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了一位朋友的新居。那是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敞亮的客廳里簡單擺放著舊的柜子和沙發(fā),布藝沙發(fā)的花紋是暗色調(diào)的,茶幾上放著幾只樣式不一的水杯,窗簾倒是新裁的,一塊印著艷俗花朵的花布被陽光映出了離奇的色調(diào)。整個房間沒有被精心布置得溫馨和舒適,好像將就著住進了租來的房子。為什么不好好布置一下?比如,擺兩盆花兒?朋友眉頭皺了起來:“哪有心情啊?為了買這房子,幾年的積蓄用光了,還貸了款?,F(xiàn)在生活上處處節(jié)約,家具用原來的,地板磚買低價位的,暑假里也沒給孩子報特長班。搬來后我很少串門,看人家房子裝修得有風格有情調(diào),而我家像是茅屋瓦窯……”她嘮叨著,絲毫見不到遷入新居的幸福和喜悅,我的心情也隨之黯淡下來。難道生活的負壓,如此殘酷地驅(qū)散了應(yīng)有的歡樂?
我想起在報紙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一位成功人士回憶他的童年:由于家境貧困,家里常常是窩頭咸菜,上頓土豆絲下頓土豆片兒,就算有點兒肉也是放在一大鍋白菜里煮。那時,父母天天愁眉苦臉地為生活憂慮。他也因此不敢奢求家人的笑臉,不敢要玩具,甚至不敢對商店櫥窗里的美食瞅上一眼。他以為生活就是這個樣子,土豆加白菜加上一個沒有笑容的家。雖然長大后他有了豐厚的收入,可以隨心所欲用金錢去滿足需求,卻再也補償不了那個不快樂的童年經(jīng)歷。
清貧的生活底色和背景,讓人體味不到環(huán)境的雅致和食物的香甜,壓抑了享受美好生活的欲望,讓人陷入了憂郁和自卑。如果有許多錢讓他們脫離清貧,是否會快樂起來呢?不會。至少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忽然我意識到這種想法似乎缺少了同情和憐憫。是麻木,還是遲鈍?我只是感到,他們一味地抱怨、無奈和不滿,心里缺乏對生活的熱愛,即使生活富足也難以感到快樂和幸福,他們需要的是一種思想習慣和生活理念的改變。
在我出生的七十年代,許多家庭生活也多是清苦的。那時父親在外地工作,母親帶著我們兄妹四個在鄉(xiāng)下生活。放學后,提著籃子下地拔豬草,晚上圍坐在昏黃的煤油燈下寫作業(yè),清晨上學時啃幾塊焙焦的饃片兒。母親手巧,在缺衣少糧的境況下,盡可能地使我們的日子變得豐富,印象中我是穿哥哥姐姐的舊衣服長大的,可我的衣領(lǐng)和褲腳被母親繡上好看的花朵;家里不見肉和雞蛋的飯菜,卻總是變著花樣,初春的蒸槐花,夏天的紅薯葉,秋天的野蘑菇讓我們嘗到田野的清香,我們下河摸魚,用賣雞蛋的錢買書看。在田野玩耍的時候,純樸的鄉(xiāng)親們教我認識了幾十種野菜和野生藥材……點點滴滴的快樂盛滿了我的童年回憶。父母的言傳身教讓我懂得了一種樸素的生活信條:生活可以清貧,但清貧不是生活本身。清貧的底色和背景不一定要金錢去改變,但對生活的熱愛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情。
而我的一位女友,她的家?guī)缀跏俏覀兎潘尚撵`的驛站。夏天去,她請我們坐在陽臺上,看外面喧鬧的街景,喝著玻璃杯里香氣裊裊的熱茶,聊著生活的憂喜悲歡;冬天,我們會在她溫暖的小屋里,圍爐夜話,吃香噴噴的烤花生烤紅薯,嘗她親手包的白菜餡兒餃子;春天里,陽臺上擺滿了瓦盆,盆里是生機盎然的花草,這是葉蘭,那是含羞草……她會欣喜地給我們細數(shù)新發(fā)了幾粒葉芽。她送朋友的漂亮披肩是自己親手織的,兒子考了所好大學,她用積攢的稿費買了筆記本送他。而離婚獨居多年的她,至今住在上世紀80年代的老房子里,冬天沒暖氣,夏天沒空調(diào),我發(fā)現(xiàn),她家陽臺的水泥臺,已被她擦出柔潤的光澤。她是朋友中最有生活情趣也生活得很有品位的一個人,她發(fā)表在許多報刊上的文字,盡是對美好生活的感悟和贊嘆。
原來,生活可以更美的。只是因為我們過多地注重了生活的物質(zhì)方面,而淡忘了對它的熱愛,其實熱愛生活本身就是產(chǎn)生幸福和快樂的源泉。是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驅(qū)散了這種美好,是對生活的無奈和不滿遠離了這種美好,是憂郁和自卑打破了這種美好。也許我們一生都與富貴無緣,但再清苦的日子也不妨礙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只要你心懷這種熱愛,清貧的日子就像茶,在恬淡的心境中,釋放出一縷縷清苦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