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區(qū)語文教研員
有一個學生拿了一篇自己的考場作文給我看,題目是“懺悔與贖罪”,大意是說,僅有口頭上的懺悔還不夠,還需要行動上的贖罪。文章思路、層次、語言都挺好,就是有些空洞,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
自我反省固然需要過人的勇氣,可拿出行動更需要魄力。漢武帝,一個一生幾乎都在窮兵黷武的皇帝,在晚年,也認識到了自己早年犯下的錯誤,他親自下田與農(nóng)人同播種,也許只是做做樣子,但也說明他在為自己犯下的錯誤做些彌補??梢娦袆硬攀菑母旧蠈⒕蔚幕貞?br/> 從論證的角度來說,這段文字很難說有什么說服力。首先是論據(jù)不確鑿,缺乏對記錄其相關(guān)言行的古籍的引述,很容易讓人認為是在編造論據(jù);其次,連自己都在說“也許只是做做樣子”,怎么能讓人信服“說明他在為自己犯下的錯誤做些彌補”?
我提出了這些疑問,該生撓撓頭說:我實在想不起來什么材料,就憑著印象寫了這些。我于是說:如果不考慮材料的新鮮與新穎,有一個材料用在這里倒是很貼切的?!读H藺相如列傳》你學過吧?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應該很熟悉吧?用在這里很合適!相關(guān)的文字你也很熟悉,可以用引號引述一些原文。他于是露出茅塞頓開的樣子。
該生走后,我又在想,為什么學生的考場作文老是空洞呢?答案是積累太少。但是,每年上了那么多節(jié)語文課,過眼那么多的故事,怎么會沒有積累呢?從上面所述的情況來看,老師提到什么他們會想起來,但在考場上卻總是“實在想不起來什么材料”。有老師教了許多聯(lián)想的方法,但是按照那些方法,就一定能想起那些材料嗎?不一定!事實上,學生寫作時,總歸會有一段黑暗期的,什么東西會在黑暗中閃爍,從而被我們發(fā)現(xiàn)呢?
我覺得過眼的東西,并不必然會成為積累,這是問題的關(guān)鍵。成為自身的積累,說明已經(jīng)成為自己思想、認識、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了,這樣才可能隨時調(diào)用(包括考場上的旁征博引)。而許多時候,包括學習課文,我們并不用心。過眼的一些東西,并沒有成為我們“思想、認識、精神、生命的一部分”,自然無法在需要的時候很快想起來。比如,當初在學習“負荊請罪”的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從文言詞句上做些積,甚至也能背誦下來,但并沒有切身體會廉頗請罪的不易、偉大,更沒有思考過人怎樣改正錯誤、完善自我。一句話,并沒有對這個故事“動心”過,這樣怎么能指望在考場上一下子就想起這個貼切的材料呢?我以為,只有“動心”過的東西,才會在“黑暗”里閃爍,才有可能與你要寫的主題“接通”。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對一些現(xiàn)象給出解釋。比如,有些同學平時侃侃而談,好像也知道不少的東西,但是寫出來的文字仍是空洞。原來,談資并不必然構(gòu)成寫作所需的素材,他在談的時候只是追求其趣味,并沒有思考、體驗的沉淀;只是“知道”,并無新的思想、認識生長。因此,也就不會有什么積累。
這啟發(fā)我們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閱讀、積累素材時,要引導他們對所遇到的“事件、情節(jié)、細節(jié)、現(xiàn)象”等多多體驗,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盡可能多地生發(fā)出對世界、對生命、對社會、對人生、對自然的新的認識。新的理解(此處的“新”是相對于自己來說的)。同時也啟發(fā)我們同學,在準備材料時,既要動腦——把一些材料或材料中關(guān)鍵的情節(jié)、對話記下來,更要動心——動情、感動,長長地,深深地沉浸、思考。
在網(wǎng)絡上,我讀到一篇非常動人的小文章——說其小,是指其篇幅小,事件小,角度小,但讓人過目難忘。
我心中的那一絲牽掛
剛上班的時候,每天下班,我都會經(jīng)過一個廣場。那里經(jīng)常擺著幾個擦皮鞋的小攤,攤主都是外地進城務工的人。因為這種活很簡單,廣場上來來往往的人又多,生意自然不錯。
我一般對讓誰擦鞋并不在意,只要能擦干凈就行。但是對其中一個人例外,她是個相貌普通的女人,看上去年齡并不算大,可頭發(fā)總是亂蓬蓬的,衣服也很破舊,我覺得這樣邋遢的人,估計鞋也不會擦得多干凈。
那天,因為公司門口修下水管的緣故.門口一片泥濘。在艱難地走過那片泥濘后,我的鞋子已經(jīng)沾上了一層薄薄的泥漿。我急著去把皮鞋清理一下,卻不知為何,偌大的廣場上只有那個我從不光顧的擦鞋攤,女人的旁邊還有一個正在做作業(yè)的小孩。沒有選擇的余地,我只好把鞋交給這個女人。
女人動作很麻利,擦得也很干凈。當我打算付錢時,卻發(fā)現(xiàn)錢包沒帶。我尷尬極了,“實在對不起,我……我忘記帶錢了。要不,我明天給你?”我支支吾吾地說道?!斑@……”女人有些遲疑。我理解,畢竟,哪怕是一塊錢,對于像她這樣在城里辛苦的人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掏出手機,準備向朋友求助。
“要不,你幫我兒子檢查一下作業(yè)吧?!迸嘶仡^看看身后的兒子,然后有些膽怯地望著我,眼神里滿懷期待,“我的兒子成績不好,可我和他爸又沒多少文化……如果你覺得一塊錢不夠,我可以一直免費為你檫鞋,直到你滿意為止。我們辛苦點兒沒關(guān)系,孩子的學習不能耽誤?,F(xiàn)在這樣,已經(jīng)夠讓他受苦的了……”女人說不下去了,拽起衣角擦著眼睛。
就在那一刻,我被深深打動了。這個為了生計在城里做著最底層工作的女人,竟然希望能雇一個人為自己的兒子檢查作業(yè)。我突然覺得,眼前這個其貌不揚、滿面風霜的女人看上去那么美麗。
那天,我非常認真地為那個世界上最幸福的兒子檢查了作業(yè),同時也收獲了生命中最珍貴的一次感動。
已經(jīng)多次調(diào)動工作,住的地方離那個廣場也越來越遠,但是經(jīng)常會想起那個廣場,那個偉大的母親,那個幸福的孩子,不知她是否還在那兒為人擦鞋,不知她是否還會請求客人為兒子檢查作業(yè),心中不免感慨萬千。
如此平常的場景——擦鞋,細小的事件——檢查作業(yè),但被作者捕捉到了,成為他寫作的素材,成就了一篇感人的文章。由“日常生活”到“寫作題材”,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好在有作者的記錄——
就在那一刻,我被深深打動了。這個為了生計在城里做著最底層工作的女人,竟然希望能雇一個人為自己的兒子檢查作業(yè)。我突然覺得,眼前這個其貌不揚、滿面風霜的女人看上去那么美麗。
那天,我非常認真地為那個世界上最幸福的兒子檢查了作業(yè),同時也收獲了生命中最珍貴的一次感動。
從這里我們可以對有關(guān)素材積累得出一些結(jié)論。那就是——“善感”。有一顆敏感的心。但是,還有問題。人怎樣才能“有一顆善感的心”呢?我覺得一是要有悲憫情懷,有慈悲心腸;二是習慣換位思考,有體驗能力;三是愛思考,要學會“撬動”字里行間、人生百態(tài),從而讀出一些為常人所忽視、別人不易感受到的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
漫長的學習生涯,我們還讀過許多課文,比如劉胡蘭、雷鋒等的故事。讓我們讀讀鮑爾吉·原野的名作《英雄赴死如返鄉(xiāng)》中的有關(guān)段落,體會作者是怎么閱讀這些被我們認為“用爛了”的故事——
生與死都是人生大事,怎樣死與怎樣生共同顯示一個人的尊卑。
拿劉胡蘭來說,我從小就熟知她的故事。這故事在當時激發(fā)的只是對國民黨的仇恨。直到幾年前,我才猛然想到故事的另外一面,即劉胡蘭對死的態(tài)度,就有咀嚼不已的味道。
一個云周西村的農(nóng)村女孩,如何能面對鍘刀這樣坦然呢?她只有十五歲,雖然無知無識,身上卻能淋漓展示高僧修煉一世的上乘境界。佛與耶穌亦不過如此。劊子手當著劉胡蘭的面,已經(jīng)屠殺了六個共產(chǎn)黨員,那場面可謂血充滿目,一般人看也不見得敢看一眼。對劉胡蘭,生的條件不算苛刻,自首就行,只要聲明退黨便能保全性命。這對有的人來說并不難,許多近年出國的人都表示過放棄黨籍。
劉胡蘭選擇了死,自己躺在了鍘刀下面。
我頓悟,這種死法何等尊貴。的確“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十五歲的女孩,競有一腔凜冽之氣。對她的評價,毛澤東的題詞極其精當,“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八字涵蓋死,不需再添一言。
劉胡蘭從容赴死的謎底原本也深奧,為了信仰。除了信仰,沒有人能夠付出生命而不悔,古今莫不如此。人們在談“慷慨就義”這一成語時,輕飄飄地從眼前溜過去了。如果靜下心想,人的慷慨可以施于金錢、田地,誰能慷慨到獻出生命呢?
還有雷鋒。說到雷鋒,我眼前浮現(xiàn)出一張永遠洋溢著微笑的圓臉。他那么謙遜,那么熱愛生活。儒家的“仁者愛人”,基督教的“為別人服務”,伊斯蘭教的“幫助他人”,宗教中最難做到的精義在雷鋒身上無不展現(xiàn)盡致。佛家把在人間行善而成正果的凡人稱為菩薩,基督教叫作圣徒。菩薩與圣徒,雷鋒當之無愧。但雷鋒是共產(chǎn)主義思想滋養(yǎng)出來的完美的鮮花,如池上白荷一般純潔高尚。我想,雷鋒一直到死前也沒想到生命即將結(jié)束了。他指揮車輛后退,電線桿倒下,擊中他的頭顱,從此不起。
我常常想這個場面,這位身材不高的湖南戰(zhàn)士,邊打著手勢,邊用湘音說:“倒,倒……”
雷鋒二十二歲的一生恰如許多人喜歡引用的泰戈爾的兩句詩:
生如春花之絢麗,死如秋葉之靜美。
編輯/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