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國內媒體對同性戀現(xiàn)象報道的分析

2011-12-29 00:00:00楊倩
新聞愛好者 2011年2期


  摘要:在中國,由于受種種誤解、歧視和傳統(tǒng)觀念的困擾,同性戀者生存狀況的艱辛不容小覷。作為反映社會生活變化、為受眾提供信息的新聞媒體不應該漠視這個現(xiàn)實,而應當為改善該群體的社會地位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本文分析了目前國內新聞媒體對同性戀現(xiàn)象進行的報道,并指出其可改進的地方,希望能對現(xiàn)實操作有所啟示。
  關鍵詞:新聞媒體 同性戀 新聞報道
  
  在中國,同性戀作為一種現(xiàn)象的存在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只是在這個崇尚生育文化的國度里,同性戀因被看做是對中國傳統(tǒng)家庭觀念和世俗價值取向的顛覆,而被有意識地屏蔽和邊緣化。盡管與一些西方國家對同性戀者曾有過的殘害相比,我國似乎要寬松一些,但官方政府模糊的態(tài)度又使得同性戀者在自我認同或他人認同上困難重重。因此,同性戀者在中國的生存地位仍舊是一個敏感而尷尬的話題,長期以來他們不得不處于一種隱秘的狀態(tài)。
  近年來,隨著社會民主法制的進步、人們思想的開放和眼界的拓寬,中國社會整體上對同性戀的客觀存在持越來越寬容的態(tài)度。2009年6月13日,上百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同性戀情侶參加了上海一家酒吧里的同性戀驕傲周派對,這是在中國大陸舉行的首個同性戀文化節(jié)。《中國日報》稍早在報道中稱:“此次文化節(jié)使得LGBT人群‘引來更多關注’。”
  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同性戀為社會學、人類學和性學所感興趣;作為一種行為現(xiàn)象,同性戀引起醫(yī)學、遺傳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的重視;而與此同時,新聞媒體也不再對這一曾經(jīng)的“禁區(qū)”避而遠之。2009年6月10日,《南方周末》發(fā)表了這樣一篇文章《出柜——首對大學生同志情侶公開身份始末》,記錄了廣東省首對公開身份的大學生同志情侶。這是繼5月14日《十字路口的“秘密花園”——“人民公園是人民的,同性戀為什么不能來呢?”》之后《南方周末》短期內又一篇關注同性戀的新聞報道。事件同樣發(fā)生在廣州,報道對象同樣是男同性戀者,不同的是前者透著一些希望和曙光,后者則更多是困境與迷茫。
  
  國內新聞媒體同性戀報道狀況簡析
  
  由于一直被偏見、歧視和世俗倫理重重圍困,許多同性戀者不敢公開承認自己的性傾向,所以對于我國同性戀者的數(shù)目也只是估算。1995年,社會學家劉達臨在《中國當代性文化》中強調在中國有一個人口基數(shù)龐大的同性戀群體。1998年,社會學家李銀河在《同性戀亞文化》中指出中國同性戀者人數(shù)在3600萬-4800萬。
  這樣一個數(shù)量并不小的群體,新聞媒體怎么能夠忽視它的存在呢?如果沒有忽視,那么相關報道的情況又是如何呢?筆者就目前國內新聞媒體對同性戀的報道所做的簡析如下:
  報道有所增多,但總體數(shù)量不多。相比較于曾經(jīng)的“默不作聲”,我國的新聞媒體已然有所進步。最近幾年一些主流媒體也制作了專門的節(jié)目播出,比如中央電視臺和鳳凰衛(wèi)視等。2005年8月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播出了《以生命的名義》這樣一期節(jié)目,首次公開報道中國社會中的同性戀現(xiàn)象。這期節(jié)目甚至還被境外一些新聞媒體稱為“同性戀解放運動的一個里程碑”。
  然而就筆者的閱讀及收聽、收看經(jīng)驗來看,整體上國內媒體對于同性戀的新聞報道并不多,而傳統(tǒng)新聞媒體尤其是主流新聞媒體更為罕見。
  值得注意的是,網(wǎng)絡媒體在同性戀亞文化的傳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同性戀群體在傳統(tǒng)媒體上所處的被動地位以及傳統(tǒng)媒體在同性戀現(xiàn)象常規(guī)傳播上的缺位。主流新聞媒體是能夠影響公眾意識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而恰恰由于它們的缺位讓同性戀話題仍然幾乎局限于某些特定場合,還不便在大庭廣眾之下自由談論。
  報道存在對同性戀人群的偏見。筆者在搜索同性戀的相關新聞報道時發(fā)現(xiàn),一些媒體尤其以都市報和網(wǎng)絡為主,喜歡側重于糾紛、色情、搶劫、兇殺、吸毒和艾滋病等負面事實,并常常在標題中凸顯出來,這樣的報道很容易給受眾帶來一種暗示,即同性戀與丑惡、犯罪等有著某種天然的聯(lián)系,這樣的“潛移默化”會使人談虎色變。道德和法律對于任何人都是一視同仁的,為什么一旦報道與同性戀有關的負面新聞時,媒體便要大肆渲染呢?也許新聞媒體在主觀上并沒有“妖魔化”同性戀的意圖,但在客觀上卻對受眾起到了某種誤導作用。
  對男同性戀的關注度明顯高于女同性戀。由于男同性戀是易感艾滋病的高危人群,這一點也便不難以理解。2004年11月30日,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和聯(lián)合國中國艾滋病專題組聯(lián)合發(fā)布的《2004年中國艾滋病防治聯(lián)合評估報告》中一組數(shù)據(jù)顯示,處于性活躍期的中國男同性戀者,占性活躍期男性大眾人群的2%~4%,也就是說,中國有500萬1000萬名男同性戀者。2007年清華大學艾滋病研究中心與云南疾控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男同性戀者或男男性行為人群的HIV感染率從2005年的04%增長到了2007年的3.3%,短短兩年內增長8倍,這顯然是一個值得警惕與高度關注的數(shù)字。
  然而并不能僅僅因為這樣就忽視同性戀中另一部分——女同性戀者的生存狀態(tài),她們同樣需要被關懷、被理解。新聞媒體出于對防治艾滋病的考慮而關注男同性戀者本身并無過錯,但不該止步于此,因為還有很多值得關注的方面,還有很多能為這一群體做的事情。
  同性戀頻頻成為娛樂新聞的標簽。如今,新聞娛樂化似已成了一個愈演愈烈的趨勢,多數(shù)媒體都沒能逃過此劫,或者說是積極投身其間比較準確,娛樂新聞更是名正言順。不少媒體在對眾多公眾人物尤其是明星進行報道時,將“同性戀”作為吸引公眾眼球的一個標簽,無論是確有其事,還是捕風捉影,頻率較高。如《關之琳頻與年輕女友相會
  同性戀情傳聞四起》,《體壇同性戀明星揭秘:毛瑞斯莫攜跳高名將人選》等。媒體的屢試不爽正是契合了公眾對同性戀群體的獵奇心理,這也從另一面顯示了同性戀者被視為異類的處境。
  新聞報遭的“內外有別”。這也是國內新聞媒體對同性戀報道的一個較為明顯的現(xiàn)象。其表現(xiàn)為,對境外同性戀的新聞事件諸如游行集會、議員競選等能迅速、如實、公正地報道。而對國內的往往諱莫如深或者給予不同的“待遇”。如若不是刻意為之,而是由于官方不明朗的態(tài)度或不允許的禁令,媒體似也無計可施,只好“內外有別”了。
  
  國內新聞媒體在同性戀報道中仍需改進的地方
  
  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而這樣一個數(shù)千萬人口的同性戀群體如何能被排斥在外呢?這個群體穩(wěn)定和健康的發(fā)展有賴于社會的理解和包容。事實上,大部分人并不特別關注抑或是無暇關注有關社會學、醫(yī)學及法學等專家在同性戀這方面的研究,自然是難以理解同性戀者的真實面貌,無法進人他們隱秘的世界,那么,要說理解和包容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我們不能忽視受眾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新聞媒體,它們理應承擔起正確引導受眾這一重任。新聞媒體與其猶抱琵琶半遮面,不如干脆像對待其他領域的新聞一樣對同性戀現(xiàn)象進行報道。
  主流媒體應將對同性戀的報道納入常規(guī)傳播。各類新聞傳媒都應該抱著科學、客觀和公正的態(tài)度。將同性戀納入日常傳播視野,如適當辟出欄目介紹醫(yī)學、社會學等學科在這方面研究的最新進展,向受眾客觀報道同性戀的新聞事件和生存狀態(tài),展現(xiàn)他們的生態(tài)原貌,讓受眾更深入地了解其喜怒哀樂、呼聲要求,同時引導受眾正確看待這種社會現(xiàn)象。
  而擁有強勢話語權的主流媒體更不應該缺位,它們客觀公正的報道能夠帶來的強大輿論導向作用。這對于同性戀群體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中心城市是新聞媒體集中之地,也是同性戀較活躍聚集的地方,如重慶、上海、成都、廣州和北京等地。許多民間的同性戀團體經(jīng)常會舉行各種集會或活動爭取平等的權利和社會的包容,對于這樣的事件媒體要進行積極、客觀的報道。
  不肆意渲染負面信息。如同社會生活中其他事物有好壞之分一樣,同性戀者的行為活動亦然,有人遵紀守法崇尚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也有人違背社會道德甚或違反法律。但這不能成為媒體從業(yè)人員對同性戀群體中發(fā)生的負面事件大肆渲染、夸張甚至歪曲的原因。媒體從業(yè)人員作為新事物、新觀念的傳播者,必須采取公正、無偏頗的態(tài)度對同性戀現(xiàn)象進行報道,給普通受眾以知情權,給同性戀群體以充分的媒體接近權。
  把握好同性戀新聞報道的數(shù)量及細節(jié)。任何事物都存在著質與量兩方面,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便會引起質變,新聞報道概莫能外。同性戀在我國目前畢竟是緩慢浮出水面,即便新聞媒體是客觀公正的報道,其傳播量也不應該過多,否則易給人造成“泛濫”的印象。這與社會生活也是吻合的,因為現(xiàn)實中異性的結合仍占絕對多數(shù),同性之愛只是一小部分。這種數(shù)量對比已然是事實。
  在新聞細節(jié)描述問題上,同性戀與異性戀一樣也屬于個人隱私。新聞報道如果在涉及某些具體行為方式時,除非經(jīng)個人同意,沒有必要大肆鋪陳、渲染細節(jié)。此外,相關新聞報道在遣詞造句上也應該多加注意,避免使用傷害到同性戀者情感的字眼。如“同性戀患者”,同性戀早已被公認為不是一種疾病了,那么這個稱呼便是不合理的。
  傳統(tǒng)媒體應與新興媒體互相協(xié)作。網(wǎng)絡媒體在傳播同性戀文化中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但這并不代表這種傳播方式完全有利于同性戀群體社會地位的改善。事實上同性戀者在網(wǎng)絡上的活躍恰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壓抑和苦悶。此外,網(wǎng)絡媒體信息良莠不齊,只有同公信力好的主流媒體充分融合才能進一步影響廣大受眾,從而幫助同性戀者獲得更多人的理解與包容。
  
  媒體報道應避免陷入的誤區(qū)
  
  新聞媒體對同性戀現(xiàn)象進行積極全面的報道體現(xiàn)的是一種社會進步,同時也是媒體傳播思想多元化的體現(xiàn)。但多元化本身便意味著非強迫。傳播領域的多元化指的是平等、公正、客觀與負責的表達,其目標是讓公眾進行自由選擇與淘汰。如若將多元化作為媒體吸引眼球追逐利潤的借口,成為鼓吹同性戀的思想標簽。很有可能會滑向“一元化”的那端。即片面突出、宣揚同性戀,強制社會認同、接受,而非公眾自由選擇,這便背離了多元化的初衷。
  此外,權利和義務始終是相對應的。媒體在強調同性戀者及其權益的同時,也應當呼吁他們對自身負責,尊重異性戀者、家庭成員及其權益。反之,片面、極端的傳播必將造成“社會損傷”,使傳媒走向責任的反面,這并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同性戀現(xiàn)象作為一個不可變更的事實、同性戀群體作為合法的社會人,卻沒有引起社會足夠的重視。新聞媒體不能漠視這些。正視同性戀現(xiàn)象,是新聞媒體題中應有之義。真實地了解這個潛藏在我們周圍的群體,關注他們的心靈狀態(tài),消除誤解、偏見和歧視,呼吁社會尊重他們平等的生活權利,推動社會進一步發(fā)展,這既是新聞媒體的義務,也是充分發(fā)揮新聞傳播功能的重要體現(xiàn)。
  讓我們的新聞媒體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作用,實實在在地為同性戀群體做些事情,使他們不再只是生存在黑暗的王國里,而能夠重返陽光之下。
  
  注釋:
  1、即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
  2、《同性戀中國大事記》,《南方人物周刊》,2008(3)。
  3、《新快報》,2010年7月7日。
  4、《東方體育日報》,2009年7月24日。
  (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8級新聞學碩士生)
  編校:張

怀安县| 景东| 五大连池市| 简阳市| 汤原县| 怀安县| 旌德县| 甘孜县| 安泽县| 栖霞市| 石门县| 忻城县| 保靖县| 塔城市| 凤翔县| 苍溪县| 石门县| 江源县| 深州市| 伊吾县| 盐边县| 栖霞市| 镇宁| 鄱阳县| 察哈| 宿松县| 绥江县| 调兵山市| 澄城县| 奈曼旗| 牟定县| 南皮县| 新蔡县| 姚安县| 镇沅| 江华| 广灵县| 平遥县| 宜兰县| 德令哈市| 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