﹐但他中途輟學多次﹐最后完全放棄了學業(yè)。離開學校后,約翰在一間超市里做了一段時間的搬運工,下午沒有工作的時候便躺在床上看電視。經歷了一段這樣的歲月后﹐約翰后來終于打起精神,在父親的幫助下覓得一份工作,并轉向計算機行業(yè)。他現在是一名成功的地產開發(fā)商。
非主流的教育試驗結束了,但在父親看來,這是他最珍藏的記憶,“不會因任何人或任何事而改變”?!爸辽傥?guī)ьI你們進行了一場冒險,而這段冒險并沒有給任何人帶來傷害?!彼f。
母親也在雜志文章中總結說,家庭教育體現了她最為珍視的信仰?!昂⒆拥娜松皇钱a品,不能因社會、學?;蚬ぷ鳝h(huán)境而被模式化。”時至今日,母親仍認為當年的努力沒有白費。她說:“你們都很幸福,也很好地適應了社會,兄弟姐妹之間感情深厚。除此以外,我還奢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