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針對當前中學音樂教學面臨的尷尬處境——學生排斥民族音樂,引發(fā)的一系列的調查、比較、分析、總結、教學實踐等探究活動,尋找問題產生的原因及相應的教學策略和解決辦法,即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運用融合了“現(xiàn)代流行音樂元素”的作品來推進民族音樂的教學發(fā)展,正確、合理地引導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心理。
關鍵詞: 民族音樂 現(xiàn)代音樂元素 “融合音樂”
一、民族音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尷尬處境
當今的中學音樂教師,遭遇學生排斥學習、欣賞民族音樂的尷尬是常有的事。十幾年前,我初為人師,那時候高中音樂上的還是欣賞課,記得第一課上的是歌劇《白毛女》,當我播放喜兒唱的那段《扎紅頭繩》時,學生說:“老師,這歌太老土了,換點流行音樂吧……”對于學生的這種反應,已經(jīng)有了心理準備的我當時還可以連哄帶騙地讓學生跟著聽、學、唱那個段子。這幾年,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音樂課本也由原來的《音樂欣賞》改為《音樂鑒賞》,這本教材中包含了許多的民族音樂作品,只要我給學生放原生態(tài)演唱的音頻或者視頻時,學生就笑,而且那種笑是全班一起,不約而同地會心地笑,還伴隨著眼神的交流,笑得我都有點發(fā)蒙,不知所措,甚至覺得尷尬。我終于意識到一點,當今的高中生沒那么“好騙”了,民族音樂教學真的不是那么一兩段義正言辭的說教和煽情的感染就可以上好的。
二、有關民族音樂、流行音樂和“融合音樂”的興趣調查
民族音樂在傳承中存在什么問題呢?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對傳統(tǒng)民族音樂、現(xiàn)代流行音樂,以及它們相融合的音樂文化的系列認知情況,我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在本校高一年級抽取兩個班級103名學生,讓他們在音樂課上完成調查問卷。其中3份無效,以下是對100份有效問卷做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
1.你最喜歡以下哪類音樂
數(shù)據(jù)分析:70%學生回答“喜歡現(xiàn)代音樂”,20%多的學生表示喜歡融合形式的音樂,只有不到10%的學生喜歡民族音樂。這項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shù)中學生喜愛現(xiàn)代音樂,排斥民族音樂,但可以接受融合了民族音樂元素的現(xiàn)代音樂。
2.你對民族音樂興趣程度?
數(shù)據(jù)分析:這項調查結果顯示相當部分學生對民族音樂缺乏興趣,甚至存在排斥、回避學習民族音樂。
3.你能唱多少首民歌、戲曲?
數(shù)據(jù)分析:能夠演唱民族音樂的學生少之又少。這里除了社會媒體的影響外,音樂教師、學生自身也有推卸不了的責任。
4.你認為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最好的途徑是什么?
數(shù)據(jù)分析:當前學生接觸、了解音樂文化的途徑是多方面、多渠道的,而非音樂課堂這個單一渠道。
5.你認為傳統(tǒng)民族音樂難以被青少年接受的原因是什么?
數(shù)據(jù)分析:民族音樂在唱腔、自身條件上對演唱者要求都比較高,往往需要通過相關的專業(yè)訓練后才能很好地完成,并且民族音樂的服飾、造型等比較脫離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難以被學生們接受,所以傳播和教學的難度較大。
6.你能唱多少首流行歌曲?
數(shù)據(jù)分析:與“能唱民歌、戲曲”的調查相比,大多數(shù)中學生能夠并熱衷演唱流行歌曲。
7.你知道流行歌曲可分為幾種類型嗎?
數(shù)據(jù)分析: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流行音樂這類有興趣的知識,愿意去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地合理運用流行音樂來進行民族音樂教學。
8.能否說出不同流行歌曲各自的特點?
數(shù)據(jù)分析:大部分學生對現(xiàn)代流行音樂有偏愛,但是真正了解流行音樂相關知識的學生卻不多。
9.你喜歡流行歌手的最主要理由是什么?
數(shù)據(jù)分析:這項數(shù)據(jù)很清楚地說明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中學生正處在花季,思想活躍,活潑好動。另一方面,他們處于成長階段的懵懂時期,思想還比較膚淺,喜歡盲目跟隨潮流,由于自身閱歷和知識儲備都還不足,因此不具備比較準確的辨別能力,常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輕率地肯定與否定。
10.你對現(xiàn)代音樂表現(xiàn)手法演繹民族音樂作品的看法是什么?
數(shù)據(jù)分析: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接受融合了“現(xiàn)代音樂元素”的民族音樂作品,對現(xiàn)代音樂的喜愛、對民族音樂的抵觸也不是絕對的。教師運用融合作品進行民族音樂教學這種“曲線救國”的教學策略應該是可行的。
三、民族音樂受排斥的調查分析
根據(jù)以上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當今中學生盲從流行音樂,民族音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處境尷尬。當今中學生為何如此喜愛流行音樂,排斥民族音樂呢?這個問題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1.社會方面
中國社會發(fā)展迅速,受外來文化、市場經(jīng)濟的影響,媒體傳播影響力大,信息傳播速度快?,F(xiàn)代流行音樂更新速度快,包裝花哨,曲調易上口,并且音樂元素變化繁多,很好地迎合了現(xiàn)代人的口味。在被越來越多人接受和認可的情況下,它的投入成本越來越高,音樂制作與包裝效果越來越好,形成良性循環(huán)。而反觀民族音樂,與現(xiàn)代社會脫節(jié),產生經(jīng)濟效益遠不如流行音樂來得廣泛,如此循環(huán)只會使民族音樂越來越遠離普通人的生活,使之成為少數(shù)人的音樂。
2.教育方面(包括學校、教師、音樂教育教學研究部門等)
(1)學校方面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長期不重視音樂教育,大多數(shù)音樂課處于無人問津、缺少監(jiān)督、指導和關注的境地。致使音樂教育基本無法執(zhí)行教學大綱,更無法完成規(guī)定的內容。音樂教學科研不足,教學觀念更新不快,教學模式?jīng)]有改變,致使學生對音樂課不夠重視。
?。?)教師方面
部分青年教師由于自身的學識有限,對民族音樂本來就非常反感、甚至排斥,在教學中更是一味地縱容和鼓勵學生追捧現(xiàn)代流行音樂。
一部分教師一味強調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強制灌輸。他們認為流行音樂藝術性不強,簡單且不規(guī)范,甚至有的教師鄙視流行音樂,盲目拒絕,堅決不允許學生學習和演唱流行歌曲,這樣不但不能引起學生的共識,反而會加重學生排斥、反感的心理。
?。?)音樂教育教學研究部門
相關部門沒有從現(xiàn)實出發(fā),較少考慮到當代學生對音樂文化認知認同的實際情況,出版提供的教材中有一些作品本身就陳舊不堪,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只能起到副作用,這樣學生從拿到教科書然后聽到音樂,對音樂課就不再抱有太大的熱情。
3.學生自身
?。?)對于現(xiàn)代流行音樂
現(xiàn)代流行音樂展示生活、激情的獨特形式,易讓學生產生共鳴,因此,青少年一代容易把自己的煩惱、快樂、理想追求等寄托在流行音樂之中。一部分現(xiàn)代流行音樂的旋律相對簡單,易于上口,符合當代學生的審美觀;富于動感的節(jié)奏,充滿張力,符合現(xiàn)代人的生活規(guī)律;有些歌詞也蘊含著生活的哲理,這一切無不激蕩著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在音樂中幻想著實現(xiàn)自己的美好愿望。加上電子網(wǎng)絡科技高度發(fā)達,流行音樂正通過各種媒體,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對于只有十幾歲的“新新人類”來說,他們接觸音樂特別是流行音樂的機會較多,是堵不了的。
(2)對于傳統(tǒng)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文化由于距離他們的生活相去甚遠,所以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欣賞與自己所處的時代有巨大差異的音樂文化。同時,民族音樂在唱腔、自身條件上要求都比較高,往往需要通過相關的專業(yè)訓練后才能很好地完成,并且民族音樂的服飾、造型等比較脫離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難以被學生們接受,所以傳播和教學的難度較大。
四、引導中學生學習民族音樂方式方法的探究
針對目前學生當中偏愛流行音樂的現(xiàn)象,音樂教師首先要從自身出發(fā),對中國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現(xiàn)狀有足夠的了解和清醒的認識,用辯證的思維方式理解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依存關系,力求在教學當中作一些相應的調整,把流行音樂中一些典型的范例適當、合理、有效地引入課堂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在引入流行音樂進課堂的同時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從而摸索出一條適合于現(xiàn)代中學音樂教育的新路子,更好地利用校園這塊主陣地為弘揚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作出有益的貢獻。
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在這些本質的問題里面,有很多因素是音樂教師所不能改變的,那么我們能做什么呢?引導學習民族音樂方式方法有許多,主要包括幾種方式:通過研究性學習、校園藝術節(jié)、課堂教學等。在具體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嘗試運用“融合作品進課堂”這一教學策略。
在運用“融合作品進課堂”這一教學策略時,要剔除粗糙的音樂元素,吸取精華的音樂素材,并且要注意不能讓它們獨占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所以如何有機地將融合流行音樂元素的作品滲透到音樂課堂教學中來?“融合作品”在課堂中的具體運用方式有哪些呢?有效運用流行音樂元素的教學策略有哪些呢?我簡單地歸納了以下三點。
1.導入式運用的選擇
音樂課上,如果學生們不喜歡所播放的音樂,也就不可能接受你傳達給他的審美意識和價值觀。相反,選擇融合了流行音樂元素的作品作為這節(jié)課的切入點,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如:一首神曲《忐忑》風靡網(wǎng)絡,也吸引了多少大、中、小學生的注意力。音樂老師關注的是歌曲以笙、笛、提琴、揚琴等樂器伴奏,運用戲曲鑼鼓經(jīng)作為唱詞,融合老旦、老生、黑頭、花旦等多種音色,暫不談《忐忑》能否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這種融合多重民族音樂元素的作品,作為當下最熱門和流行的新創(chuàng)作,把它合理地運用到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絲竹相和》、《鼓樂鏗鏘》、《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導入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減輕了教師在課前說教式導入過程中的口舌之擾。但是,有一個細節(jié)需要我們注意,該選擇播放《忐忑》的視頻還是MP3呢?音樂老師如果不想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演唱者的夸張表演和歌曲的娛樂性上,那么我想這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2.對比式教學法運用中的取舍
通過融合作品與民族音樂的比較,引導學生與音樂對話即對所聽的音樂有獨立的感受和見解。同時,通過比較逐漸提高他們的審美力與判別力,從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
如:高中音樂鑒賞課《離別之歌》——琴歌《陽關三疊》,放棄了古琴文化、古琴音樂入手的方式,選擇了從歌曲所表達的情感——“離別”這個主題的方式設計這堂課,在教學策略上最大限度地運用了比較法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即把教材中琴歌、學堂樂歌、流行風三個部分有機地整合并不斷比較。具體作品選擇是:古代琴歌《陽關》、近代學堂樂歌《送別》、現(xiàn)代流行歌曲《干杯啊,朋友》?,F(xiàn)代流行歌曲做了一些篩選,一開始想到《千里之外》、《但愿人長久》,它們雖然以“離別”為主題,但歌曲特點不明顯,且歌中不像前面兩首都提到“酒”、地點、時間等意象,如:渭城、客舍、長亭外、古道邊等。而田震的《干杯啊,朋友》不僅提到酒、時間、地點,而且歌曲節(jié)奏融合的流行元素在音樂要素的比較上有文章可做。
3.引導學生音樂二度創(chuàng)作中的啟發(fā)
?。?)用替換詞曲的方法創(chuàng)作音樂
創(chuàng)作是無止境的,它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每次聽到的優(yōu)美詞曲經(jīng)過大腦儲存后,就想找機會來運用。他們的潛能是無窮無盡的,通過替換的方法創(chuàng)作音樂,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指導學生從簡單、短小的樂句開始,為樂曲替換詞曲,使有些旋律優(yōu)美、歌詞內容低俗的曲子適合學生表現(xiàn);格調高雅、旋律復雜的歌曲適合學生表現(xiàn)。只要不斷啟發(fā),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如:在音樂教材中常涉及舊曲填新詞的內容,如S·H·E的《不想長大》,運用了莫扎特中的旋律作品給了我們啟示,因此我常鼓勵學生為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作詞、填新詞。
(2)用新的方式演繹音樂
中學生是最熱衷、最善于學習、嘗試新事物的人群,他們接觸到的新音樂遠比我們多,接受得快。音樂的演繹是多方位的,學生看到的、聽到的只是少數(shù)的一兩方面。教學中,讓學生展示自己的特長,編配節(jié)奏、創(chuàng)作歌曲、表演舞蹈、演奏器樂、創(chuàng)作音樂小品......放手讓學生去表現(xiàn),他們會帶給我們無數(shù)的驚喜。
把健康、積極向上的、融合了各類音樂元素的好作品引入到音樂教學中,相信會讓更多的孩子愛上音樂課里的民族音樂。學生是多元的個體,他們有對自己喜歡的東西的執(zhí)著,一旦喜歡上一樣東西,就很難糾正過來,唯有去疏導,去了解,去把他們引到一個更能體現(xiàn)他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上。中學生由于受年齡的限制,對身邊許多的事物缺乏理性的辨析,當父母、社會、周邊的所有人都在享受流行音樂愉悅時,他們也會欣然接受,并加以模仿。如果音樂老師也與時俱進,大膽、合理地引用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多元音樂元素,相信學生就會更快地愛上音樂課,更易領悟到音樂所帶來的魅力。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張小云.目標整合,過程優(yōu)化,活動促進——新課程背景下音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音樂天地(音樂教育版),2010,1:12-14.
?。?]周琦.點燃情感火花.叩響心靈之門——略談音樂欣賞教學“切入點”的把.
[4]何梅.如何正確引導中學生欣賞流行音樂.中小學音樂教育,2010,9:23-24.
?。?]李法楨.共同的困惑:教育政策如何面對流行音樂文化——“第二十九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文化、教育與傳媒政策委員會會議綜述.中國音樂教育,2010,10:13-1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