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5/0103/Evfrsx9yVhhJMuV7qYrKPo.webp)
“歷史”,一直是個暢銷書層出不窮的出版領域,無論是以前的《萬歷十五年》《國史大綱》,還是近些年的《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無論是相對高雅還是絕對大眾口味,都不乏市場堅挺的歷史類圖書。一些朝代,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一些重要歷史人物,不斷被重新詮釋與進行當下的“翻譯”,諸如唐朝、三國、晚清、民國,諸如鴉片戰(zhàn)爭、鄭和下西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諸如李鴻章、曾國藩、袁世凱、孫中山,當然,在中國這樣一個歷來重視“史學”之傳統(tǒng)的國度,一個民間時刻流傳“講古”的國度,歷史類圖書的風行,本就其來有自。只是近些年來的出版,隨著《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等大眾“輕歷史”圖書的風行,與專業(yè)歷史學術著作的“無人問津”形成強烈反差,給人以一種歷史類圖書“專業(yè)的不好賣,好賣的不專業(yè)”的感覺,盡管這話本身充滿了爭議,但卻多少反映了當下良莠不齊的歷史類圖書出版現(xiàn)狀,但整體上歷史類圖書市場做大,許多出版商賺得盆滿缽滿卻是事實,盡管也有不少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在。
而隨著歷史熱度持續(xù)上升,如何從歷史中“掘金”,成為眾多“眼熱上火”急于從偌大一塊歷史出版當中“分一杯羹”的出版社策劃編輯們的主攻難題之一,尤其是出版如何從重大歷史事件中“掘金”,成為大家爭先恐后的一大課題。因為重大歷史事件的周年,如辛亥百年,意味著將會有鋪天蓋地的紀念活動,會有平面的紙媒體跟進,會有電視、電影、網(wǎng)絡等等一系列的多媒體跟進,立體的、無所不在的宣傳攻勢,等于給重大歷史事件主題類的圖書做了一個“超級”的預熱。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無論什么東西都需要到處叫賣的年代,“搭上這趟‘免費’的車”這無疑是最為經(jīng)濟的出版行為,無怪乎每個出版商都要擠破腦袋做“辛亥百年”的書,無論是專著,還是百姓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的出版選題。據(jù)報道,在今年4月份前后的統(tǒng)計中,已經(jīng)備案新聞出版總署的辛亥百年出版選題就達375種之多!令人咋舌!而從已經(jīng)上市的一些辛亥百年的圖書與數(shù)據(jù),我們已然可以大致洞悉當下重大歷史事件圖書的選題策劃的N種可能的“掘金”方式:
直截了當?shù)匾灾卮髿v史事件為內(nèi)容核心建構選題,直接標榜,直指核心主題,看似沒有什么策劃新意,是此類策劃之中最為常見,但卻也是最為有效的選題策劃方式。比如《辛亥,搖晃的中國》《辛亥就是這么生猛》《影像辛亥》,等等,即如“辛亥的前十年”“辛亥后十年的中國政治”之類,所有的策劃,似乎都非得扯上“辛亥”二字不可,雖然有時候著實有點“俗”,但來得實在有效就是硬道理。但許多時候,有些書,卻一樣可以曲徑通幽,比如《紙年輪》,不一定以辛亥命名,但從辛亥講起,因書之內(nèi)容頗為有趣,以獨特視角講述,在此輪辛亥百年出版中,卻也是小有口碑。
若是就內(nèi)容細分開來,就頗費周章,但策劃越往細處走,不是顯得越走越窄,相反是天地越來越闊。即如辛亥百年,以事件而言,可還原歷史真相(此類策劃即不少,“解密”,“真相”,等等,多如牛毛),可因歷史事件而生發(fā)諸多議論母題(如“辛亥革命與現(xiàn)代中國”);再深入,武昌首義,又可生發(fā)真相與其中諸多議論母題。以人物而言,深入也是開闊至極,以辛亥百年而論,當年之核心人物如孫中山、袁世凱、蔡鍔、黃興等等,即如末代皇帝,無一不是可供策劃之主題。且不論如何與當下閱讀興趣之關聯(lián),但就“還原歷史”“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即或可有無數(shù)選題出爐,創(chuàng)意之緣起,因歷史事件之重大,實是極為淺易之事。若是就歷史事件往前往后再深入挖掘,并根據(jù)當時以及氣候不斷回顧之文章,累積式之資源,努力開掘,則不只是真相,還有后續(xù)覆蓋其上的各種解釋,細細梳理了來,不難發(fā)現(xiàn)如許之多的“關鍵詞”。
比如辛亥百年,關鍵詞一想便有“辛亥”“共和”“革命”“改良”“民主”“帝制”“臨時約法”“武昌首義”“晚清立憲”“孫中山”“袁世凱”“黃興”“宋教仁”“蔡鍔”“小站練兵”“北洋軍閥”“晚清”“民國”……可以一直不斷地列下去,每一個關鍵詞,都可以衍生出無數(shù)的選題創(chuàng)意來。宏觀者言,可以做“辛亥革命史”“晚清史”“民國史”,可以做宏觀點,也可以做細節(jié)點,“1911,辛亥年”“晚清的最后十年”“民國的最初十年”等等,只需要有意思的故事情節(jié),有可生發(fā)的歷史節(jié)點,即可演化成書。而就一點深入下去,即如孫中山,可以做“辛亥革命中的孫中山”“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甚至可以做原典重現(xiàn),如《三民主義》《革命逸史》。
只是這些創(chuàng)意與關鍵詞之引申,是否能真正實現(xiàn)“掘金”之目的,卻有待選題策劃之細細深化。無疑,我們又不得不回到“專業(yè)的不好賣,好賣的不專業(yè)”的尷尬上來。既專業(yè)又好賣的圖書,如果哪個策劃編輯或者出版社有幸撞上了此類選題,只能說是萬分之幸運,而且需在出版商平日努力積累之上,方能有此收獲。但各種策劃,無論何種層次,只要有價值的出版,而非粗制濫造之書,實則皆有“掘金”之可能,實際上,出版商們在很長的實踐中儼然已經(jīng)有一套別樣的套路,在此不妨簡單梳理,不見得全,但或可供參考。
每個重大歷史事件,都不乏真正的歷史研究者,越是重大的歷史事件,研究的人越多,而其中不乏真知灼見者。歷史學者有以考證見長,還原歷史見長;有以理論見長,思想見長,二者或皆致力于專業(yè)學術專著,而不能為“迎合大眾口味”而創(chuàng)作,雖然可惜,但可貴。而重大歷史事件類圖書的學術專著,從來也不缺乏出版商,但真正做得極好的,卻不多。《天朝的崩潰》算是昔日出版中的一個卓然的案例。《辛亥,搖晃的中國》則得益于張鳴先生的歷史研究,但銷量巨大確實得益于其隨筆式的歷史寫作,而雜以史代論,讀來有味。因此,世人都會盯著這樣的作者,然則這樣的作者卻也不可多得,需數(shù)年方能發(fā)現(xiàn)一個。但為眾人所忽略,尤其對于許多新手編輯而言,最容易忽視的便是學術著作類圖書的出版了。其實重大歷史事件出版掘金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便是學術類專著的出版!
正因為是重大歷史事件,尤其重大的紀念年、日的到來,真正的可以當作重要成果展示的,永遠是那些真正下了工夫的厚重的學術類專著!因此,出版此類著作,不只是所謂出版商品牌積累的問題,而也可以當作重大的“掘金”行動!一來,所有的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官方都需要大批采購;二來官方都有大量的資金支持,只要學術成果足夠好,完全可以申請到足夠龐大的資金支持;三來因為著作厚重,所以研究者,或者想深入了解者,皆邁步過去,必買無疑,若是通曉經(jīng)營與定價技巧的出版商,還可獲得相當豐厚之利潤,何況這類書籍一旦占有學術之高度,數(shù)年之內(nèi)可能都很難撼動,就是觀點有所超越,作為階段性“名著”,它也將是持續(xù)長銷之出版物。
學術之外,通俗類重大歷史事件出版物就顯得靈活得多,不只 “真相”“解密”就足夠吸引人,在信息爆炸的當下,在沒有掌握實質(zhì)性新史料的情況下,如何就當下公眾的理解,而“反常識”般把歷史事實道來,給公眾一種“哦,原來歷史是這樣子的”的感嘆,則此策劃便即成功。當然,娛樂化,是當下的“輿情”,適度選擇重大歷史事件中的歷史逸趣,以吸引讀者,也是一大策劃方向,比如做“蔡鍔”,則免不了“小鳳仙”之逸聞。此類皆無不可。
同時,適度的創(chuàng)新對于希望從重大歷史事件出版中“掘金”的出版商而言,尤為重要。反其道而行之,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技巧,比如辛亥百年,人人關注袁世凱,關注孫中山,關注武昌首義,關注大問題、大人物,若是有人策劃一本《辛亥革命中的小人物與大故事》,定然能惹得讀者喜不自禁,因為它讓人親近。因為歷史本不只是大人物的歷史,而歷史之諸多偶然,很多時候與小人物小事件息息相關,于史實可讀好看,于史論關注草根,此策劃皆可立足,而市場便足可觀。
而有些策劃,來得妙極,而輕巧至極。比如原典重現(xiàn),有友人于去年底即出版《三民主義》《建國方略》,此類選題,一是信手拈來,輕巧得很;二來是公版,經(jīng)濟得很;三來,在辛亥百年之際,理論繁多,而傲人者無幾。人心思返,凡想重溫辛亥百年前的語境,又想與當下有些許關聯(lián)的,莫不選擇一二當時著作讀之,而《三民主義》《建國方略》對于了解當日共和革命前后之理念,幫助甚大。
當我們仔細爬梳歷史類尤其重大歷史事件出版之種種,最終“掘金”之方式無非二種:一從政府或者基金“要錢”,二從市場“要錢”。然二者都立在“好書”二字之上,而“好書”一來自真正的學術成果,是文化之累積,二來自真正符合市場之需求,而市場無非“人心”二字。所以真正欲向歷史事件“掘金”,當求諸當下之“人心”而已。至于到底是“原典重現(xiàn)”還是“紀念文集”,到底是“歷史還原”還是“大眾說史”,到底是“史實重現(xiàn)”還是“思想領航”,到底是春秋筆法還是娓娓道來,到底是文字生輝還是圖文并茂甚或“圖說”“影像”,不過是“人心”立意之外的“技巧”,或者說“道”外之“術”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