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過渡”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手段,其具體運用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本文就導入過渡法、細節(jié)過渡法、懸念過渡法的運用加以淺析,并試圖通過多樣的“過渡”法將教學內容巧妙地串聯(lián)起來,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 導入 “過渡”法
辭海對于“過渡”一詞的解釋是:“事物由一個階段或一種狀態(tài)逐漸發(fā)展變化而轉入另一個階段或另一種狀態(tài)?!边@一解釋形象地表達出過渡有銜接、承前啟后、串聯(lián)、潤滑劑般的功能?!斑^渡”像一條“線”,并不具備實質性的內容,但是如果缺少了這條串聯(lián)的“線”,那么再美好的珠璣也難以展現(xiàn)奪目的光芒。我們日常接觸到的“過渡”多現(xiàn)于戲劇演出中,被稱為“過場”,或現(xiàn)于文藝表演中的銜接報幕中。其實,“過渡”法在高中教學中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手段,特別是在歷史教學中尤為突出。下面我就歷史教學中“過渡”法運用的實例加以淺析。
一、一石激浪,導入過渡
歷史像個萬花筒,包羅萬象,歷史課程只是擷取了其中的一朵浪花,但是每一朵浪花的背后都有一片海洋的存在,如何恰當?shù)厍腥脒M去就顯得尤為重要。課與課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專題與專題之間都不是割裂的,要讓學生建立聯(lián)系和整體的意識,就要做好導入過渡。
我在高一學生初入學的時候,給他們上的第一節(jié)課就是題為“歷史是什么?”的過渡課。我將其設計為三個部分:歷史很簡單嗎?歷史很難嗎?歷史是什么?第一部分采用了一些典型的歷史史實,將初、高中教材進行對比,讓學生找出他們熟悉的和陌生的歷史知識,目的是讓學生們了解高中歷史是建立在初中歷史的基礎上,但是又是對初中歷史的延伸和拓展。第二部分用一些高考真題來演示,讓學生們快速閱覽相應的知識并解答,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并了解高中歷史重在思維的培養(yǎng)。第三部分我展示了一些趣味性的圖片,并設計了一些趣味問題。如設問:“我們有可能成為歷史文物嗎?”隨之展示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有“東方睡美人”之稱的千年不腐之身辛追夫人的圖片。設問:“我們學校有可能成為歷史文物嗎?”隨之展示學校中的文物點。這些有趣的設問,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對即將展開的歷史學習充滿了期待。最后我以一張題為“我真想再活五百年”的干枯胡楊樹作為結尾,布置了一個開放性的作業(yè):為了不留遺憾,這三年我們應該怎么辦?學生們陷入了深思之中。
我將這一整節(jié)課作為導入課,目的是讓新生轉變思維,順利從初中過渡到高中,并調動學生學習高中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以一石激千浪,引發(fā)學生思考。
二、化整為零,細節(jié)過渡
在長距離跑步中,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個秘訣:將長距離分割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目標,跑起來會輕松許多。其實這樣一個化整為零的方法在教學中運用得當也是相當有益的。在歷史教學中,如果采用大板塊式教學,就很容易使學生進入疲憊和厭倦的狀態(tài),但是如果將大板塊化整為零,再用過渡的方式串聯(lián)起來,就會讓學生產生跳躍式的感覺,這樣實現(xiàn)目標就會變得輕松。我在處理這樣的問題時,發(fā)現(xiàn)采用詳解細節(jié)來進行過渡往往能事半功倍。
我在講“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課時,為避免單調乏味的一說到底,采用很多細節(jié)進行過渡。如講到“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時,我引用了中國第一首白話詩——胡適的《蝴蝶》:“兩只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么,一只忽飛回,剩下另一只,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隨后拋出問題:這是一種什么文體?這種文體和文言文相比有什么優(yōu)點?引導學生思考后,自然過渡到新的內容:這種文體是自由的,可以注入新內容、新思想,從而引發(fā)轟轟烈烈的文學革命。在分析對前期新文化運動的評價時,我針對學生只知其積極影響不知其局限性這個問題,又引入了一個小的細節(jié)來加以過渡:新文化的得力干將如陳獨秀、魯迅、蔡元培等都主張廢除漢字。隨后設疑: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要求廢除漢字改用什么文字?你認為這是正確的嗎?學生討論后認為他們應該是主張使用西方文字,這種做法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傷害,并不可取。據(jù)此我過渡到對新文化運動局限性的詮釋:前期新文化運動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和否定的偏向。而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根源在于新文化運動領導者的階級局限性和思想局限性,從而過渡到下一個問題——新文化運動后期的轉變。
通過闡釋細節(jié)來加以過渡的例子還有很多,如用“喬冠華的大笑”來過渡“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以“柏拉圖之死”過渡到對雅典民主局限性的認識;以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時圖片中多為軍人這一細節(jié)過渡到對德國君主立憲制局限性的認識。歷史教科書是枯燥的,但是真實的歷史其實是非常鮮活有趣的,在不影響授課的前提下,利用細節(jié)來加以過渡,既能起到承接的作用,又能讓課堂出現(xiàn)一個個小亮點,也有益于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
三、猶抱琵琶,懸念過渡
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語言在教學中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同樣的,過渡的語言也值得探究。采用帶有懸念色彩的問題來加以過渡,是很多老師所喜愛的方式,事實證明的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
我在講授“鴉片戰(zhàn)爭”這一課中“戰(zhàn)火再燃”一目時,設疑:“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英國已經攫取了包括關稅要協(xié)商在內的大量特權,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為何還要勞民傷財發(fā)動一次戰(zhàn)爭那?”造成懸念,順勢過渡到新的內容,轉而設疑: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中外國侵略者又進一步攫取了哪些權益?隨后討論指出,中國主權受到更加嚴重的侵害,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我在講授“經濟建設的發(fā)展和曲折”這一課中“探索與失誤”這一目時,設疑:同學們,你們知道一顆白菜有多重嗎?在學生熱烈的討論中,展示“大躍進”時期一顆據(jù)說重達250斤的白菜。旋即追問:你認為這可能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啟發(fā)學生思考經濟建設中的曲折和失誤,并順利過渡到大躍進的結果:“大躍進”運動違背了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導致國民經濟出現(xiàn)混亂。
我在講授“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這一單元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變遷的背景,設疑:同學們,你們覺得中山裝和什么服裝相似?學生答:西裝。我繼續(xù)設疑:中山裝有什么特征?學生答:有四個口袋,五個紐扣,左右袖有三個紐扣等。我又設疑:你們知道這些特征的含義嗎?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我補充中山裝代表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等思想和政治含義。最后我設疑:透過具有典型時代特征的中山裝,你能簡要敘述它出現(xiàn)的時代背景嗎?通過師生共同的討論和互動,得出結論: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社會政局的更替,使中國的民俗風情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最后順利過渡到新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的學習。
以上即為我在歷史教學中對“過渡”法的探索和部分實踐,歷史教學中的方法和技巧不可勝數(shù),僅以此文管窺一二。只要認真鉆研,勇于實踐,就能讓教學藝術之花怒放,并成就有效的歷史教學。
參考文獻:
?。?]胡惠玲.略談歷史教學中的過渡技巧.教學月刊(中學版),2006:26-28.
?。?]魏志紅.淺談歷史教學中子目的過渡.新課程研究,2009:123-124.
?。?]羅建國.會用、善用課堂教學過渡語.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1:59.
[4]惠蘭英.教學過渡應自然流暢.陜西教育,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