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三個方面論述了批注法語文教學,即批注法語文教學實施的前提條件,批注法語文教學的具體實施環(huán)節(jié),運用批注法語文教學的注意點,以使讀者對批注法語文教學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 語文課堂 批注法教學 前提條件 具體實施環(huán)節(jié) 注意點
古人讀書,常有情不自禁動筆之時,如韓愈“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而今許多學生的語文課本上往往上看不到多少筆墨痕跡,無怪于許多學生覺得語文課有點“空”和“虛”,對自己在課上的所聽所思所感無從憶起。如果我們在課堂上既要求學生認真聽講、踴躍發(fā)言,又能夠引導他們“動手”,那語文課堂不就充實了嗎?
新課程改革一直致力于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需要探索一種行之有效的學法,讓學生能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并不斷內化,形成一種意識和能力,形成一種語文學習習慣。我認為將批注法運用到語文教學中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它在提高師生思考問題、發(fā)展獨立閱讀、個性化閱讀的能力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批注法教學的實施前提條件
1.選擇恰當的文本用于批注。
理論上所有的作品都可以進行批注。但在實踐中,為了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教師在選擇批注文章要注意審美性、科學性、趣味性、思辨性、發(fā)展性等原則。
2.激發(fā)興趣,營造氣氛。
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學習中做到“樂學、善學、優(yōu)學”,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當代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只有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對課堂學習才有一種安全感,才敢于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表現自己的個性,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因此,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的方式,可以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
3.教給方法。
為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教師首先要教給批注的方法。
批注按所注位置可以分為:“眉批”、“旁批”、“尾批”。按所批內容可以分為:注釋、提要、批語、警示語、增刪。在使用批注式閱讀法時,要教給學生正確的批注符號:如“○○○○”圈,標在文章的難詞下面。“——”直線,標在文章中需要著重領會加深記憶、理解的語句下面等。
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運用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先“學”后批,即提供一些名家批注的范本,或者網絡上的批注,或者教師自己的批注,由此,學生就能了解批注的形式和特點,也可以感受到個性化解讀的樂趣,學起來就有的放矢了。
二、批注法教學的具體實施環(huán)節(jié)
1.自主批注預習反饋,確立目標。
學生在預習時對課文中的生字、難詞、段落層次、主要內容、中心句或精彩的句子等做出記號。同時,也可以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眉批,寫上自己的看法和體會,寫上自己沒讀懂的問題,然后將預習中發(fā)現的問題匯總交與老師,教師參照反饋信息設計教學重點——課文研讀批注的問題或話題。
2.輔助解讀,掃清障礙。
08fd112de8fea1327162c29e9f94af44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實際疑難,將知識性問題和學生無法體驗和認知的問題加以介紹或講解,比如《紅樓夢》前五回的作用,《阿Q正傳》中“假洋鬼子”吹牛的意圖,老葛朗臺的一些帶有商人職業(yè)特點的動作細節(jié),等等,這些不是青少年憑簡短的人生經驗就可以立刻理解的,所以需要教師做必要的解讀,為批注掃清障礙,使得學生思考活動更加簡明,閱讀更加專一。這種輔助性解讀有的出現在開頭,有的出現在結尾,有的隨機出現于教學過程的各個大小環(huán)節(jié)中。
3.尋找批注的“切入口”。
?。?)尋找情感的觸發(fā)點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批注要引領學生找準情感的觸發(fā)點,尋找文本中的令人感動處或震撼人心處。在此基礎上,潛心會文,通過默讀、靜思、感悟,迸發(fā)出一串串思維的火花。
?。?)尋找文本的質疑點
質疑的過程是潛心會文的過程,是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懷疑求進的過程。教師應為學生指示質疑的路徑,即讓學生掌握質疑的內容。如,整體三問質疑:寫什么,為什么寫,怎樣寫;語言技巧質疑:基本要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寫作技巧,等等。這樣,學生感到有規(guī)律可循,自然在批注時“胸中有丘壑”。
(3)尋找課文的賞析點
運用批注法教學時,若從字、詞、句、章入手,可以讓學生分析其表達方法、寫作特色等,如此,更易讓學生感到有規(guī)律可循。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即“定向精讀”,或評人物,或評手法,引導學生在課堂有效的時間內更加直接深入地仔細揣摩文本,一課一得。
比如《藥》這一課中,為了理解小說的主題,我所設計的批注切入點就是:“在小說里小栓是個微不足道的角色,很多同學都關注他的命運,你能夠理解作者塑造這個人物的真正意圖嗎?”這個問題是學生在預習時普遍關注的,雖然不是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但從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jié)入手加以解讀,卻照樣可以達到把握主題的目的,既不背離作品題旨,又切合學生的體驗。
針對內容比較通俗淺顯的課文,可以借助對一些具體問題的分析討論,刺激學生發(fā)現閱讀中的不足,激勵學生深入研讀文本。比如《項鏈》一課,我就以解答課后思考練習一二兩題的問題為起點,對研讀課文的切入點的選擇做了調整,請學生分析思考:“‘丟項鏈’這件事情對瑪蒂爾德來說,是成全了她,還是敗壞了她?”問題本身不具備暗示性和判斷性,正反皆可立論探究,激發(fā)了學生研究文本的興趣,引導學生學會關注文本,克服脫離文本、空發(fā)議論的浮躁學風,使閱讀成為一種腳踏實地的行動和習慣。
4.分享感悟,提升思維。
“分享”更追求一種心靈上的感悟和發(fā)現的樂趣。師生此時都是讀者,共同體驗作品給大家?guī)淼乃囆g魅力,共同完成對文本的解讀。所謂“提升”,不過是通過教師的推動,使學生的思維能夠更上一層樓?!边@里面有通常教學中采用的策略——總結、歸納、點撥,但也有作為一個“讀者”的教師主動地參與,把自己的讀書方法和感悟與學生共同分享。比如教師向學生展示自己批注過的課本,交流自己讀書的心得,師生互相評點,等等。
三、運用批注法語文教學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1.改變仰視解讀的心理習慣。
在新課程改革中,選編教材出現了很多新的篇目,但很多教師依然按照固有的思維模式思量人和物,缺乏批判精神。既然要實施批注法教學,教師首先要從自身開始改變,否則,只能是批注法教學變成了“翻譯”式教學。
2.允許學生合理解讀,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yǎng)學生質疑和批判精神。
學生由于知識水平、生活體驗的不同,在批注式閱讀中會形成較大的差異,教師要有耐心,要承認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從接受式學習到批注式閱讀,學生要經過一種心理上的斷乳過程,自信心的增強,質疑和批判精神的養(yǎng)成,需要教師的大力扶持,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批判和質疑,鼓勵學生敢于擺脫習慣、權威等定勢,打破傳統(tǒng)、經驗的束縛和影響,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提出自己新穎獨到的見解。
批注式教學,直入文本,少有迂回,讓師生始終堅守“文本意識”;批注式教學,是閱讀教學刻意留下的“空白”,給學生以讀書、思考、體悟、表達的時間;批注式教學,學生隨感而發(fā),縱橫馳騁,體現了“在只言片語中立論”的中國思想文化特色。它是一種解讀文本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于語文教師來說,要做的就是堅持與發(fā)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實實在在地動起來,培養(yǎng)出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讓語文課成為喚醒學生主體意識、個性意識的大平臺。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俞發(fā)亮.接受美學對閱讀教學的指導意義[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2.12.
?。?]趙秀蓮.淺論批注教學與閱讀創(chuàng)新[J].學語文,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