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國金融思想學說史》的出版問世,自然有助于后人治學。觸動我們編著這部屬于中國人自己的金融思想學說史的動因就是:為了彰顯中國人在推動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中所展現的金融智慧;為了展示業(yè)內人士在推動金融事業(yè)和金融學科發(fā)展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為了能使后人了解和把握前人在金融領域中想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也是為了給后人留下一份值得學習、思考、參照的精神財富。
中國自古就有后人為前人修史的傳統,為的是讓事物的發(fā)展有個回望的駐點,讓過程的描述盡量符合實際,讓功過是非的評價有更加客觀的依據。但修史之事未必一定留待后人去做。歷史是人寫的,社會的人總有立場、觀點、方法,如果后人對史料的把握有局限,則做出的敘述和評價就會有局限、有傾向性,甚至有偏見。再說金融思想學說史與金融業(yè)發(fā)展史應當有所不同:金融學說史是對金融理論發(fā)展的沉淀和概括,而這需要業(yè)內人士的共識,需要經歷時間的檢驗,需要社會的評價;金融業(yè)發(fā)展史是對金融業(yè)發(fā)展狀況的敘述和概括,而這不需要業(yè)內人士達成共識,不需要經歷時間的檢驗,也不一定需要社會的評價,因為金融業(yè)發(fā)展史已經是過去發(fā)生了的事情,是既定的事實,而思想學說史是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范圍,它是對人的思想、理論主張的敘述和概括,其敘述和概括既能反映在書面的表達中,也能反映在思想和言行里,對其意義和精華的理解往往需要提出佐證、闡釋。所以,金融思想學說史的研修,一定都讓后人去做未必完全正確、適合。而且事實上,已出版的西方金融學說史中已經納入了當事人還健在的內容,例如當時健在的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貨幣理論,現在依然健在的哈里·馬科維茨的現代資產組合理論等。
鴉片戰(zhàn)爭,門戶開放,列強入侵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其中包括反映資本主義經濟發(fā)生和發(fā)展的經濟學也進入中國大門。1901年嚴復翻譯出版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伴隨著《國富論》的出版,逐步推進了中國經濟科學的近代化進程。早期中國人自己著述的經濟科學多偏重于財政金融。有資料記載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期間,有近20部經濟科學著作出版,其中中國人自編的著作占2/3,多屬財政金融類,具有代表性的有1911年梁啟超著的《中國國債史》和吳瓊編著的《比較預算制度論》。所以,選擇這一百年評介中國金融思想學說,不僅表明中國金融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要借助于西方經濟學科的推動,而且也是對歷史的尊重。而金融業(yè)發(fā)展的過程是,從1911年辛亥革命起,中國進入了民主革命時期。在這一時期中,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有相當的發(fā)展,1928-1936年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所謂“黃金時期”,與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金融事業(yè)逐步興起,現代銀行開始出現。
值得提出來的是,在這一百年中,歷史的天空并不平靜。戰(zhàn)爭改變政治經濟格局,給人們帶來災難,也給人們帶來啟迪;運動給一部分人帶來沖擊,且事前、事中雖然束縛了人的思想,但事后則讓更多的人思考。特別是中國提出改革開放以后,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指導下,解放思想,事實求是,給學術界帶來了科學的春天。金融界在陽光雨露的照護下,呈現出學術的繁榮。我們選擇這一百年作為時空界線,研究概括代表人物的金融思想學說,就是要呈現他們度過的學術生涯,走過的研究歷程,取得的有價值的成就,同時要表明在中國,只要在正確的、科學的方針路線、思想的指引下,中國人是大有作為的,中國金融界蘊藏著豐富的聰明才智。借用愛因斯坦的話,也許可以這樣說:“我們的目的在于用粗線條描繪出人類智力如何尋找觀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的聯系。
本文摘選自《百年中國金融思想學說史》中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