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將軍的秘書薛篤弼是山西人。他的一個(gè)女兒薛淑儉女士是我好友的母親。雖十幾歲來上海并畢業(yè)于中西女中,卻仍是一口地道的京片子,為人好客常熱情留飯,且喜以炸醬面待客,所以我對炸醬面不陌生。她坦言,山西物質(zhì)貧乏,一年到頭即如她這樣的富貴人家,能吃上一餐炸醬面也非得是什么重大節(jié)日或招待特別尊貴的客人。因此,在她心目中,最至尊的待客之道就是請吃炸醬面。
聽她介紹,炸醬面也不屬山西菜肴,而是從前去京都做官的山西籍人退休后從京都(北京)帶回的。追源溯流,炸醬最早由努爾哈赤大力創(chuàng)導(dǎo),要以醬代菜,以強(qiáng)化軍隊(duì)的給養(yǎng),增強(qiáng)士兵體質(zhì)。清軍入關(guān)后,這種飲食文化也被帶入宮中。宮廷里每席飯上都有生菜蘸醬,卷起來吃。炸醬制法看似簡單,卻很考工藝:用黃醬及肥瘦豬肉各半,放入蔥姜末和蒜茸末,以小火在熱油中熬炸半小時(shí)以上,就成濃稠油亮的炸醬。大醬進(jìn)宮后,醬料制作工藝也越見精致。春夏秋冬四季分別吃不同醬:春天是炒黃瓜醬,夏天是炒豌豆醬,秋天為炒胡蘿卜醬,冬天是炒榛子醬,被稱為“宮廷四大醬”。作為皇城根下的老百姓,自然也紛紛自制醬料,各出奇招,倒也有點(diǎn)海納百川的海派之勢。
炸醬是以醬在熱油中炸過,醬有黃醬和甜味醬,也可根據(jù)不同比例將兩醬混在一起,各選其好,拌以其他食材。老北京炸醬十分講究,如以炒雞蛋代替肉丁的,就叫木樨醬;如果加上瘦豬肉胡蘿卜丁、白豆腐干和蝦米一起炸,那就是胡蘿卜醬;還有種三鮮炸醬,是用上好豬里脊肉、蝦仁和玉蘭片制成的。炸醬一定要油多火旺,配料刀工精細(xì)。
每每要制炸醬面,薛女士一定親自上廚,保姆退而作下廚,做的就是這宮廷四大醬,分四碗端上桌,就沒有其他菜肴了。面條則是闊條面,下得軟硬適中,沒有面湯,直接舀了炸醬澆上拌之,有點(diǎn)如熱天吃的拌面,佐以稠厚的米燒粥。薛女士說正宗應(yīng)伴小米粥,怕我們吃不慣才入鄉(xiāng)隨俗改米燒粥。大冬天吃上這樣一碗炸醬面,再伴以熱騰騰的米粥,渾身發(fā)熱。不過薛姨說,她的炸醬面已上?;耍鹕俅笏?,真正的老北京炸醬面,怕我們吃不慣呢!
寫到這里,想起2008年、2010年兩次訪韓,都見識過韓國的大醬。幾乎餐餐都有各式風(fēng)味的大醬讓你蘸拌。在韓國,似每個(gè)主婦都會做大醬,想來是否與當(dāng)年努爾哈赤的“以醬代菜”有關(guān)?不過韓國的大醬要清淡一點(diǎn),不如我在上海吃到的大醬那樣油肥甘甜。
上海菜中的炒醬,也有點(diǎn)類似炸醬,是將甜面醬與豆腐干丁、里脊肉丁、香菇丁、冬筍丁炒在一起,重糖重油,微微加點(diǎn)辣貨,或炒點(diǎn)紅辣椒,好看又煞口。此醬口感濃郁回味甘鮮且十分下飯,上海話又稱辣貨醬。不擱辣貨的,為炒醬,以示區(qū)分。
看來老北京醬、韓國大醬、上海炒醬,出于同宗又各有千秋,可見食文化之豐富和互相間的淵源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