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直以為,陶淵明辭官歸隱以后,就成了貧下中農(nóng),有時揭不開鍋還要去討飯。梁啟超甚至說他“不過廬山底下一位赤貧的農(nóng)民,實(shí)在窮得可憐”,“真是窮到徹骨,常常沒有飯吃”。
其實(shí),陶淵明的祖輩已仕宦三世,是潯陽的名門望族,陶淵明出生后,雖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為有家產(chǎn)田業(yè)的官宦門庭。歸田后,詩人居住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閑居、園田居和南村等處;田莊別業(yè)則有西疇、南畝等處,遠(yuǎn)不止“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歸田初,陶淵明在家是飲酒賦詩,琴書自娛,過著舒適的文人閑居生活。50歲以后,由于連年遭受自然災(zāi)害,再加上戰(zhàn)禍綿延,境遇確已今非昔比。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常著文章以自娛”,也不是一位赤貧的農(nóng)民。
陶淵明晚年的《乞食》詩被很多人看成是陶淵明淪為乞丐,行乞討要的重要證據(jù)。但清人陶必銓指出,這是借韓信乞食的故事以起興,故題曰《乞食》,不一定真有此事。而且《乞食》是詩人晚年遭災(zāi)時所作,并非反映其平時的生活狀況。詩人寫此詩的意旨,主要是讓子孫后代了解他在貧困的情況下如何勵志苦節(jié)。
陶淵明的晚年,與有“五斗米”俸祿收入的時期相比,生活狀況是有變化,但晚年的他,除農(nóng)業(yè)收入之外,另有教授生徒的酬資,還有顯貴的饋贈。至于故人賞趣,新知相邀,飯局一直不少,給詩人的資助也是司空見慣。所以,魯迅先生斷言:“縱使陶公不事生產(chǎn),但有人送酒,亦尚未孤寂人也?!?
陶淵明確實(shí)敘說過自己的清貧景況,并寫有相當(dāng)多的嘆“貧”、 “苦寒”的句子,但他的“窮”,其實(shí)只是比起祖輩來要“窮”,晚年比起前半生要“窮”,比起門閥世族的巨富來是“窮”,而絕非一貧如洗。與真正的貧農(nóng)相比,他要小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