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托萬·德·圣艾克絮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00-1944):法國作家、飛行員。1900年6月29日出生于法國里昂一個傳統(tǒng)的天主教貴族家庭。1921-1923年在法國空軍服役。1926年加入拉泰科雷航空公司。1939年二戰(zhàn)前夕返回法國,參加抗德戰(zhàn)爭。1940年流亡美國,僑居紐約,埋頭文學創(chuàng)作。1943年參加盟軍在北非的抗戰(zhàn)。1944年在同盟國地中??哲姴筷爤?zhí)行飛行偵察任務時失蹤。代表作有《南線郵航》(1928)、《夜航》(1931)、《人類的大地》(1939)、《戰(zhàn)爭飛行員》(1942)、《小王子》(1943)、《堡壘》(1944)。
3月以來,發(fā)生在日本的大地震引發(fā)了中國民眾的復雜反應,同情有之,快意有之,欽佩有之,恐懼有之。網上也是一片眾聲喧嘩:圍繞著“應不應該同情日本人”、“要不要為日本捐款”這些問題,人們爭執(zhí)不休,誰也說不服誰。在這混亂的吵吵嚷嚷之中,讀到圣艾克絮佩里的小說《人類的大地》,頓感一陣清新之風撲面而來。
圣艾克絮佩里何許人也?他是一名飛行員,又是一名作家。兩種身份混合的結果,是他寫了大量關于飛行的故事。據說,紀德一次對圣艾克絮佩里說:“您為什么不寫點東西,不要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一種一束花,一堆錦鍛,不受時空的限制,一個個篇章寫出飛行員的感受、激情、思想,像英國康拉德寫海員的《海的鏡子》?!弊鳛榛貞?,圣艾克絮佩里寫了一本書,這就是《人類的大地》。
《人類的大地》保留了講故事者的某種遺風。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論尼古拉·列斯克夫》中引用一則德國俗諺說:“遠行人必有故事可講?!弊鳛榫媒浬硤龅睦巷w行員,圣艾克絮佩里也算得上是個有故事可講、可予人啟迪的人?!度祟惖拇蟮亍啡珪〔挠谧髡呒捌滹w行員同伴的經驗,共有八個章節(jié),分別名為航線、同志、飛機、飛機和星球、綠洲、在沙漠中、在沙漠中心、人。各章之間沒有連貫的情節(jié),只有共通的主題:飛行者的經歷見聞以及由此生發(fā)的哲思,即關于人的真理。
飛行員在天空中俯瞰大地,特別的視角使他擁有了特別的感知,開始了特別的思考:“在蒼茫的黑夜,每一點燈火都顯示著一個人性的奇跡。在這戶人家,有人在讀書,有人在思索,有人在談心。在另一戶人家,或許有人專心于探測宇宙空間,有人投身于計算仙女座的星云。那里,有人在相愛。原野的燈火閃爍著,越來越遠,越來越微弱,直到最不起眼的,那些是詩人、教師、木匠的燈光。而所有這些星星般的生命之火,介于它們之間,又有多少扇關閉的窗戶,多少盞熄滅的燈火,多少個沉睡的人……”隨著燈火越來越像星星,它逐漸脫離了世俗生活的氣息,變成了形而上靈魂與生命的象征,而被茫茫黑夜包圍的燈火也就成了深受自然力威脅的生命的隱喻。由地面向天空的飛升是肉身的移動,更是視角的移動,飛行員由此中斷了日常生活之流,與地面上他人的生活、也與地面上自己的生活拉開了距離。他的思維不再局限于一時一地,而是看到了所有人生活里共同的真相:在黑夜里,這是被茫茫黑暗威脅著的燈火;在白天里,這是廢墟的坑坑洼洼里滋生的苔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走在路上的人都蒙受著道路的欺騙。道路避開貧瘠的土地、巖石和沙漠,迎合著人們的需要,它給我們帶來錯覺,以為“處處都是灌溉有方的良田,處處都是果園,處處都是草地”,以為這個星球濕潤又溫馨。但從高空俯瞰得到的真相卻是這樣的:“地表大半是巖石、沙漠和鹽堿地,只是間或有零星的生命在綻放,像廢墟的坑坑洼洼里滋生的苔蘚?!彪S著文明建立起來,人們逐漸習慣了安穩(wěn)的生活,忘記了自然的偉力依然存在,忘記了文明的生活僅僅是地球歷史中一個短暫的階段,“就算是一個地質紀吧,也只是時間長河里受到賜福的一天而已?!蓖高^飛機的舷窗,圣艾克絮佩里從宇宙的高度打量起人類和人類的歷史,發(fā)現了生命的真相,那就是:我們是住在一顆流浪的星球上,我們的文明只是一層單薄易損的燙金裝飾:一次火山爆發(fā),一次滄海桑田,一次風沙侵襲就會把它抹殺得一干二凈。然而在這狹仄的場景里,卻上演著人類的所有悲喜。
在天上俯瞰過人類的共同命運,經歷過星星與沙漠之間的迷失之后,圣艾克絮佩里珍視起這顆流浪星球上的人生,渴望重新認識人的真理。圣艾克絮佩里在書里講了好些故事:家鴨和羚羊的故事,黑奴巴爾克的故事等,這些故事都與人的真理有關。在候鳥遷徙的季節(jié),當大雁從農莊的上空飛過時,家鴨也撲騰起翅膀,渴望像大雁那樣飛翔。這些家鴨的小腦袋里從前只有鄉(xiāng)村的沼澤、蟲子、村舍這些樸素的形象,現在卻被高空的長風、遼闊的大地和汪洋大海給占據了,回應那野性的呼喚。羚羊還沒睜開眼就被人抱回來圈養(yǎng),熟悉以后,它們會讓你撫摸,還把濕乎乎的鼻子伸到你的手心里。你以為你已經將它們馴服,但是那一天終于還是會到來,羚羊們開始不斷把角抵在欄桿上,頭朝沙漠的方向。如果你不去阻攔,羚羊會一直保持這種姿勢,直至死去。它們不知道自己是在逃避人類,它們對沙漠的自由其實一無所知,但本能卻使它們追尋著實現自我的原野,希望成為名副其實的羚羊,跳它們自己的舞蹈。黑奴巴爾克在終于被自由釋放后,感到的卻是與人群隔閡的苦澀。因為渴望感到被人需要,渴望那些把他與他人維系在一起的千絲萬縷的聯系,他把身上所有的錢花光,買下一雙雙金線縫制的拖鞋分給街頭的野孩子。每個孩子一領到鞋就逃走了,在常人看來這是得不償失,但巴爾克卻以此證實了自己擁有受人愛戴和自食其力的權利,他被不斷跑來索要新鞋的孩子簇擁著,在世界上留下了第一道屬于他的痕跡。圣艾克絮佩里說,這些故事里的動物和人都害了相思病,那是一種無以名狀的渴望……渴望得到解放,渴望逃脫牢籠重獲自由。
自由是人的真理。在每個人身上都沉睡著一個陌生人,一個大寫的人。這個大寫的人通??偸浅了?,直到某一天,某個事件或者契機將他喚醒,于是人就與原來的生活決裂,走向新的、自由的生活。真理就是在這個瞬間在他身上誕生的大寫的人。正是這個真理使人翻山越嶺,使人奔赴戰(zhàn)場,使人在危難時刻做出英雄的舉動。人的真理就在于使其成為一個大寫的人,自由只有對于尋求著這種真理的人才有意義,借助于解放,它通向的是更高層次使命的完成……每個人的真理都不盡相同,如果橘樹在這塊土地上茁壯成長,而在另一塊土地上卻奄奄一息,那么這塊土地就是橘樹的真理,另一塊則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的真理,蛻變?yōu)榇髮懙娜?,只有在經歷蛻變的時刻,我們才能真正感到充實。
正是人的真理使每個人在價值上既平等又獨特,使靈魂保持著上升的維度,使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那個大寫的人:人類的臉龐在每個人身上浮現,正是這暗隱的精神帶來了靈魂的深度,升華的可能,正是它把無數分裂的小世界聯系在了一起。在《人類的大地》里,圣艾克絮佩里談到了戰(zhàn)友梅爾莫茲九死一生開墾沙漠、高山、黑夜和海洋的壯舉,談到了被拐賣的黑奴巴爾克固執(zhí)堅持自己過去作為放牧人默罕默德的身份和記憶,談到了飛行員吉堯梅在飛機失事后,零下四十度的嚴寒里,雪山峭壁間七天七夜的頑強行走,在他們身上,都有著那個大寫的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沙漠里的黑奴與歐洲白種人飛行員擁有靈魂的平等。
而在很多地方,對于很多人而言,這個大寫的人是缺失的:在歐洲有幾億人生活得毫無意義,工業(yè)使他們喪失了農民的傳統(tǒng)語言,把他們幽禁在城市巨大的貧民窟里,許多人被卷進各種行業(yè)的齒輪,被塑造成內心閉塞的小職員,成天憂心于家長里短的煩惱,看不出命運是監(jiān)禁著他們的黯淡監(jiān)牢。在他們的身上,那個大寫的人依然沉睡不醒。
借助人的真理,圣艾克絮佩里是在批判每個個體的沉淪,以此喚醒每個^身上的大寫的人,也是在以此批判整個工業(yè)文明對人性的禁錮和戕害,這種批判在書末關于火車旅行的回憶中達到了頂峰。在一次長途火車的旅行中,他穿過了整列火車,從一等車廂走到三等車廂看到的是這樣的景象:“三等車廂里擠滿了幾百個被法國解雇正準備回國的波蘭工人。這群人陷在噩夢里,即將回到各自的貧困中去。”其中有一對夫婦帶著他們的嬰兒,夫婦兩人都已經睡著了,那母親在困乏中還在為嬰兒哺乳,而那父親則蜷著身子熟睡如泥。圣艾克絮佩里感到他們已經失掉了一半的人性,淪為挖土機或敲釘的機器,變成了兩堆泥。他不由得質問,“他們是在哪個可怕的模子里待過,竟有著像被沖床沖壓過的印跡?”與舊衣爛衫的父母形成對比的,是他們的孩子優(yōu)雅可愛的姿態(tài)、光潔的額頭,這是未來的音樂家莫扎特的臉,這是童話中小王子的面孔。孩子的未來與父母的現狀都讓人痛心。讓人痛心的不是這種貧窮,這種骯臟,這種丑陋,而是在所有這些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有—個莫扎特、—個小王子被扼殺了。雖然這些受到傷害的人并沒有意識到傷口的存在,但受傷的卻不只是某個特定的個體,而是人類全體?!獋€人的泯滅就是—個世界的泯滅,這是全人類的損失。
讀罷圣艾克絮佩里的書,再來看看當下人們對日本大地震的各種議論,不能不說在我們這里,無論是對于文明的思考,還是對于災難的思考,都很少達到他那種深度與高度。在許多人看來,好像日本大地震就只是日本人的事,只是在大地震引發(fā)了核泄漏之后,這場地震才變得與我們有關。那是“他們的地震”,這是“我們的鹽荒”。然而,災難畢竟是沒有國界的,它帶走的生命都同樣是無辜的,無論他們是生在中國還是生在日本,是生在城里還是生在鄉(xiāng)下。為什么在這頻繁來臨的災難面前,在這慘遭毀滅的無數生命面前,人與人之間還不能放下這樣那樣的分類,不能夠彼此感同身受呢?這地震不是日本的地震、云南的地震、緬甸的地震,而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摧殘,它帶來的損失不是日本的損失、云南的損失、緬甸的損失,而是整個人類的損失,這是閱讀《人類的大地》給我?guī)淼膯⑹尽?br/>
(本文編輯:錢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