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從人學視域就《野草》中《立論》的主題加以探析,以加深我們對此作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深入認識魯迅先生的生活和思想。
關鍵詞:人學;《野草》;人;《立論》
《野草》共收散文詩23篇,這些作品創(chuàng)作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這二十多篇小品,如每篇末尾所注,是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在北京所作,陸續(xù)發(fā)表于期刊《語絲》上的。大抵僅僅是隨時的小感想。因為那時難于直說,所以有時措辭就很含糊了。”(《二心集·(野草)英文譯本序》)《野草》中的作品,內容復雜、豐富,各篇都有其獨立的思想意義,“大半是廢弛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二心集·(野草)英文譯本序》)“我的那一本《野草》,技術并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后寫出來的?!?《魯迅書信》致肖軍,1934年10月9日)“我所說的話,常與所想的不同……”(《兩地書》1925年5月30日)魯迅寫作《野草》時心情的“頹唐”,魯迅作品內容的“含糊”,魯迅“所說”與“所想”中孕育的思想,需要我們去認真研讀。
《立論》是《野草》中第17篇,創(chuàng)作于1925年7月?!读⒄摗芬裕骸拔覊粢姟遍_篇,奇妙奇特。魯迅在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征》的譯序中所說,“生命力受了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而其表現(xiàn)方法乃是廣義的象征主義”。借了弗洛伊德的說法,藝術創(chuàng)作的功能不過是人的潛意識中欲望的一種隱蔽的顯現(xiàn),而象征與隱喻恰是“苦悶懊惱”的最佳替代品。“鵝夢見什么?它夢見玉米。”“豬夢見什么?它夢見粟?!?《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學》)夢是一種有效的精神現(xiàn)象。在黑暗的重壓下,環(huán)境如此險惡,魯迅奇妙地借助夢境抒寫現(xiàn)實,在夢中言說真實,在夢中對自己的道路執(zhí)著地探索和思考。于是,一系列鮮活的“人”躍然紙上:一位圓滑世故的先生——向一位懵懂的小學生教授“立論”的方法,先生戲劇性地用近乎寓言的故事再現(xiàn)了社會人物“類型”:“高興透頂”的“想得一點好兆頭”的主人——抱出滿月的孩子給客人看;阿諛諂媚的——謊說孩子非富即貴,得到一番感謝、恭維;直言者,敢講真話的——說出“人”之必然:“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于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大家”——合力痛打直言者;“我”(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的小學生)——愿意既不謊人,也不遭打。這里,僅寥寥數(shù)語,作者就為我們刻畫了社會眾生相。先生、主人、謊人者、遭打者、打人者、小學生,在特定場合各自說著自己的話,各自尋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全文通過大量的富有諷刺意味的語言來刻畫“類型”,進而傳遞出作者內心深處的憤憤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語言。語言是人物精神的外殼?!斑@孩子將來要發(fā)財?shù)摹?、“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這是出自于阿諛諂媚者之口;而直言者,敢講真話的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弊髡呔脑O計富有人物性格的語言,而結局令人深思:說假話者得歡心,而講真話者倒挨了斗。為了討好主子,各人都在為其滿月的兒子大唱“贊”詞,主人聽得眉開眼笑:可不知從何處傳來了一聲非奴才式的怪腔,是人終不能逃脫一死,這是一句大實話,是眾人心中都清楚明白的真理,可大家卻偏偏不愿意聽,他們合力痛打直言者。故事發(fā)展到此處,我們可以想象此時此刻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態(tài):既悲且憤!依照“人學”的觀點: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存在于為他人、為社會、為人類做出的貢獻之中:正確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時空觀和發(fā)展觀的確立。將會使人走上真正徹底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魯迅先生為我們再現(xiàn)了一群愚弱的國民:他們以諂媚逢迎為能事,以充當幫兇為己任,沒有自我,沒有是非觀,他們是主人豢養(yǎng)的奴才,幫著主人(可看作當時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扼殺真理。何其哀哉!
鑒于此,作者將如何讓這故事(可算是一出鬧劇)結局?作者行文的高妙之處猶見文末:作者并沒有滿腹牢騷,而是讓文章在一片“哈哈”聲中煞尾。童心未泯的小學生,“愿意既不謊人,也不遭打”,怎么辦?作者巧妙地借這個教師的口,借師長回答學生問題的方式。用一張“好好先生”加油教練的嘴臉附上一連串的象聲詞結束全文,余味無窮。這笑聲,笑得主人摸不著頭腦,笑得眾人莫名其妙。這種處世哲學,就是影響中國封建社會近兩千年的模棱兩可、左右逢源的“哈哈主義”。魯迅在《集外集·我來說“持中”的真相》中指出,這種“騎墻”和“隨風倒”,“在中國最得法”。儒家先賢孔子倡“中庸”之道,孔子之孫子思作《中庸》以發(fā)揚,《中庸》開宗明義第一章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边@位先生教學生處世之法,可謂將“中庸”之法用到了極致,他教會“我”不要像“智者”說出“必然”而“遭打”,也不要像“愚者”“許謊”而“得好報”,而要按照“君子”之法行“道”,要“慎不睹”、“懼不聞”。結合當時時代背景及作者處境,我們不難看出,魯迅苦悶、彷徨,一時找不到出路,“碰了許多釘子”后,他的超我意識萌生,強烈追尋自我歷史使命,不愿做奴才為當權者唱贊歌,但又不能由激情的本我為斗士而遭打,所以只好壓抑住胸中的憤激之情,以一種折中的方式,在“哈哈”聲中暫得休憩,以等待在適當?shù)臅r機“痛打落水狗”(《墳·論“費厄波賴”應該緩行》1926年1月)。其實,“我愿意既不謊人,也不遭打”,這在眾人為奴的時代已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但作為一個“真的猛士”,也是應該講究斗爭策略和斗爭方式的??档旅缹W致力于追求的是基于共同人性的人類普泛價值。人在自由意志引導下實現(xiàn)自身人生價值、意義的主體性?;谶@一點,我們可以說,《立論》篇中人人各得其所。
“野草”的生存現(xiàn)實是存在者生存命運的折射。魯迅先生對“野草”生長的時代社會有著冷峻清醒的認識,他明白地宣稱:“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野草》具有追尋人類的生存意義,叩問生命真諦的深層哲學內蘊。作品以“人”為敘述目的,言說“人”為了擺脫外部境遇,實現(xiàn)人性自由飛翔的生存理念,以絕望的生命本質,抗拒非人間的生存環(huán)境。作品表達了“人”在殘酷、陰暗的外部處境下內心世界的焦慮,但這種焦慮不是消極的頹廢,也不是病理的焦慮,而是文化的焦慮,是大智大勇的懷疑精神。自由抵抗的生存哲學是《野草》的核心主題,作家試圖讓存在者的“人”在非存在的境遇中尋求自我解放。在焦慮中找回自己。讓“人”的價值從外在環(huán)境的桎梏中釋放出來,實現(xiàn)“人”的生存意義和生存目的。
《立論》作者將一切的情感融匯在每一句文字中,既形象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又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旨:文章以寫夢境的形式,通過“我”夢見自己在小學課堂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目的是要請教做人的準則,但得到的卻是“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的結論。于是悟出:目前形勢下,應以一種折中的方式,在“哈哈”聲中暫得休憩,以等待在適當?shù)臅r機“痛打落水狗”。作者為我們刻畫了社會眾生相,在特定場合人人各自說著自己的話,各自尋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且人人各得其所。作品反映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體現(xiàn)了作者在努力尋求一條走上真正徹底自由和解放的道路的求索精神。
參考文獻:
[1]四川省魯迅研究學會,《魯迅作品手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9。
[2]李捷主編、劉燁編譯,《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學》,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4。
[3]《中華傳世名著經(jīng)典叢書·中庸》,遠方出版社,2006,12。
[4]劉慶福、黃世瑜編著,《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
[5]網(wǎng)絡博文:李騫,《存在的焦慮:論(野草)的生存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