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機報以其出版快、傳播廣、互動性強、更新信息便捷等優(yōu)點,贏得了越來越多受眾的青睞。面對通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受眾閱讀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結合手機特點。讓手機報的編輯出版更加吸引人,使傳播效果達到最大化,是當前手機出版界的熱門話題。本文著重分析手機報在內容管理、編輯形式等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手機報 互動性 內容編輯
手機報是電信技術和電信媒體聯(lián)姻產生的一種新媒體,是指將紙質報紙的新聞內容,通過移動通信技術平臺傳播,使用戶能通過手機閱讀到報紙內容的一種信息傳播業(yè)務。手機報的實質是最新電信增值業(yè)務與傳統(tǒng)媒體相結合的產物。具體來說,手機報是將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內容通過無線技術平臺發(fā)送到彩信手機上,從而在手機上開發(fā)發(fā)送短信新聞、彩圖、動漫和上網瀏覽等功能。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認為,作為網絡出版的延伸,手機報具有便捷、全球化、互動性、跨文化傳播、多媒體等網絡傳播的優(yōu)點,而且便于攜帶,是“帶有體溫的媒體”,人們的外出時間是手機媒體的黃金時間,這為手機報提供了巨大的發(fā)展空間。截至2009年底,我國手機閱讀市場活躍用戶數(shù)已經超過1.55億。因此,手機報的內容與編輯管理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
加強手機報內容的管理
為更好地滿足手機報讀者的需求,充分發(fā)揮手機報的優(yōu)勢,在進行手機報編輯時,需要解決好手機報內容的個性化、互動性和新聞的時效性等問題。
內容的個性化。每一個受眾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由于其身份、地位、興趣、愛好等的不同,每個受眾對于手機報的需求都是不同的,手機報不可能承載過多的內容,來滿足所有人的要求。綜合性的手機報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潮流,手機報要有明確的市場定位,然后根據(jù)受眾群體需要提供個性化的量身定制的內容。目前訂閱手機報的受眾多為信息需求量較大,尤其在專業(yè)化、個性化信息需求方面,同時喜歡時尚。具有一定支付力、購買力的受眾群。據(jù)調查,手機報受眾中最多的三類群體分別為公司職員、自由職業(yè)者和在校學生。針對手機報的受眾群體,手機報的編輯內容要實現(xiàn)小眾化,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的新聞信息。分眾化是大勢所趨,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提供有個性化的信息,例如根據(jù)年齡、職業(yè)、愛好、信仰等分門別類的手機報,關注目標受眾的興趣點,做大做強手機媒體。
手機報要想做到吸引受眾,必須在內容編輯時做好定位。首先,在一份手機報的誕生之初,編輯就應該對其進行準確定位,確定目標受眾。這個定位可以根據(jù)內容細分,也可以根據(jù)地域細分。不同興趣的讀者會選擇訂閱不同內容的手機報,不同地域的讀者也會對不同地區(qū)的新聞投入不同程度的關注,手機報的一大好處就是可以通過手機確認讀者的地理位置,為有針對性地推出手機報做好了準備。其次,在以后的內容選取中,把握手機報的定位,做好相關信息的集中工作,使讀者在閱讀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的同時,也可以及時補充一些相關信息。
新聞的時效性。手機的隨身性更是使手機報能擺脫傳統(tǒng)報業(yè)的時空限制,對重大的事件進行實時跟蹤,搶得播報新聞的先機,使信息能夠第一時間到達用戶終端,實現(xiàn)受眾與新聞事件的零距離。因此,手機報在時效性方面有獨到的發(fā)展空間。手機報可以傳遞的信息多種多樣,但手機報的編輯還是應當將傳播重大公共突發(fā)事件當做手機報的主要功能。在突發(fā)事件的傳播過程中。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在第一時間實時了解事件的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手機報在報道“5·12”汶川地震的過程中,每天發(fā)表各地評論的摘要,報道社會各界對汶川災區(qū)的支援和災區(qū)情況,使手機用戶第一時間了解地震的最新情況。在進行手機報的內容編輯時,一方面給用戶以內容更新提示,用短信的形式加以展現(xiàn);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手機報的內容深度,提供內容背景和詳細報道的鏈接,使?jié)L動發(fā)稿和現(xiàn)場發(fā)稿與新聞的深度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對新聞事實全方位的了解。
內容的互動性。手機報可以采用短信回復的形式與編輯部實現(xiàn)有效互動,在制定新聞和實現(xiàn)意見反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但是如何實現(xiàn)新聞資源最大程度的挖掘,實現(xiàn)去中心化的內容提供方式,仍是手機報需要努力的方向。手機同時是信息采集和傳播信息接收的終端,運用手機完全可以完成新聞信息的采集和傳播。2008年奧運圣火在溫州傳遞時,溫州手機報招募并安排了108名手機報的訂戶分布在火炬?zhèn)鬟f沿線,他們通過攝影、寫作等報道,以受眾獨特的視角關注奧運圣火傳遞。在第一時間向手機報平臺后方發(fā)回400多張彩信照片和2000多條文字信息。實現(xiàn)了火炬?zhèn)鬟f過程中的滾動直播。利用手機進行互動,方便快捷,如果圍繞社會熱點話題,及時推出互動討論,不僅會使信息傳遞效果更好,而且可以增強老百姓的主人翁意識,提高社會凝聚力。
創(chuàng)新手機報的編輯形式
手機報是一種快速瀏覽閱讀的媒體,受眾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了特定的閱讀習慣,它的編輯工作自然也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受眾的閱讀習慣來進行。手機報沒有大容量、沒有大篇幅,它有的是迅速及時、閱讀方便,因此,手機報應有符合自身特點的編輯方法。
新聞標題的制作。對于新聞來說,標題應當是其靈魂,標題是全文的濃縮和概括,在編稿時完全可以以題概文,把新聞的主體內容在標題中體現(xiàn),隱藏事件的前因與后果,引導讀者去閱讀標題背后的詳細內容,充分調動讀者興趣,達到很好的引導效果。手機報受屏幕限制,不能全文顯示。標題的制作就更為重要。手機報的第一屏都是本期內容的導讀,讀者通過導讀標題對本期手機報內容會有大致了解。手機報稿件的文字要盡量精練。一般手機每屏只有200字左右的容量,每期手機報能容納的文字量很難超過3000字。“手機報的閱讀通常是一種快速瀏覽,稍長一點的文章會讓讀者有厭煩感,產生閱讀疲勞。依據(jù)這樣的閱讀習慣,手機報文章要盡量少用長句,多用短句,語言平實易懂,言簡意賅,少用形容詞和虛詞,用盡量少的文字,涵蓋最多的信息,節(jié)約讀者的閱讀時間。這就要求編輯要根據(jù)手機報的特點,將文字進行逐字逐句的推敲整理?!薄皹祟}是全文的濃縮和概括,有的新聞篇幅很長,實質內容其實就是標題一句話,在編稿時可以把標題直接拿過來作為稿子的第一句話?!?br/> 圖片的使用。在國外,諷刺漫畫是非常流行的一種媒體表現(xiàn)方式,國內的一些主流媒體上也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配以少量解說詞的漫畫。其實圖片是一種表達準確又讓人印象深刻的表現(xiàn)形式。一篇幾百字甚至幾千字的文章所起到的效果,也許還不及一張小小的圖片來得直觀。新聞圖片在手機報的編輯中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有的文字稿如果不配照片就會索然無味。在手機報編輯的過程中,注意對手機報圖片的選擇很重要。受特定的手機屏幕尺寸的限制,在編輯圖片的過程中應該選擇近景或者特寫的鏡頭,這樣能夠清楚生動地展現(xiàn)圖片中的細節(jié),而對于那些遠景等圖片則需要適當?shù)厝∩帷S脠D片對手機報中的新聞信息加以展示,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富有生活氣息?!叭绻粡埿侣剤D片包含的信息量大,經過壓縮后,細節(jié)信息會嚴重缺失,圖片的表現(xiàn)力會黯然失色。而近景或特寫圖片在手機屏幕上的表現(xiàn)力更細膩、更豐富。”因此,手機報的編輯應當樹立一種多用、巧用圖片的意識,這樣可以省去文字敘述,減少內容含量,免去了讀者一頁一頁翻閱的麻煩,也提高了讀者的興趣,避免了閱讀文字的枯燥。如《湖北手機報》7月9日的娛樂新聞《李嘉誠擲2億催兒子成婚》就配了梁洛施的圖片,7月11日的娛樂新聞《陳慧琳昨日剖腹產產下5斤半重男嬰》配了陳慧琳的圖片。這樣編輯既可以清晰地看到圖片內容,又可以借助女明星們的靚照滿足讀者的審美需求,讓讀者在費力閱讀了大量嚴肅的硬新聞后能產生視覺和心理上的愉悅和放松。
版面的設計。手機報由于其載體的特殊性,使得它與傳統(tǒng)報紙的版面不同。手機報的“版面”就是“幀”,一般一份手機報總長不會超過20幀,每幀內容不超過800字,少則一篇新聞,相當于傳統(tǒng)媒體中的深度報道,多則三四篇新聞,不過關鍵詞一般都是用[]框以示醒目,后面多是一兩句話新聞。如2009年7月6日的一篇新聞《我省新增1例輸人性甲型流感患者》:“昨日,湖北武漢新增1例輸人性甲型H1Nl流感病例。這是我省第19例病例?;颊呤且幻?3歲女性,家住武漢市,現(xiàn)為澳大利亞某大學學生。7月2日,她從澳大利亞乘機經上海入境,3日乘飛機抵漢。4日,患者自覺咽痛、流涕,后出現(xiàn)發(fā)熱癥狀。5日,醫(yī)學檢測結果顯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陽性?!焙幽弦苿邮謾C報在版面設計上有自己的特色,它是按照月份設為不同的主題,如“生活精彩手機報”、“鳳凰大講堂”、“記錄中國,彩信大賽”、“瑞麗之星”等。根據(jù)時間的不同呈現(xiàn)動態(tài)的編排,不僅給讀者以新鮮感,而且和其他企業(yè)聯(lián)袂,也增強了競爭實力。
注釋:
1、趙紅艷:《關于手機報和傳統(tǒng)報紙關系的傳播動力學分析》,《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6)。
2、http://tech.163.com/10/0114/16/5TOIB3E0000915BE.html
3、張云華、李征:《手機報深度運營的三個方向》,《熱點》,2009(9)。
4、6、王崇剛:《手機報編輯技巧初探》,《采寫編》,2008(3)。
5、王靜:《編輯手機報稿件的五個技巧》,《青年記者》,2009(8)。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新聞中心)
編校: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