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疾行。車窗的右邊是一望無際的猶地亞沙漠,左邊是藍得嚇人的死海。沙漠上平頂山起伏,寸草不生;死海卻平靜如鏡,連一絲細小的水紋都沒有。再遠處的山,因為死海常年的蒸騰作用,在水霧里影影綽綽的,很不具象。
看起來一點生命的痕跡都沒有。
很難想象就在那寸草不生的嶙峋山頂上,就是希律王當年奢華的行宮。這里是古猶太王國最后的堡壘馬薩達,是羅馬大軍洗劫耶路撒冷之后,猶太人最后的避難所。
滿目的景色都是枯燥的,永遠的干燥的土黃,永遠的沒有變化的藍色。窗外的死海已經(jīng)讓所有的生命都死過一次了,它本身卻還要再死一次──關(guān)于死海快要枯竭的學說讓科學家們挖空了心思,想方設法地要保存這片奇特的水域。黃土上有漫長的引水渠,是一個宏大的工程??茖W家們希望把海水引入死海,拯救垂死的它。但是不同比重的海水應該如何混合才不至于引發(fā)地殼變動,又是科學家無法解決的難題,所以那些黃土上蜿蜒著的水道依然以一種發(fā)問的姿態(tài),不帶任何希望地仰望著以色列的天空。
我不停地喝水。水分就像只是暫時從我的身體里借了個道,然后迅速地被太陽蒸發(fā)了。干燥而炎熱。
終于來到山腳下。左邊是一條蛇形道,窄小而扭曲的土路一直通向山頂。以色列人多數(shù)沿著這樣的小路走上城堡,以肉體的磨煉完成一次精神的朝拜。外國游客有專門的游客中心,可以坐著纜車直達。
我尚不知道馬薩達的故事。在令人煩躁的炎熱里,義無反顧地扎進了開著冷氣的游客大廳。
纜車一路向上,頹垣敗瓦在眼前鋪開。和所有的“遺跡”一樣,我們只能從它占地的尺寸和地基的規(guī)模上想象它在2000年前的盛況。遠處是光禿禿的山,綿延成片。一面巨大的以色列國旗迎著山上的大風獵獵作響。廢墟上盤旋著幾只墨黑的烏鴉,哇哇叫著,偶爾停在枯樹或者石頭上,犀利地,審視著游人。據(jù)說2000年前這里青草遍地,森林密布,所以才成了希律王的夏宮。這里當年吸收了希臘的風格,在外圍建筑了1500米的雙層高墻,上面建有38個10米高的碉堡。除此之外,還有一排排巨大的倉庫,儲存了充足的糧食和武器。這一切,都只能靠想象力還原了。
行走在遺跡里,仔細看,還能看到鋪設細致的引水渠以及羅馬浴室,可見當年這里一定不是這樣的干燥土黃。據(jù)說當年城堡里有12個蓄水池,為了滿足貴族的享樂,甚至還有蒸氣浴室。
然而這里之所以能成為猶太人的圣地,卻并不在于它曾經(jīng)有多么奢華或者壯觀,而在于當年與羅馬人的最后一役。
導游帶我們穿行在廢墟里,一路娓娓道來。石墻上都畫著黑線,黑線以上部分是后人新建的,黑線下是2000年前的石頭,它們見證了公元73年,馬薩達那一夜的鮮血。
當年,羅馬王朝和猶太教徒進行了長達7年的戰(zhàn)爭。猶太人且戰(zhàn)且退,全部都退到城堡里。兵臨城下,四面楚歌。城下的羅馬人超過一萬人,而堅守馬薩達的猶太人,連女人和兒童在內(nèi),不過967人。
公元73年4月15日,羅馬人點燃柴火,準備最后攻城略地。馬薩達要塞里的猶太人領(lǐng)袖發(fā)表了最著名的演說。他說道:“我們是最先起來反抗羅馬,也是最后停止抗爭的人。天亮時我們將不再抵抗,感謝上帝給了我們這個機會,當我們從容就義時,我們是自由人.不論敵人多么希望我們做活俘虜,但他們沒有辦法阻止我們。遺憾的是我們沒能打敗他們,但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與所愛的人一起去死。讓我們的妻子沒有受到蹂躪而死,孩子沒有做過奴隸而死吧!把所有的財物連同整個城堡一起燒毀。但是不要燒掉糧食,讓它告訴敵人:我們之死不是因為缺糧,而是自始至終,我們寧愿為自由而死,不為奴隸而生!”
寧為自由而死,不為奴隸而生。猶太人導游誦讀到這一句,眼眶已經(jīng)盡紅。山風凜冽,吹得人鼻子一酸。
我們走到一個小的廣場,這里就是當年猶太人集體自殺的地方──或者準確地說不能稱之為自殺,因為這有悖于他們的宗教。當年,為了不違背教義,也不淪為奴隸,他們抽簽選出10名勇士作為執(zhí)行者。所有的人平靜地躺在地上,母親抱著孩子,接受自己親密的同族、戰(zhàn)友,刺向自己的仁慈的一劍。這一劍成全了他們的自由。
然后,剩下的10人再抽簽,一人處死剩余的9名同袍,最后自盡。于是,所有對教義的違背之罪,他一人擔當。
次日羅馬人長驅(qū)直入,發(fā)現(xiàn),比拼死抵抗更可怕的,是凌晨血腥的寧靜。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辛辛苦苦攻克的是一座死城,里面有960具尸體。其中有2名大人和5名小孩幸存,把這個血淚寫出來的馬薩達故事流傳了整個猶太人的歷史。
自此,馬薩達成為了猶太民族進行傳統(tǒng)教育的場所。每一個以色列士兵在新兵訓練時都必須在這里發(fā)誓:馬薩達將永不陷落!
在那個曾經(jīng)被鮮血染紅了的廣場邊上有個小小的石室,很小,只能放下一張桌子,一把椅子。里面有一個人,背對著所有的一切,沉浸在他手下抄寫的潔凈《圣經(jīng)》里。
據(jù)說猶太人的潔凈《圣經(jīng)》必須由修習《圣經(jīng)》多年的修士親手抄寫。在抄寫之前,必須依律完成猶太人的大潔與小潔方能動筆。每次抄到“上帝”一詞之前,則必須離開抄寫室,再依律完成自潔和禱告,才能寫下這個詞語。所以,一部潔凈《圣經(jīng)》需要一個修士數(shù)年時間才能抄寫完畢,也因此價值不菲。
因為這里是馬薩達,是猶太人的圣地,于是,在這里完成的潔凈《圣經(jīng)》也就因此有了不一樣的含義。
太陽升到了最高處,它沉默無語,威力巨大。有一只鷹高高地盤旋在藍天之下,黃土以上。原來,這里就是馬薩達。蛇形道上偶爾還能見人拾階而上,我開始明白他們的虔誠。
每一個上馬薩達的游人在上來之前都是輕松的,甚至有點聒噪的。但是在離去的路上,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種奇怪的寂靜。
遠處的湛藍的死海依然是沒有半絲波紋。原來它的波瀾不驚是因為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了太激烈的感情震蕩。那些英雄的宣言在貧瘠而雄奇的戈壁上順著大風翻滾而過,轟隆作響:
我們的雙手依然握著刀劍,無拘無束。讓它們服從我們的光榮意志,讓我們在淪為奴隸之前死去,讓我們以自由之身和我們的妻兒一起離開這個世界。不僅我們的律法要求我們這樣做,我們的妻兒渴望我們這樣做,而且,上帝的旨意也命令我們必須這樣做。相反地,羅馬人則唯恐我們在被俘前死去。既然這樣,與其將我們自己交給敵人,滿足他們的愉悅和統(tǒng)治我們的愿望,就讓我們以死明志,用我們的頑強讓敵人震驚和尊敬!
纜車載著我們回到地面。抬頭再看永不陷落的馬薩達,藍天之下,何等壯麗。
地理標簽:馬薩達
馬薩達是猶太人的圣地,世界遺產(chǎn)之一。位于猶地亞沙漠與死海谷底交界處的一座巖石山頂,北距En Gedi約25公里。其東側(cè)懸崖高約450米,從山頂直下死海之濱;西側(cè)懸崖高約100米。山頂平整,呈菱形,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300米,周圍城墻長約1400米。通向馬薩達的自然道路都極為險峻,最主要的是東側(cè)的“蛇行路”(Snake Path)。
行走者語
去以色列旅行最好的方式依然是跟旅行社,個人旅行簽證非常難辦。
以色列旅行最好的季節(jié)是11月到次年4月,天氣較為涼爽,但即便如此依然非常炎熱。
以色列旅行一般來說是一件非常安全的事情,但是最好出發(fā)之前對宗教歷史先進行補課,否則許多教堂和遺跡不容易看得懂,甚至不容易聽得懂。
去馬薩達一般都是和死海同游。在死海游泳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讓眼睛、鼻子內(nèi)黏膜、耳朵內(nèi)沾到海水,否則會有黏膜灼傷的危險。更加不要好奇品嘗死海的咸度,這同樣是一件危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