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名片”
我國古代拜見時投帖的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初年,有身份的人,在拜訪謁見時,為避“造訪”之誤,就開始用名帖來通報姓名了。當時名帖的質料是用削竹木制成,上面書寫有自己的姓名,這種名帖稱作“謁”。東漢時改稱作“刺”?!逗鬂h書·文苑列傳》中記載:“建安(漢獻帝的年號)初,(禰衡)來游許下,始達潁川,乃陰懷一刺,既而無所之適,至于刺字漫滅。”禰衡(173—198)是東漢末年的一位文學家,他剛到潁川的時候,懷里揣著自己的“名片”,因無處投獻,以致“刺”上面的字跡都模糊不清了。
由于造紙術的發(fā)明,漢代以后,名帖由竹木改作紙質,攜帶起來比較輕便,所以又稱“名紙”。宋代孔仲平的《孔氏談苑·名刺門狀》里記載:“古者未有紙,削竹以書姓名,故謂之刺。后以紙書,故謂之名紙?!鼻宕w翼的《陔余叢考·名帖》中也說:“后世以紙書,謂之名帖?!钡按?名刺)”的名稱仍然習慣沿用。古代“刺”上面的內容,除了姓名之外,一般要寫上自己的籍貫,有官職的還注明自身的官職。古代“刺”的形制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可方可長,可大可小,其他形狀的并不多見。據(jù)《留青日札》一書記載:“嘉靖初,士大夫名紙不過用白鹿(一種紙的名稱。原名‘白’,是江西龍虎山道士用的一種紙,瑩潔質堅,后人改名為‘白鹿’),如兩指闊。近者官司,年節(jié)悉以大紅紙為拜帖矣。”可見,“名紙”有的只有兩指寬,有的質料可用大紅紙。
“名帖”,本來是用來通報來訪者的姓名,到了唐宋,根據(jù)投贈對象,變換一下口氣,可兼作“賀年片”來使用。據(jù)南宋周密的《癸辛雜識》記載:“余表舅吳四丈,性滑稽。適節(jié)日無仆可出,徘徊門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視之,類皆親故。于是酌之以酒,陰以己刺盡易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吳刺也?!眳撬恼砂抵邪炎约旱拿盗簱Q柱,沈府的仆人把吳四丈的名片前往各處投贈,從側面說明,這大概就是我們今天互贈“賀年片”的來歷。
到了明清時代,“名帖”的質料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有的以紅綾為名片,以赤金絲為字;有的以織錦為名片,以大紅絨為字。這樣的名帖多是阿諛逢迎之徒用來討好權重朝野的權貴。就一般有身份的人來講,與此相應地出現(xiàn)了一種叫“手本”的名帖,這是當時下屬見上司、門生見老師的一種名片。這種手本通常用棉紙六頁摺成,外加底殼。下官見上官用青色,門生見老師用紅色。
古代的名片,一般都是專用,用時根據(jù)投贈對象臨時書寫。所以,有的還在姓名之前加上冠詞,如“門生”“下官”“私淑弟子”之類。有的為了表示自己的謙恭,還在自己名片的姓名前冠以“門下小廝”“渺小學生”之類,這不免有些“賤己阿主”之意了。
當代的名片
名片在當今社會活動中,已經成為公務、商務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自我介紹信。當代的名片,多是印刷成盒,一次可印成百上千張,而名片的質料也是五花八門,極其豐富,如紙制名片、音樂名片、不銹鋼名片、光導纖維名片、純金名片等。
文化人的名片
文化人的名片則不同凡響,他們往往以風趣幽默的自我介紹而獨樹一幟。下面摘選幾例。
劇作家沙葉新的名片,左下方是自己的一幅漫畫像(左手捧著書,右手舉著筆),右上方是一個大括號,其中所書文字:
我,沙葉新,
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暫時的;
劇作家——永久的;
某某委員,某某理事,某某教授,某某顧問——都是掛名的。
這張名片的語言新奇,自嘲中不失幾分機敏,既傳遞了應該傳遞的基本信息,又將主人謙遜、風趣的性格躍然紙上。
漫畫家潘順祺的名片上,畫著自己滿頭濃發(fā)的肖像,但面部表情嚴肅,沒有一絲笑容。他解釋道:“我不善笑,因為我把笑都留給了別人?!?br/> 有不少文化人,名片上的介紹雖然簡單,卻很別致。三棲人物黃宗英,既是著名影星,又是散文大家和人民文學雜志社編委。她頭上有一長串的頭銜,名片上卻只印了兩行字:一行楷體寫著“趙丹夫人”,一行黑體印著自己的名字。另有一方陽文朱印:“賣藝人家”。趙丹雖已去世多年,但在黃宗英心里,這位與她結縭33年的藝術家,永遠活在她的心里。至于“賣藝人家”的鈐章,則是說明她的大哥黃宗江(2008年已經88歲)、弟弟黃宗洛等都曾先后從藝。
美術家史美誠把自己名片上的漫畫頭像“安”在長頸鹿身上,原因是史先生的脖子生就較長,有“長頸鹿”的雅號。
文化人的名片還有更簡單的,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名片沒有任何頭銜,只有姓名和電話號碼。作家雷家的名片干脆使用平時用的白紙,上面蓋有一枚地址章。別人向他索要名片時,他大筆一揮,在空白處把大名簽上。
文化人的名片,在舊社會不光用于交際,特殊情況下,在上流社會和商界,還能起到很大的信譽作用,往往跟銀行的支票一樣。如李大釗的一張名片,竟然救了正在受追捕的他的學生陳賡,這是由于李大釗是當時北大的名教授以及他的聲譽。
一般名片和奇特名片
今天,名片已經成了日用品,不管是搞工業(yè)、做農業(yè),抑或經商,不論是公務員、混世浪子,還是高人雅士,乃至販夫走卒,甚至收廢品的老漢,手中皆有此君。名片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都市族的交際行頭。名片最令人關注的是表明身份的頭銜。有的人密密麻麻地在姓名之上冠以一二十個職務,正面不夠,背面業(yè)已填滿。這樣給人一種張揚、自詡的感覺,并沒有讓人覺得你多么可敬可愛。頭銜把主要的印上就可以了,一般應控制在五個以下,非如此不能在四五秒鐘之內一目了然。幾十個職務都寫上,別人拿著你的名片,站著看一兩分鐘,這客觀上是對別人的一種懲罰,也會出現(xiàn)遞名片時冷場半天。有的人在頭銜設計上頗具匠心,你經常會看到這樣的頭銜:“前婦聯(lián)主任”、“××處副處長(沒有正處長)”、“××科科長(享受副處級待遇)”、“××局待批局長”、“副縣級后備干部”、“曾任××區(qū)合唱隊隊員”……有的人認為自己是無名小卒,沒有任何官銜、職銜,又不是遐邇聞名的公眾人物,擔心自己的名片拿不出手,更擔心被別人打入“冷宮”,甚至扔到垃圾箱里。其實,這種顧慮是不必要的。只要你在名片設計上下點工夫,有新的創(chuàng)意,也會使人接了你的名片記住你的名字,而且笑容滿面。例如,廣州六中一位青年教師的名片:
這張名片,以整齊勻稱的句式、朗朗上口的韻律,將自己從家庭到社會、從身高到愛好、從工作到志向、從交友到為人諸方面的情況皆囊括在小小方寸的名片之中。該名片并無任何職銜官階,閱后同樣叫人油然起敬。
所謂奇特名片,奇特的地方主要在內容。
幼兒名片。據(jù)《光明日報》載:一位老人的孫子在幼兒園上大班,畢業(yè)了,檢查了一下他的背包,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幾張名片。名片的紙質、尺寸、格式和大人的名片完全一樣,只是內容有點特殊?!邦^銜”一律是“北京市××幼兒園九五屆畢業(yè)生”,姓名后面用小字印的卻是“小姐”“先生”。有一位“先生”還用括號注明“七歲”,此外是家庭住址和電話。有幾張還印有父母的職業(yè)和姓名。有一張名片更別致,上端印了幾個英文詞,意思是“永遠是你的朋友”。
賊名片。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巴西有個叫羅森·阿勞諾的人,是個專門偷盜名牌汽車的賊。他的名片上公開標明自己的職業(yè)——“賊”。賊當然是最見不得人的“職業(yè)”——如果這也算一種職業(yè)的話?!笆蟾`狗偷”,如果不是逮個正著,他遞上名片,也只有目瞪口呆而已。不過,這比著用假名片行騙,還算誠實。[本文為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漢語國際推廣與中原文化”(2011B86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師范學院中文系)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