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生天地間 忽如遠行客

2011-12-29 00:00:00孫敘倫
安徽文學 2011年3期


  王影老師從北京回來的第二天,我和夫人決定到省中醫(yī)院干部病房去看他。夫人問,買點什么東西去看老師?我說,食品就算了,他已什么都不能吃,但老人一生愛美,得給他買一束鮮花。賣花的小姑娘長著一張?zhí)鹱?,將淡綠、淺紫、瑪瑙紅的雜花揀貴的挑來,裝在長頸曲體的花瓶里。我們在精致的小卡片上寫上:“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蔽覀冊趦刃睦锲矶\:愿王老還像往日一樣,每天都能看到一輪新日從東方躍如而上。
  和幾個月前相比,王老已完全變了樣,一貫的精神矍鑠已蕩然無存,形銷骨立則是現(xiàn)狀。他脖子上纏繞著潔白的紗布,眼睛里透射出慈祥大愛的光,他說話嘶啞低微已缺乏亮音,但依然頭腦清醒、思維敏捷。他坐在高高的椅子上,伸出松枝般的手臂艱難地指了指,我們會意地將花瓶輕輕地放在正對著老人的茶幾上,頃刻間,屋子里充滿了童話色彩,老人幸福地笑了。
   得知王老患了胰腺癌后,省文聯(lián)黨組和他的親人好友千方百計地將他送進了北京301醫(yī)院。在北京治病期間,不少敬重他的領導和同事都去看了他。我未能前往,只給他打了電話。我說,王老,安心治病,要堅強!活著比什么都好。他說,我會的。聽起來自信而又讓人放心。過不多久,他忽然鬧著要回來,說是要回家。悵望茫茫神州,哪里是王老的家呢?王老出生在遼寧錦西,青年時代,追求真理,1944年入伍,1947年即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隨滾滾革命洪流而南下,解放后即定居安徽合肥。王老終身未娶,今年八十有五,孑然一身。唯一的妹妹以及外甥、外甥女也都早已移居北京。王老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做出這樣的決定呢?忽地就憶起唐朝詩人劉皂的詩句來:“客居并州數(shù)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又渡桑乾水,卻望并州似故鄉(xiāng)?!惫枢l(xiāng)咸陽已成遙遠的回憶,并州卻成了詩人心中的故鄉(xiāng)。祥林嫂一生都在問,人死了到底有沒有靈魂?其實也是魯迅在追問著智能莫測的人類。我以為,人活著就應該有靈魂,這不,靈魂引導著王老回到他居住六十年的合肥家中來了。
  年輕的王影當年來到安徽后和當時年輕的共和國一樣充滿了朝氣和希望,他積極地投身于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組織和領導工作中。當時的照片形象恰似一位充滿憧憬、渴望愛情的新郎,顯得那樣清癯、內秀與俊朗。我第一次見到王影老師是在“文革”中的1975年,那時他已什么領導都不是,卻是別人領導下的《安徽文學》的一名普通編輯。他身材不高,走路永遠昂首挺胸,目不斜視,眼光直射前方。他留著傳統(tǒng)的男式分頭,頂上的頭發(fā)永遠倔強地直豎著,風吹處泛起一片灰白。他不茍言笑,話語珍貴,點評作品只是幾根筋。當時我也年輕,又是來自基層縣城,加之初學寫作,站在《安徽文學》編輯部高大的辦公室內,面對聲名顯赫的主編和名震遐邇的編輯們,拘謹成為一種本能。尤其對王影,心生敬畏,話少,也不敢說,更不要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了。我只是感到,王影面善,雖無傲態(tài),但有傲骨。
  后來才漸漸聽人說,正是因為這傲骨,1957年被打成了右派,在人生的青春浪漫期,他失去了愛情的選擇權。他一生追求完美,他找的是一位愛人,而不是隨隨便便的一個女人,歷史賦予他的只能是等待。
  后來,已記不清是哪一天,一位叫許桂林的青年來找我,說著生硬的宿州話,卻原來是上海知青。他漂亮機敏,張口道德文章,閉口經(jīng)史子集。說來道去,露出端底,是王影老師讓他來找我,并傳話說,淮北片的業(yè)余作者都應帶著作品來讓我看看,找我聊聊。我倏忽間感到信任的重壓,對于未讀過幾本書的我,又能懂得什么叫文學。
  這一年,在《安徽文學》上,王影老師親自編發(fā)了我的兩篇小說:《春分那天》、《洪山行》。
  鉛字是年輕習作者心中的燃燒彈,一旦點著,便無法熄滅。我于是更加發(fā)奮地去寫,因為我的眼前始終有王影老師那期待的神情。當此時,時代已毫不留情地前行,偉人相繼去世了,“四人幫”瞬間下臺了。但文學何去何從,似乎還徘徊在“凡是派”的陰影中。我躲在屋子里悶頭寫作,偶爾泛起的思想火花無力照亮明天的道路,但寫作的思維依然停留在“文革”昨天的模式中。我苦思冥想寫了兩個短篇:《桃花寨》,依舊續(xù)寫著“反黨內走資派”的主題,將一位大隊書記塑造成所謂的反面人物?!兑磺Я阋粨穭t寫出了人性的覺醒與復蘇。王影老師看完了《桃花寨》,簡直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他一把將稿子拍在桌上,說道,都什么時候了,你怎么還能這樣寫,這樣下去,你將會成為寫不出文章的人。他似乎怕話講得太過,立刻又和顏悅色地說,《一千零一擔》這篇小東西還有點新意,但內容過于簡單。今天說起這話,已經(jīng)30年過去,30年人可以蒼老,刻骨銘心的事卻永遠新鮮難忘。
  時代的變遷使我有幸成為高考制度恢復后的第一屆大學生。我們過著每月只有6元5角錢飯菜票的清貧生活,但對知識的渴求卻到了“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的程度。我們學校雖然地處偏僻的淮北,但年輕的心并不偏僻。我們隨時關注著大變動后國內的政治、經(jīng)濟、教育、文學、藝術諸方面動態(tài)。我們曾半夜在新華書店門前排隊購書,那是經(jīng)歷“文革”文化禁錮以后,除“毛選”以外首次出版的如《唐詩選》一類的圖書。我們相互傳遞著消息:哪家文學期刊復刊了,哪個省又創(chuàng)辦了新的文學刊物。而在校院內,我們出墻報,組織文學社團,刻油印小報,辦油印刊物,搞文學競賽,請著名的吳夢復教授開講座,講國學,對文學的愛好和向往使我們癡迷。上海籍同學陳怡不知從哪里借來了一套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悄悄地遞給我,并交待一定要一天看完還他,這四卷本害得我坐在教室里一天沒有聽課,哪一位老師的課也沒有大仲馬作品的情節(jié)生動。巢湖籍同學汪繁借到一本莫泊桑的《朋友》后,大呼小叫地說:“我要每天看幾頁,看完沒有好書看了?!蹦切┤兆樱覀兿嗉s著,誰看到一本好書,讀到一篇好文章都要相互告知傳誦。
  當其時,祝興義先生的小說《抱玉巖》在全國獲得首屆短篇小說大獎,也是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作品。得知他從北京領獎歸來,中文系立刻將他請來給我們做報告。祝興義先生襟懷坦蕩,激情飛揚,暢談創(chuàng)作經(jīng)過,描述頒獎的盛況。在為防地震而搭起的簡陋教室里,坐著的,站著的,窗外趴著的;中文的,數(shù)學的,物理的,化學的,體育的,全校各系的都來了。祝興義先生把文學的種子春風化雨般地撒在了一代青年人的心中。我們深切而真實地知道:我們不可能成為文學大家,但我們的一生再也離不開文學。祝興義先生在如潮的掌聲中結束了自己的演講,他說,永遠忘不了《安徽文學》,永遠忘不了江流主編,永遠忘不了和衷心感謝王影先生對他的幫助和指點。那個時期,人們只津津樂道獲獎作品,有誰會想到作品背后的人和故事?又有誰還會提到責任編輯?然而《抱玉巖》從構思到修改再到刊出乃至獲獎,祝興義先生念念不忘的就是王影先生。
  在難能可貴的思想解放運動中,《安徽文學》在全國的文學期刊中成了思想先行的旗幟。一批“文革”后成長起來并漸趨成名的作家從這里走向全國。而一代默默貢獻的編輯們則成了文學青年的啟蒙者、發(fā)現(xiàn)者和真正的老師。
  在學校,我定期收到《安徽文學》,在訂不到刊物的窮學生中,我是唯一擁有一份完整的省級刊物的人。它在同學中傳讀著,有的傳回來已經(jīng)破損,有的落入另一位更愛者手中從此就泥牛入海。而給我和我的同學們送來這文學食糧和精神盛宴的就是鄒正賢和王影老師。
  這樣每期準時收到《安徽文學》的日子一直維系到我大學畢業(yè)。
  中國的社會一改再改,改到今天,教師成為吃香而時尚的職業(yè),如同公務員一樣每進必考。而在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社會上依然認為,都是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才進師范院校。而另一方面,由于“文革”剛過,往事猶歷歷在目,“文革”中教師遭受紅衛(wèi)兵批斗與沖擊的畫面依然記憶猶新,所以不少學生畢業(yè)后并不想當教師。他們中的有些人也許昨天就批斗過自己的老師,但他們并不想明天再挨自己的學生批斗。記得七九屆同學進校時,校方讓我寫一篇歡迎辭,于是我寫了一篇“十月霞光壯君行”,盛贊敢于報考和跨進這所學院的同學的膽略和勇氣,因為他們需要面對的是三個名詞和現(xiàn)實,那就是“淮北——煤炭——師范”。
  
  盡管我的家庭祖輩父輩皆教書,但我也同樣擺脫不了社會思潮的影響與左右。我進校之前是在濉溪縣文化局創(chuàng)作組,我依然渴望著與文學打交道,心想,要當教師也得當大學教師。那個時候,這些只不過是一個青年人對未來的思考與暢想,但想象是一回事,現(xiàn)實卻是另一回事。依照當時我的家庭平民而又貧窮的狀況,要想改變社會大趨勢對個人命運的安排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yè),因為在你能夠決定選擇之前,你在社會上此時的地位已大體決定了。難道就沒有偶然嗎?我就遇到了偶然,將這命運的偶然賜予我的就是王影老師。
  臨近畢業(yè)前夕,同學們學習的心已經(jīng)散了,他們想著快點畢業(yè),拿上工資,回家和老婆孩子早日團聚。有的東奔西走在忙著完成畢業(yè)論文;有的尋找關系力爭畢業(yè)后能分到一所好學校任教。在我們這一屆,很少有人想到繼續(xù)考研讀研,生活給予他們的苦難太多,因此他們更向往“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農(nóng)耕田園生活。所以我的周圍,學習氛圍是消極庸散的。
  就在這樣平靜而沉悶的日子里,有一天,中文系老師通知我,有人找你。我來到系辦公室,見到兩位高大和藹的人,一問才知道是從省城來的,是省文聯(lián)《清明》編輯部的劉天明、謝倫泰老師。一談才知道,是受王影老師的委托,要我去《清明》做臨時編輯工作。我聽后,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透過兩位老師的身影我再次遙望到王影老師那善良期許的眼神。讓一名中文專業(yè)未畢業(yè)的大學生到一家省級大型文學期刊當編輯,這似乎還無先例。然而眼下怎么辦?如何接待這兩位為我遠道而來的客人?劉老師喝茶不抽煙,謝老師抽煙又喝茶,我是既無煙又無茶。上飯店我拿不出錢,到我們學生食堂排隊吃飯又太不得體。后來還是尊敬的吳孟復教授款待了他們,幫我解除了窮學生的尷尬。這件事已過去30多年,吳孟復教授留下《國學經(jīng)典閱讀要義》等幾部永惠后學的大著羽化而登仙,劉天明老師也擋不住衰老,謝倫泰老師每天騎自行車健身但酒量也稍遜從前了。時間的匆匆前行帶快了人緩緩衰變的腳步,但刻舟般的記憶卻永遠不會老去。我永遠也忘不掉老師們在我人生的重要時刻給予我的坦誠無私的愛助。
  就這樣,在同學們各種繁雜的眼神中和紛紛不止的議論聲里我踏上了去省城見王影老師的路。
  這是我第三次見到王影老師。第二次仍是在“文革”中,他和溫文松老師一道在淮北一帶組稿,途經(jīng)懷遠,找到了我并向我約稿,在我的印象中,那時的他們是那樣的年輕、那樣的樸素、那樣的真誠而又平易近人??裳矍暗耐跤袄蠋熭^之幾年前反而顯得更年輕了,頭發(fā)焗了油,已不見二毛相生,黑漆漆的,臉色紅潤無皺,雙眼閃爍放光,走路身輕如燕,聲音中氣十足,全然變了一個人似的。此時,罩在他頭上右派一類烏云已云開散去,金日高照,他正全面主持大型文學刊物《清明》的編務工作。時代真是一個了不起的魔鬼,它可以讓你死,可以讓你生;可以讓你死得慘些,可以讓你活得好些;可以讓你衰老,可以讓你年輕,它扼住了所有生活在這一時代人命運的喉嚨。
  記得那次的《清明》編稿會是王影老師請耿龍祥先生安排在安慶外招賓館的。我長到二十幾歲,由于出身貧寒,從未住過這么高檔的房間。由于生活面窄,也從未一下子見過這么多文人、名人。王影老師視我如正式編輯,讓我編兩個短篇和一篇散文。我在高校雖然也是校刊《金風》的主編,但那畢竟是校園油印品。在《清明》這樣的刊物當編輯談何容易,我誠惶誠恐,直覺唯用心力以赴方妥。我將這3篇文章看了足有5遍,編改了至少有10遍,每一句都從語法的角度字斟句酌;每一個標點符號都反復推敲,作者的原文我?guī)缀跄鼙场:髞懋斁昧司庉?,方知自己當時并未入門,一個好編輯如同一位好醫(yī)生,看一個人要看精氣神,其實文章也有精氣神。
  王影老師對我的編稿十分滿意,我的認真獲得了他的高度信任。從此他也犯了一個思維定勢的“錯誤”:一有什么棘手文章,他便說,讓小孫看看,讓小孫改改。我深知,這是他對我的偏愛,這反使我為人更加謙遜,做事更加謹勉。有一天,他忽然間走來,問我:“小孫,時髦的‘髦’字怎么寫,我一時忘了?!蔽蚁仁遣唤馀c吃驚,處長了方知,他的與眾不同就在于他純粹,他透明,他從不做作,絕不虛偽。
  耿龍祥先生是文壇的才子,早年他于《人民文學》上發(fā)表小說《明鏡臺》,實化神秀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币庠趧裾]當權者當明當廉當潔?!拔母铩焙?,《人民文學》用心良苦,再次重登了這篇小說,這在中國當代出版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耿先生在大部分國民對“法治為何物”、“刊物走市場”尚處于懵懂期時,便在安慶創(chuàng)辦了《法制文學選刊》,可見他的前瞻意識和精明程度。耿先生借《清明》編輯部眾將蒞臨之際,適時地舉辦了安慶地區(qū)文學創(chuàng)作座談會。會上,王影老師向耿先生力薦讓我發(fā)言,理由是能談點高校學習的信息與體會。于是我只好按照契訶夫“大狗叫小狗也要叫”的說法說了起來。耿龍祥先生人情練達,也看出了王影老師對我的信任。他說,王影跟他說,之所以決定要小孫,一來是他了解你,知道你人厚道。二來你先前是業(yè)余作者,如今又進大學系統(tǒng)讀了四年中文專業(yè),正具備了當好編輯的素質。另外從《清明》未來的發(fā)展,也有一個傳承的問題。我心中豁然明白:我大學尚未畢業(yè),王影老師已在為我點明和鋪架未來的人生之路了。
  從教師改行到省城工作,對我來說談何容易?那時簡直成了我心靈的兩道枷鎖。大學畢業(yè)時,我竟未能留校當老師,更未能重返濉溪縣文化局,最后連家鄉(xiāng)也不能回,而被分到鄰縣五河,我自己主動要求來到沫河口小鎮(zhèn),在沫河口中學當起了一名高中語文老師。這里民風淳樸,人心向善;這里水系發(fā)達,魚蝦滿市;這里學生尊師,師道永存。我走在沫河口的小鎮(zhèn)上,人看我新奇,我看人新鮮。這雖是一所完中,但經(jīng)費奇缺,連板書的粉筆都要計數(shù)發(fā)給老師,考大學與這里的學生無緣。既然知道我教的孩子不能上大學,我也無回天之力,那就給他們侃侃文學。一個無電的夜晚,教室里點上一支學生拿來的蠟燭,燭光閃爍,孩子們比聽任何一門課都神情專注。講到動情處,男孩子叫好,女孩子唏噓,連畢業(yè)班的學生也跑了來,教室內外擠滿了人,創(chuàng)造了沫河口中學無限美好的一個夜晚。幾個月后,我的學生郭茂川、許華林就在省級刊物上各自發(fā)表了一篇散文。我知道,對于這些農(nóng)村的孩子,既然做不成大學之夢,懂得文學也是對自己單調人生的一種調節(jié)與安慰。王影、祝興義老師將文學的種子撒播在我們心田,我們同樣有責任,讓我們的學生、我們的下一代踏上文學的旅程。
  那個時候,我有點信命,并且認為一個人一個階段的命運是很難改變的,我已做好了在這里長期教書的準備。忽然有一天,又來了兩個人找我,我一看是羅灝白和張春秀老師,對于我來說,他們可算是真正的不速之客,而在這樣寧靜的小鎮(zhèn)上也很少來過省城里的人,那時候,從蚌埠到這里還要坐兩角錢的小火輪。他們二人是奉王影老師之命來和校方交涉,要調我走,并說只是遲早的事。
  我終于可以告別沫河口了??粗敲炊酁槲宜托械膶W生、老師和學生家長,我止不住流下了熱淚。其實,只要有愛,哪里都可以生存。
  我終于費盡周折走進了《清明》編輯部。其間,連柏龍駒老師也為我的調動打過電話寫過信。當其時,《清明》編輯部真可謂群星璀璨、人才濟濟,他們是:“胡風集團”最年輕的小兄弟、參加過臺灣“12·8”起義、做過國民黨大牢兩次、又被共產(chǎn)黨流放兩次、思想睿智、才華橫溢的張禹(王思翔)先生。做過銀行職員、早年就有江南才子之稱、寫過多部中長篇小說、也曾被打為右派的羅灝白先生。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敢為天下怒、敢作丈夫言、永不向惡勢力低頭、難逃右派厄運、為愛過不惑之年仍孑然一身的周鋒先生。年輕時就享譽安徽文壇、性格耿直、人稱“曹大炮”的著名作家曹玉模先生。資歷深厚、創(chuàng)作頗豐、風趣幽默但同樣難免遭受政治運動之苦的謝竟成先生。在省委宣傳部長期擔任文藝領導工作、具有創(chuàng)作、編輯雙重能力的劉天明、謝倫泰先生。剛剛榮獲全國短篇小說大獎的安徽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祝興義先生。剛剛從安慶調來、具有長期創(chuàng)作和編輯經(jīng)驗的張守誠女士。一直工作在省文聯(lián)、善于管理編務、待作者如同親人的張春秀女士。還有剛從大學畢業(yè)的新生代倪和平、陳曉農(nóng)女士。其間,王影老師還曾經(jīng)想調湖北的楊教和山東的高夢林,但由于種種原因終未能調成。等到我最后一個走進《清明》編輯部,我明白:王影老師組建《清明》編輯部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這樣一個編輯部,今天已難能再有,而在當年和全國各大刊物相比,也是一流的。在當年平反冤假錯案、重新起用人才的歲月里,王影老師對人才的網(wǎng)羅、渴求與使用,真是到了“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程度。
  
  按照今天的說法,當年的王影老師就是《清明》的執(zhí)行主編,而在他的身后,更有一個強大的名氣更大的主編陣容,那就是陳登科、魯彥周、徐味。他們曾一同經(jīng)歷過“文革”的劫難,不僅感情上感同身受,而且在政治觀、文藝觀上都保持著絕對的一致。在《清明》的創(chuàng)刊號上首次就推出了丁玲的《在嚴寒的日子里》,陳登科、肖馬的《破壁記》,魯彥周的《天云山傳奇》。以如此作家陣容和如此厚重的作品創(chuàng)刊推出,這在當時的文學界也是首屈一指。魯彥周先生的中篇小說《天云山傳奇》由于題材的重大與獨特,從小說到電影一路獲獎,并將會為中國當代文學史所留存。也就是從創(chuàng)刊號開始,老一代編輯家、作家們奠定了《清明》現(xiàn)實主義的辦刊道路和風格,并使之延續(xù)至今。
  在王影時代,也就是從王影老師那里,我也漸漸學懂,怎樣當一個好編輯。他目光明敏、思路前瞻,慣于抓重大題材、抓重點作者,特別看重每期的頭條稿,力爭每一期頭條稿都要有一定的讀者群和反響。為此,為定下每期頭條稿,他常常反復與老編輯們商議,征求他們每個人的意見。
  王影老師特別看重自然來稿,他認為在自然來稿面前人人平等。他提倡沙里淘金的精神,要求編輯們認真對待每一篇自然來稿,做到每稿必復。如果一個人對一篇稿一時拿不準,那就多幾個人看,防止好稿流失在我們手中。這樣從大量的自然來稿中常常只能看到和收獲到極少的幾篇。在今天人心不古的時代,我們所做的篩稿工作似乎是愚笨可笑的,但卻是我們那時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所做的日常工作。也因此培養(yǎng)扶持了一大批省內外作家。
  王影老師尤其喜歡作者成熟的處女作。他認為一個作者的處女作猶如春天的頭刀韭,經(jīng)過一個冬天冰雪的覆蓋與滋養(yǎng),尤顯得渾然天成,根粗苗壯,葉肥芬芳。它是文學作者多少年孕育而成的一枚果子,有的雖不免青澀,但卻有自己生長的過程,并且有未來發(fā)展的空間,它常常耗盡作者儲蓄多年的文學積累。多年來,《清明》發(fā)了多少篇作者的處女作已無人統(tǒng)計,但不少人從這里由無名到有名,由小有名氣到大有名頭;許多人從這里起步走向全國,也有的走到國外。
  王影老師眼光獨到,他看準的好稿就絕不放棄,有的顯得毛糙,似乎還像荒胚,但他認為是璞玉,需要雕琢,只要有好匠師,就能雕出卞和之玉來。于是他會將自己和編輯的意見告訴作者,讓作者一改再改,改得再不滿意,他就采取“會診”的方式,集編輯眾家之智慧一起修改。有的時候,他還派編輯到外地,到作者家中和作者面談。石楠女士的長篇傳記文學《張玉良傳》從六千字的初稿起,曾六易其稿,就是這樣改出來的?!稄堄窳紓鳌芬唤?jīng)刊出,又由安徽人民廣播電臺配樂播出,立刻在全國產(chǎn)生了很大的反響。從此,石楠女士潛心寫作,成為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手、蜚聲文壇的著名作家。而另一方面,由于傳記文學《張玉良傳》寫作的突破與成功,隨后在全國形成一波人物傳記寫作熱潮。在這里,王影及《清明》應當是當之無愧的時代先行者和記錄者。
  王影老師并沒有高深的文藝理論,他反對偽學與玄學,從不故作高深,泛泛空談,主張面對作品實事求是。他常說,一篇作品吸引你讀下去讀完它,那里面一定有好東西,你要找出它來。我理解,如同詩眼、戲眼、主旋律,這好東西應該就是小說的靈魂,一篇小說如果有一個好的靈魂就應該是一篇好看的小說。他還說,現(xiàn)在的小說,如果你一遍未看懂,你就再看一遍,直到能看到和作者的思路合拍。他的話對于我們當時理解一些帶有先鋒意識和現(xiàn)代色彩的作品都起到指點迷津的作用。
  王影老師不但深謀遠慮地組建了編輯部,而且更注意編輯部的業(yè)務和作風建設。除了正常的出刊,節(jié)余的經(jīng)費他大都用來為編輯們買書。他囑咐我,見到新書好書就告訴他一聲,在他執(zhí)政期間,先后為大家買了“二十世紀西方名著”、《新文學大系》等成套書籍。他時時提醒大家要讀書,讀經(jīng)典。要手不釋卷,讀書十年,自不一樣。同時,他還主張編輯要合理分配時間,自己也要搞創(chuàng)作,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創(chuàng)作動態(tài),跟作家和時代同步。
  王影老師長期擔任《中篇小說選刊》的顧問,他不但自己關注,更要求我們每一個編輯都要始終密切關注著全國文學期刊的動態(tài)。還和兄弟刊物建立正常的交換制度,而和《鐘山》、《十月》等大型刊物的交往,由于王老的個人魅力,融洽親密得如同兄弟。
  王影老師一生未能做過父親,但他是一位真正的慈父。他從不批評人。相反地,編輯部里有的人卻可以說他,在小事上當他的家。大家在一桌吃飯,他從不喝酒,只放一小杯醋在面前,但無論你怎樣高呼,怎樣狂飲,他始終微笑著,做一名快樂的觀眾。編輯部的人一同出差到一個新地方,外面陌生的人常常誤將其他人當領導,等到一坐下一談話方識這才是真“曹操”。
  王影老師是北方人,平時穿著、飲食以適己為樂,從不講究,更不奢華。他一生愛好吃餃子,于是我便和夫人約定,每年春節(jié)給王老包一百只餃子,我侄女紅兒去送過,我女兒燦子去送過,我和夫人去送過。每次送完餃子下樓,聽滿城鞭炮鳴響,萬家燈火通明,再回首,王影老師的屋內燈光昏昏,我的心里就涌起一種說不出的滋味:他能和誰說話,誰又能和他說話呢?他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難道就因此而枯竭?
  公元2009年6月24日,也即農(nóng)歷己丑年閏五月初二晚10點20分,王影老師駕鶴西去,他離開我們時,是那樣的平靜、安祥和仁慈。6月28日,省文聯(lián)為王老舉行了告別儀式,人們自動地來到這里,向這位令人尊敬和懷念的老人獻上自己的一份哀思。我于悲切哀痛之中為王影老師獻上挽聯(lián):上聯(lián)為“無私無畏無丑無惡無兒無女無朋黨”,下聯(lián)為“有公有勇有美有善有國有家有親人”,橫批為“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我明白:王影老師走了,我從此又失去了一位老師。當我人生迷惘之時,沒有人再點撥你何去何從。
  王老的親戚們來處理了后事,當他們賣掉房子、運走書籍,帶走骨灰盒而去后,一個活生生的王影仿佛就倏爾消逝了?!叭松斓亻g,忽如遠行客”,王影老師,我知道,你怎么能舍得這塊土地?怎么能舍得離開我們呢?你只是獨自孤獨地去作一次遠游罷了。

米易县| 资源县| 仪陇县| 武清区| 五大连池市| 尼勒克县| 江山市| 洛扎县| 肇源县| 万载县| 大足县| 丁青县| 中宁县| 健康| 鄂伦春自治旗| 望城县| 郸城县| 许昌市| 日照市| 娄底市| 平邑县| 林西县| 娄烦县| 九寨沟县| 扎囊县| 鞍山市| 兴安县| 彰化市| 乐平市| 林周县| 乌审旗| 九江市| 醴陵市| 营山县| 柳河县| 寿宁县| 天峻县| 澎湖县| 娱乐| 巍山| 措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