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2011年之前,馬云和他一手締造的阿里巴巴帝國,都是中國為數不多可以拿出來向世界炫耀的互聯網明星企業(yè)。
不像國內的另兩個互聯網巨頭百度和騰訊,一個靠著幾乎沒有對手的天然壟斷地位和競價排名獲取金錢,一個靠著6億用戶群就能攫取一切可能的生財之道,他們沒有值得炫耀的商業(yè)模式,更無須經過慘烈的商業(yè)競爭考驗,所以他們長期也都不會缺錢。
阿里巴巴集團不同,無論是外貿平臺的B2B業(yè)務、C2C平臺的淘寶還是支付平臺的支付寶,都是馬云在國內探索后建立的商業(yè)新模式,都在前期經歷過資金的饑渴,同時又都經歷過真正的商業(yè)競爭洗禮后成長為國內當之無愧的老大。
所以,長久以來,馬云和他的企業(yè),形象一直光輝而正面。經濟學家茅于軾稱他為“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第二代企業(yè)家代表”,《福布斯》雜志近50年來第一次將一位中國企業(yè)家登上了封面。所以去年騰訊、百度出事后,人們仍然習慣于拿出阿里巴巴與他們一比高下。
但2011年,這位以“誠信”聞名的道德楷模,遭受到生平最大的“失信”質疑,其三大業(yè)務無一幸免:阿里巴巴B2B的CEO衛(wèi)哲和COO李旭暉兩名高管辭職事件,讓公眾知道這個B2B平臺之上欺詐與造假不新鮮;《焦點訪談》的報道和美國貿易辦公室的“惡名市場”讓淘寶上了黑名單;乾坤大挪移的支付寶轉讓風波更是鬧成了國際事件。
2011年,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明顯流年不利,被人質疑,被人批評,深陷股權爭斗,它們一個接一個成為馬云的心頭之痛。
馬云和阿里巴巴究竟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