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溫暖的“老故事”
獎項:最佳女演員
出品公司:博納影業(yè),焦點影業(yè),銀都電影發(fā)行有限公司
導演:許鞍華
主演:葉德嫻、劉德華、王馥荔、秦海璐
桃姐是Roger家的女傭人,在這個家已經工作了60年,伺候過好幾代人。而Roger是這個家族留在香港的最后一個人。隨著桃姐年紀越來越大,她的健康出現(xiàn)了問題,還患上了中風,現(xiàn)在輪到Roger照顧她了。Roger將桃姐送到了老人院,在他時不時的探望過程中,Roger開始意識到,雖然桃姐已經老了,照顧不了他了,但這個“負擔”在他的心里仍然占據(jù)著不可替代的位置。于是,主仆二人間勝似母子的關系,在香港鬧市中的老人院里逐漸展開。
《桃姐》的故事來自編劇李恩霖的真實經歷,由曾經指導過《投奔怒?!泛汀兑虌尩暮蟋F(xiàn)代生活》的導演許鞍華執(zhí)導。劇中桃姐的扮演者葉德嫻已經十年沒有拍電影了,這次也是她第十次與劉德華合作。
與其他參加競賽的電影相比,這部電影的內容相對主流,雖然背景是香港,但片子中傳遞出的感情線索很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電影中最讓人感動也是最有教育意義的一點,正是Roger毫不猶豫擔負起照顧桃姐責任的決定,他從沒想過拋棄這個從小一直照顧他長大的“阿媽”。在這部電影中,Roger順理成章的照顧起桃姐,桃姐在接受照顧的同時,卻依然堅持著自理的生活狀態(tài)。電影不但表現(xiàn)了年輕人在照顧老年人時會遇到的困難,同時也著重描寫了這一過程中的溫暖。導演耐心地為觀眾講述了一個很平常的故事,而兩位主演在片中的交流和互動,讓觀眾深切體會到了導演想要傳達的含意。
本片畫面流暢,對于一些小細節(jié)的捕捉十分到位。整部影片符合許鞍華的一貫風格,并沒有過多的美化或丑化人在年老后會遇到的問題,也沒有將結尾設置的過于“大團圓”。
隨著社會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年輕一代與老人之間的關系,也將成為越來越多電影人探索的主題。
《浮士德》:探索人性的佳作
獎項:最佳影片金獅獎
出品:Proline Film公司
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
主演:喬漢內斯·澤雷爾、安東·阿達辛斯基、伊索爾達·戴查克、格爾格·弗德里希
這部俄羅斯影片是索科洛夫“權利四部曲”的收尾之作,也是四部曲中難度最大的一部,故事情節(jié)圍繞浮士德將靈魂出賣給一個“友善”的魔鬼展開。四部曲的另外三部分別是《摩洛神》《金牛座》和《太陽》,主角分別是希特勒、列寧和裕仁天皇。
《浮士德》取材于同名經典名著,故事情節(jié)圍繞浮士德展開。為了獲得超人一等的智慧,浮士德心甘情愿將靈魂出賣給魔鬼,從此陷入苦苦的掙扎之中。這是一部具有表現(xiàn)派風格的影片,也是混亂鬧劇的Ay14K18q9Tmira45rbioWgGpr18Aplwf7hc0bhYyzzI=一個奇特典范??駸岬膽騽”硌莘绞脚c“丑陋”的外在形成鮮明對比,這兩大元素極少同時出現(xiàn)在演員身上?!陡∈康隆凤@然很對具有高文化素養(yǎng)的人的胃口。
在本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影片《浮士德》可謂一鳴驚人,但在威尼斯以外的地區(qū),這部影片還有一段不平坦的路要走?!陡∈康隆返膭”靖木幾愿璧?808年至1832年創(chuàng)作的經典悲劇《浮士德》,視覺效果借鑒了倫布蘭特和F.W.茂瑙的風格。在茂瑙拍攝的默片版《浮士德》中,魔鬼墨菲斯托由愛米爾-強寧斯飾演,這部影片成為索科洛夫版《浮士德》的基石。索科洛夫表示他并沒有對原著進行大幅改編,而是希望進行一次準確的解讀。實際上,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可能會有迷失在大海之中的感覺,要拼命尋找敘述性線索。
《浮士德》以CGI動畫開場,鏡頭由天堂“墜落”到熙熙攘攘的德國小鎮(zhèn)。人物的服飾并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可能是莎士比亞時代至19世紀初期的任何一段時期。浮士德的第一次亮相就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這段場景中,他一邊解剖尸體一邊與助手討論著靈魂的具體位置,他一臉驕傲地宣稱:“上帝雖在體內撼動了我,但在我的身體外,他卻毫無力量?!?br/> 影片的對白猶如急流,母語不是德語的觀眾必須集中精神,盯著字幕,但又不會感到枯燥。富有沖擊力的視覺效果和快語速的對話與快速變換的場景相匹配,畫面的銜接富有動感,令觀眾應接不暇。
《浮士德》在視覺效果上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攝像師布魯諾·德爾鮑內爾和美工設計師埃琳娜·朱科娃。拍攝時,德爾鮑內爾將人物壓縮進方方正正的畫面中,反映出人物內心的壓抑。朱科娃打造的燈光效果往往給人驚人之感,在解剖尸體和洗澡的場景中表現(xiàn)的最為突出。其他一些畫面則呈現(xiàn)出令人不安的傾斜和壓縮感,似乎強行將寬屏壓成窄小版。朱科娃的布景密集而狹窄,將人物硬塞進去,有一種奇妙的滑稽感。給人的感覺是,他們是在一個非常小的劇場舞臺上表演,而不是在捷克布拉格的寬敞攝影棚中拍攝。
《危險方法》:柯南伯格的“另類”之作
出品:Recorded Picture Company
導演:大衛(wèi)·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
主演:凱拉·奈特利(Keira Knightley)、維果·莫特森(Viggo Mortensen)、邁克爾·法斯賓德(Michael Fassbender)、莎拉·加頓(Sarah Gadon)、文森·卡索(Vincent Cassel)
入圍:主競賽單元
《危險方法》講述的是兩名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醫(yī)生的故事,但電影真正的主角是一位名叫薩賓娜·斯皮勒林(凱拉·奈特利飾)的猶太裔俄羅斯女子。作為精神病醫(yī)生弗洛伊德(維果·莫特森飾)和榮格(邁克爾·法斯賓德飾)的病人,這位女子給了兩位心理學家極大的啟發(fā),卻也促使榮格最終在理念上與恩師弗洛伊德分道揚鑣。
這部由大衛(wèi)·柯南伯格導演的電影,講述了心理學發(fā)展早期對心理治療方式的探索和嘗試,主題明確,情節(jié)流暢,整部電影的氣氛“端莊”地令人驚悚。雖然這是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但經過導演和編劇的處理,這部電影給觀眾呈現(xiàn)出有關心理與性以及職業(yè)道德的討論卻帶著十分明確的當代感。
斯皮勒林是一位年輕的俄羅斯女子,她美麗,聰慧,卻有著嚴重的心理問題。1904年,她住進蘇黎世郊外的一家精神病院,接受榮格的治療。扮演斯皮勒林的奈特利用她高亢尖叫和極力張大的下頜詮釋著病癥發(fā)作時的歇斯底里。
法斯賓德將榮格飾演成了一位年輕但非常有資歷的成功醫(yī)生,他身著考究,胡子和眼鏡的設計透露出人物嚴謹?shù)男愿裉攸c,夫妻生活和諧、生活水平富裕,妻子賢惠,孩子可愛。當然,越是這種外表整潔,氣質嚴肅的人物,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就越是會完全顛覆最初的形象。而莫特森飾演的弗洛伊德表現(xiàn)出的大師風范令人出乎意料,將這位心理學大師的沉穩(wěn)尖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相較大衛(wèi)·柯南伯格的其他電影,《危險方法》和《雙生子》(Dead Ringers)的相似之處最多,兩個片子都談到了人性最基礎、最原始的兩點:性與死亡。雖然電影中的時間跨度有好幾年,但在編劇漢普頓的筆下,人物性格前后一致,情節(jié)過渡也很合理。漢普頓對對話的把握十分到位,氣氛拿捏恰到好處,而且總給觀眾留下思考的余地,在兩位大師進行對話時,言語有時還十分犀利??履喜竦膶а菔址ㄅc漢普頓的對白非常合拍。此外,攝影師彼得·蘇斯切斯基和剪輯師深知柯南伯格的心理,雖然拍攝的鏡頭比不上導演原來的作品,但剪輯的速度卻更快,呈現(xiàn)出一種《危險關系》特有的緊密。
《賽德克·巴萊》國際版:難得的陽剛
出品:博偉電影,臺灣中央電影公司
導演/編?。何旱率?br/> 主演:林慶臺、馬志翔、安藤政信、河原薩布、徐若瑄、羅美玲、溫嵐、馬如龍
攝影:秦鼎昌
入圍:主競賽單元
《賽德克·巴萊》的故事背景為1930年,當時的臺灣在日本統(tǒng)治之下,影片講述了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shù)?,率眾反抗日本政府而發(fā)動霧社事件的故事。在那個時代,賽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男人必須服勞役不得狩獵、女人派遣幫傭不能編織彩衣。驍勇善戰(zhàn)的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shù)?,見證這三十年來的壓迫統(tǒng)治,最終,忍辱負重的莫那魯?shù)烂爸鴾缱宓奈kU打響了反抗之戰(zhàn),奪回了屬于他們的獵場。
《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圣執(zhí)導的新作,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人。在將近兩個半小時的《賽德克·巴萊》中,大部分是近身肉博的戰(zhàn)斗場面。在這場發(fā)生在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與日本殖民者的戰(zhàn)爭中,沒有什么漂亮的武打動作,只有長矛、火槍和加農炮互轟的血腥場面。本片由吳宇森監(jiān)制,他的暴力美學與這樣的主題正好有著契合點。
除了主演,影片選擇了許多有表現(xiàn)力的非專業(yè)演員參加演出,將那些光著腳在叢林中穿梭的原住民的精神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但是,不管打斗場面如何好看,時間長了一樣會出現(xiàn)審美疲勞,相對來說,較平靜的場景有時候反而更容易打動人。其中,賽德克婦女為了不給戰(zhàn)場上的丈夫添麻煩集體上吊自殺的情節(jié)很具震撼力;而一個日本人與賽德克人組成的家庭最終不得不在亂世之中毀滅的故事則出人意料地令人動容。
本片的場景設置在與世隔絕的叢林之中,瀑布、彩虹、小路和古樹為整個故事增添了不少看點。也只有這樣的大場景才能放得下將近兩萬人的演出陣容,其中原住民身上的刺青,穿著的傳統(tǒng)服裝,唱的民歌,跳的傳統(tǒng)舞蹈,都為本片增加了許多文化內涵。從開篇頗有氣勢的開頭到最后的屠戮廝殺,《賽德克·巴萊》有著華語電影中難得的陽剛硬朗之氣。但或許是因為史詩題材的過于龐大,魏德圣在剪輯國際版本時有些不知所措,雖然他很用心地保留了作為旁觀者和呈現(xiàn)者的態(tài)度,卻迷失在過于謹慎的取舍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