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問》是屈原作品中第二首長詩。全篇氣勢磅礴、云譎波詭,被稱作古今罕見奇文,也是屈原諸作中最難讀懂的篇章。本文從《天問》的產(chǎn)生開始,梳理其內(nèi)容,探尋其解讀方法,審視其影響后世的“狂人”精神。
關(guān)鍵詞:屈原 楚辭 創(chuàng)作 精神
公元前303年,楚懷王二十六年,漢水中游,江漢平原北部,屈原途經(jīng)楚國宗廟,入內(nèi)參拜?;蛟S屈原自己都不曾想到,這一次看似平常的參拜,卻引出了之后他一連串驚天之問,給后世留下一篇千古奇文——《天問》,并由此讓世人看到詩祖屈原身上的“狂人”精神。
見畫生問——奇文出世
《天問》的創(chuàng)作與楚國的壁畫,尤其是楚國宗廟壁畫關(guān)系密切?,F(xiàn)在越來越多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楚國有壁畫,而且有大型壁畫?!短靻枴分械拇蟛糠之嬅嬉训玫娇脊抛C實。因此可以認為,《天問》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楚國壁畫,更具體地說是來源于當時屈原所參拜的宗廟壁畫。
仰望蒼穹,大問宇宙。據(jù)載,楚國宗廟建筑群中的主廟上面有一幅巨大的壁畫。畫的底色為淡青色,顯然代表冥冥蒼穹。深藍色的點點繁星按二十八宿排列有序。東邊的紅色火球是太陽,里面有一只黑色的三足鳥;西邊相對應有一金黃色圓盤,那是月亮,里面隱隱約約還畫著一只灰色的蟾蜍。某些神話傳說畫中也有表現(xiàn):仙人王子喬風流瀟灑,怡然自得;風神飛廉、雨師屏翳一臉猙獰,興風布雨;嫦娥秀色可人,飛身奔月。
這幅壁畫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對天的直覺認識和想象,里面很多問題正是屈原長期懷疑、思考和探索的。關(guān)于天地宇宙的形成,春秋時的哲人和思想家們就一直在辯難、爭論,敏于思辨的屈原,也是主“大宇宙說”、“混沌說”、“渾天說”的,只是他有更深沉的思考。如:天地分開之事誰能流傳下來?清濁相分又以什么來考證?日月星辰在天上是怎么安排的?它們與黃道有什么關(guān)系?常說月明為生,月晦為死,月亮又是怎樣死而復生的?難道真是嫦娥靈藥的作用嗎?……
左顧大地,再問人神。宗廟左邊的墻壁上也全是畫,下方畫著大地。兩條長長的河流,黃色的代表黃河,藍色的自然是長江。兩河上游高聳入云的叢山,當是昆侖。楚國三峽九嶷、湘江漢水、八百里洞庭、五千尺南岳,均歷歷在目。畫中的人物,盡是傳說中的神人神獸和上古時代的英雄:在鍋中煮石,煉出五色石補天的女媧;人面蛇身、熠熠放光、能照亮太陽未經(jīng)之處的燭龍;身材高偉、揮巨斧劈山的治水英雄大禹;被人拉著頭發(fā)斬首,治水失敗的大禹父親鯀。女媧、燭龍、大禹讓屈原欽佩,但鯀的結(jié)局卻引出了屈原的不平之氣。
堯時洪水滔天,鯀由四岳推舉去治水,經(jīng)過九年的努力鯀沒能把水治好,被殺死在羽山的郊野,從肚子里生出他的兒子禹來,禹又經(jīng)歷了十三年才將洪水治好。一般人多頌揚禹的功績而嘲笑鯀的無能,覺得他既然治水無效就活該被殺。屈原卻不這樣看:假若鯀確無治水之才,何以得到眾人一致推舉?傳說龜和鴟銜草木拉泥土示意獻計,鯀受到啟發(fā)筑堤堵水。如果鯀能按自己的意愿堅持下去,未必一定失敗。帝舜中途殺死他,理由并不充足。禹繼承父志取得成功,其中難道沒有鯀的功勞?
舜是傳說中的賢君,傳說其母死后父親瞽叟續(xù)娶一女,生子名象。瞽叟寵愛后妻和象,三人合謀殺舜,手段陰險殘忍。他們令舜修倉庫,毀梯燒倉;令舜淘井,下石填井。屈原在同情之外,不禁要問:舜長年無妻,父親為什么不許他娶?舜對象殷勤服侍、順從溫和;而象狂傲無禮、心狠手辣,上天為什么不施以懲罰?瞽叟與象從不思悔改,上天又為什么讓他們逍遙自在、身安如故?人們常說人可欺而天不可欺,人不公而天公,天難道真公道嗎?真能懲惡揚善嗎?
右觀歷史,復問國事。宗廟右邊壁畫畫的是商、周兩代的歷史。畫中千軍萬馬集于黃河邊上,風急雨驟,雷電交加,一人正攔住馬頭向大王模樣的人進諫,這是再現(xiàn)“武王伐紂”。傳說武王率軍行至黃河邊,天氣驟變,周公認為他并未大得人心,勸其回師,而姜太公力主進軍,結(jié)果武王采納了太公的建議。屈原想到武王得天下后,各種對周公不利的流言及武王死后他與管叔、蔡叔的斗爭,不禁長嘆:裂釁由來已久,沒有周公和武王的矛盾,何來“管蔡叛亂”啊?
此外還有“酒池”“肉林”的千古暴君商紂王。他的身邊是:敢于直諫,卻被武士剁為肉醬的梅伯;披發(fā)袒胸,忠于商朝卻不得已佯狂的箕子;忠言直諫,反被割腹挖心的比干……屈原感慨:賢良忠正之士總是被黜、被貶、慘遭殺害,而佞臣嬖人、奸邪之輩又總是受寵得勢、趾高氣揚,是何道理?天理何在?良心何在?
如此種種,屈原當即揮筆疾書起來:
曰:遂古之初(請問:那遠古最初的情形),
誰傳道之(由誰傳說下來)?
上下未形(據(jù)說混混沌沌,天地還未成形),
何由考之(又如何來考查)?
……
一部千古奇章,一首偉大的古代詩歌由此誕生了!
天象天道——梳理《天問》
《天問》全篇374句,1553字,為屈原作品中第二首長詩。全篇氣勢磅礴、云譎波詭,被稱作古今罕見奇文。屈原諸作中,以《天問》最為難讀。在此,不妨就從“問”入手,來梳理一下《天問》?!短靻枴匪鶈柕?70多個問題,可大致分為兩部分。從篇首至“羿焉彈日?鳥焉解羽”共112句,是問自然方面的現(xiàn)象,簡言之即問“天象”。從“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至篇末“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共262句,是問人事的,即關(guān)于人世興衰的種種歷史傳說,古人認為人世的運動是上天安排的,故這部分可稱為問“天道”。
?。ㄒ唬疤煜蟆敝畣?br/> 首問“天時”。從篇首到“角宿未旦,曜靈安藏”側(cè)重于天空之事,雜有一些和天事相關(guān)的神話。本部分將宗廟天棚上的壁畫作了歸納。屈原主張“大宇宙說”、“混沌說”、“渾天說”,這里把他長期思考的疑問公開提出來。如:日月由什么懸托?大地由八根天柱支撐,天柱安置在哪里?日月使地面產(chǎn)生晝夜更替,是否像人世開門則明,閉戶則暗?……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當時是不好回答的。屈原對種種猜測和傳說大膽提出質(zhì)疑,實際是以詩參加了先秦的那場宇宙本體大討論。
次問“地理”。從“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到“羿焉彈日?烏焉解羽”為第二小部分。這部分主要是問地理。地不同于天,人們可實地勘察、測量,因此這部分主要是問人對地理的影響,重點放在鯀和禹的傳說以及神龍怪獸上。如:鯀為何不聽帝命,卻接受鴟、龜?shù)膯l(fā)筑堤堵水?鯀沉冤壓在羽山,尸體為何三年不腐?禹為鯀所生,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哪里有獨角龍,背著黃熊在漫游?靈蛇能夠把象吞掉,它巨大到何種程度?……當時人們對自然的認識能力十分有限,便幻想塑造出一些英雄人物和神禽靈獸來掌握自然、駕馭自然。屈原對這些神話傳說提出問題,并沒有否定它們的意思,相反從某種意義上說,屈原以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給它們作了補充。
?。ǘ疤斓馈敝畣?br/> 夏朝之問。從“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到“何條放致罰,而黎服大說”,這部分主要問夏朝的歷史興亡。如:為什么夏啟陷入困境,卻能轉(zhuǎn)危為安?天帝派下后羿,是為去除夏民憂困,為什么他卻去射河伯,奪取洛水女神為妻?女岐借口為澆縫補衣裳,和他同床共宿,少康襲擊澆,怎么反把女岐的頭砍下來了?妹嬉何以肆無忌憚?商湯為什么要殺掉她?……諸如此類的疑問,說明屈原對那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天道觀從根本上產(chǎn)生懷疑。
商周之問。從“簡狄在臺,嚳何宜”,到“兄有噬犬,弟何欲?易之以百兩,卒無祿”,這部分集中問商、周的歷史故事。這里有賢君、暴君,賢臣、奸臣。賢君有善終者,也有不善終者。如文王、武王,最后終于推翻商紂王的殘暴統(tǒng)治,建立周朝大業(yè);齊桓公為春秋王霸之首,九合諸侯,死后卻六十天不能安葬,尸體生蛆。賢臣也同樣,善終的有伊尹、呂望、管仲,下場悲慘的有被剁成肉醬的梅伯、被剖腹挖心的比干、裝瘋的箕子。這里的問題,有的是屈原明知故問,如武王伐紂、幽王喪西周等,其意仍在警戒世人,吸取教訓;有的則是抒發(fā)憤恨、責怪上蒼,表明對天道的懷疑。
楚國之問。從“薄暮雷電,歸何憂”到篇末,據(jù)載,屈原寫完《天問》后已近黃昏,雷雨將作。他由此想到楚國的危機,于是引用楚國曾武力強盛、懷王曾為縱約長,以及歷史上伍子胥引吳伐楚,攻破郢都的正反兩面的事例,希冀懷王醒悟。最后的結(jié)尾意味深長,表面看是問楚成王篡位后,忠名反而更為彰著的道理,內(nèi)在的寓意仍在提醒懷王:不要以為惡人做了壞事,上天會懲罰他們,說不定還反而給他們一個千秋名呢!虎狼之秦和那些奸佞之臣,他們干那些違道義、悖人倫的壞事時,才不管什么天理良心!全詩這最后一問,畫龍點睛,昭示人們:不信天道,寧信人力!
追本溯源——解讀《天問》
考尋史實?!短靻枴返奈淖譃楹芜@樣古奧難懂?但若認為當年屈原寫作時故意求深求奧,那就大錯特錯了?!短靻枴方裉旃艎W難讀,正由于當時通俗易懂?!短靻枴匪鶈柤暗纳瞎派裨?、歷史故事,是當時士人所熟悉的,甚至某些沒有文化的百姓也了解。由于年代久遠,這些歷史事件或故事失傳,今天便茫然不知頭緒。如《天問》中有兩句“該秉季德,厥父是臧”,這簡直像天書。千百年來,人們對它作了各種猜測,都嫌不妥。后來晚清學者王國維通過對殷商卜辭的考證,發(fā)現(xiàn)“該”即王亥,為殷人的遠祖,而季是王亥的父親,于是這兩句煥然冰釋。它們的意思是:“王亥秉承了父親的道德,以其父作為榜樣?!?br/> 理解情境。《天問》難懂還有一個原因。請看下面的一段:
白蜺嬰茀(嫦娥披白色霓裳,珠寶盛裝),
胡為此堂(她在堂屋里干什么)?
安得夫良藥(后羿怎樣得到長生不死的良藥),
不能固臧(卻為何不把它好好地收藏)?
由于詩中間的有些問題緣于壁畫,屈原在寫作時考慮形式的整齊,往往把主語省略。這在當時,人們是明白的,而在今天就容易引起歧義。
超越時代——“狂人”精神
《天問》確是一篇千古奇文。屈原以他淵博的學識、超人的睿智、切身的痛苦體會,提出一系列問題,向天問難。如大河奔涌,似狂飆掠空,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的心靈。
《天問》給予我們民族最寶貴的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蔑視權(quán)威、不茍世俗、敢于思AUbrsengGeVLy4MHGrDoAnqr1xchTunb360J3pnx5CI=索的精神。簡言之,是一種“狂人”精神。實際上“狂人”精神根源于屈原對常人價值世界的超離,而這種超離又根源于他對常人生存狀態(tài)和本質(zhì)的發(fā)現(xiàn)和思考。精神的先覺者,首先要突破陳規(guī),打破傳統(tǒng)的束縛。“狂人”,就是精神先覺者的象征。
楚國是一個出“狂人”的國家。春秋時期,有曾嘲笑過孔子,對當時整個主流思想挑戰(zhàn)的楚狂接輿;與屈原同時代的,有與前來訪楚的惠施以宇宙問題相辯難的奇人黃繚;比屈原早生20多年,始終不與統(tǒng)治者合作的莊子……正是在這種“狂人”思想的影響下,楚國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藝術(shù)家。從這個意義上看,今天有人把屈原稱作“楚狂”,不無道理。《天問》可算是“楚狂”精神的集大成者。
這種“狂人”精神,為后來歷代先進的知識分子所繼承。比屈原出生稍晚的后來做楚國蘭陵令的荀子有《天論》,漢代王充有《談天》,一向放浪形骸的李白有“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柳宗元有《天說》,劉禹錫也有《天論》,明末的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都對屈原的精神有所繼承和發(fā)展,直到“五四”時期,在魯迅小說《狂人日記》中,更可看到這種精神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孫作云:《楚文化研究論文集》,中州書社,1983年版。
2.郭勝斌:《楚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ㄗ髡邽楹幽瞎I(yè)貿(mào)易職業(yè)學院講師)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