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浩浩五千年的文字歷史中,與酒有關(guān)的詩詞、歌賦、戲劇、小說、書畫、楹聯(lián)不計其數(shù),眾多詩人、作家、書畫名家趁著酒興揮毫潑墨,為后人留下了驚世之作。其中最富盛名的當(dāng)屬唐朝大詩人李白了。李白被尊為“詩仙”,同時又被譽為“酒仙”,詩與酒成為李白生命的兩個支點,缺一不可,相互作用。美酒激發(fā)了李白的靈感,燃燒起他的激情,使他文采飛揚“斗酒詩百篇”。杜甫在懷念李白的一首詩《不見》中,用兩句話概括了李白的一生:“敏捷詩百首,飄零酒一杯”。與李白同時代的文人學(xué)士賀知章、李適之、張旭、崔宗之、李琎、蘇晉、焦遂等七人與李白一同被人們列為“酒中八仙”。杜甫還特意寫了《飲中八仙歌》,以幽默的文字描述了八人醉酒后的神態(tài),可見盛唐時期文人飲酒之風(fēng)的盛行。
明代大畫家徐渭善于在酒后作畫。他在酒后創(chuàng)作的《墨葡萄圖》,筆斜風(fēng)雨,藤蔓飛揚,濃淡相間的葉片,珠圓玉潤的果實,處處浸透著酒的醉意。他為友人作畫題字:“春雨瀟瀟灑自尊,何人命詠牧圖渾,溪寒月落牛自渡,老牧醉眼何處村”,字里行間蘊意著酒的芳香。
西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與友人聚會與山陰蘭亭,趁著酒興至微醉之時,拿起鼠毫神筆,在繭紙上一氣呵就《蘭亭集序》。全文324字,寫得“飄若游龍,嬌弱驚鴻”,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次日酒醒之后,仔細(xì)審視自己的作品,發(fā)現(xiàn)了七處筆誤之處,便當(dāng)即取筆重寫數(shù)遍,卻都無法寫出當(dāng)時的神韻。無奈之下,只好提筆在原稿上對七處筆誤進行了修正。
寫過《美食家》的著名作家陸文夫以愛美食、美酒而聞名于世,他的酒量之大在作家圈內(nèi)是盡人皆知的。他每天都離不了酒,無論是有無下酒菜肴,他都可以飲得。他有一套邏輯:有菜不飲,枉對家肴;菜不夠,酒來湊,君子在酒不在菜也。他認(rèn)為酒有眾多功能,“解憂,助興,催眠,解乏,無所不在,無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