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秋冬之際,我在八路軍隨營學校(對內為抗大六大隊)八隊擔任政治指導員。
我們隊有三名從南洋來的青年學生,其中一個叫楊少白,當時只有17歲。楊少白初來時熱情很高,積極學習,但不到三個月,這個小楊就情緒低落,學習也不安心了。
我與班、排干部分析原因,有的說,小楊可能是有病,有時晚上看見他顯得很難受;有的說,也可能是想家了;還有的說,是不是有壞人挑撥。
當時這個隊有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難免有國民黨策反人員從中挑撥。隊上也出現(xiàn)過煽動性打油詩,什么“一日三餐小米飯,衣服露膝兩腿寒”(那時服裝是國民政府發(fā)的,國民黨軍官克扣軍餉,把長褲子都做成了半截子)。
我向營教導員廖海光反映情況,廖指導員說:“這些從南陽來的學生,對國內國外都有影響,一定要弄清原因,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br/> 我們隊干部研究,決定分工,由我做小楊的工作。
我就和楊少白談心。
在談心中,我了解到他并不是想家,因為在這之前,他還收到從新加坡寄來的家信,家里還要他好好學習;也不是受別人挑動;對生活艱苦,他也能過得去。
他只說是睡不好,不適應這里的環(huán)境。
我想,先要著重弄清楚他為什么有病不看。
我慢慢地問他,小楊說出了原因。
原來他身上長了很多小蟲,他非常怕,也覺得很丟人,不敢告訴別人。他說,要是傳染病就見不得人了。
是什么怪蟲呢?我讓小楊帶我到宿舍去看看。
他不好意思地要我看看他的衣箱。打開皮箱,我看到衣服揉成一團,塞在箱內,他提起一件有蟲子的襯衣說,就是這種蟲子。
仔細一看,我樂了,原來只是虱子,加上一些蟣子罷了。我告訴他,這種小蟲在北方叫虱子,是一種寄生蟲,在北方很普遍,也很平常,并不是什么怪蟲。你們南洋是熱帶,衣服經常換洗,所以不會生虱子。
我對他說,我們一定想辦法為你除去虱子。
隊上專門召開了排以上的干部會進行研究,決定展開一場殲虱運動。
大家認為,主要是因為水源缺少,洗衣難,生虱子不只是小楊一個人。
當時我們駐地在洛川縣的西景村,屬高原地區(qū),村上只有一口井,深有二十余丈,水源不足,群眾吃水都困難,哪能顧及到洗衣服。
大家討論的結果,是發(fā)動群眾到山溝去取水,盡管往返四里多路,但兩人抬一桶水沒什么問題。
沒有肥皂,決定到炊事班或群眾家里弄點草木灰水洗衣服。
還決定利用兩個節(jié)假日,由炊事班燒開水,各班輪流將衣服拿去燙好再洗。
又清掃了土炕,晾曬了被褥。
兩個星期后,大多數(shù)學生反映虱子少多了。從此,隊里決定:每星期日搞一次殲虱運動,并根據(jù)學校衛(wèi)生科的要求,加強對環(huán)境衛(wèi)生的管理,做好群眾的衛(wèi)生工作。
小楊同學又活躍了,他笑著說:“再也不用害怕了。”
從這件小事,我體會到,毛主席說的“要關心群眾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把群眾的生活,哪怕是捉虱子這樣的小事情解決好了,才能穩(wěn)定群眾的情緒,讓群眾一心一意地干好工作、學好本領?!?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