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擊事件或許是一個兩黨政治和解的新起點.但嚴酷的政治現(xiàn)實仍未改善,政黨極化的爭議仍未緩和,惡斗與暴力仍將長期與美國政治發(fā)展如影隨形。
發(fā)生在1月8日的圖森槍擊事件,迅速上升為全美普遍關注的政治事件。1月8日上午10時,美國西南部重鎮(zhèn)圖森市一家大型超市門前響起一陣槍聲,造成6死14傷。其中亞利桑那州地區(qū)法院的大法官約翰·羅爾不幸遇難,而現(xiàn)任民主黨籍國會女眾議員杰利布雷爾·吉福茲頭部中彈重傷。雖然兇手洛克耐爾的動機仍不清晰,但警方和公眾普遍認為這起槍擊事件是針對吉福茲而來的。保守政治勢力的助力與煽動
慘劇發(fā)生當天,正是美國第112屆國會開幕后的首個周六,剛剛連任就職的吉福茲趕回亞利桑那州自己的選區(qū)里,參與最新—期的“街角國會”活動。所謂“街角國會”,始于2007年民主黨重掌眾議院之后,即由議員在各自選區(qū)內組織小型集會,傾聽呼聲、回應疑問、關注民生。2006年初次當選的吉福茲是該活動的忠實實踐者,在過去四年中她已舉辦了20多場“街角國會”。同時,她也因此獲益良多,兩度謀求連任均獲成功。
吉福茲所在的亞利桑那州第八選區(qū)位于該州最南端,南端毗鄰墨西哥,屬于邊境地帶。選區(qū)內西部涵蓋著圖森市區(qū)大部,因為亞利桑那大學就在此處,相對于全州而言,政治氣氛相對自由;選區(qū)東部有美國陸軍情報中心等軍事機構,其雇員在選區(qū)選民內的此重不低。由于相對瑣碎分布,該選區(qū)在政治傾向上極為搖擺,自2002年選區(qū)劃分產生之后的四年中一直由共和黨人代表,在過去三次總統(tǒng)選舉中選民也都以微弱優(yōu)勢支持了共和黨候選人。正是由于該選區(qū)內的產業(yè)布局和地理位置,移民、教育、醫(yī)療改革等皆為這里選民極為關心的議題,每次選舉時都會引起激烈的爭論,儼然就是美國政治立場對峙的一個縮影,也被兩黨視為是指標性選區(qū)與必爭之地。
與此前的兩次選舉不同,吉福茲在2010年國會中期選舉謀求連選連任時,面對極為強勁的挑戰(zhàn)。她在醫(yī)療改革、移民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立場招致保守派猛烈抨擊。共和黨陣營招募了頗具英雄色彩的伊戰(zhàn)老兵杰西-凱里披掛迎戰(zhàn)。最終的選舉結果因太過接近,只能在選舉日三天之后才得以慎重揭曉:吉福茲僅以48.7%比47.3%險勝。這次選舉也成為2010年中斯選舉中最微弱的勝出之一。吉福茲險勝的背后,預示著整個選區(qū)的政治風向已出現(xiàn)了明顯的保守化傾向。而助力或煽動這一傾向的力量,正是整個2010年在美國政壇上大行其道的“茶黨”勢力。
必須承認,即便如相關報道所言,兇手洛克耐爾并無明顯政黨傾向、亦不確定是否有精神疾病,但“茶黨”制造的過度社會動員顯然難辭其咎。理性而正常的“茶黨”支持者或許可以接受吉福茲獲勝的結果,但一貫行事怪異的洛克耐爾則被引向了極端,鑄成大錯。
暴力事件受到多方政治影響
美國政治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人所共知,但政治暴力事件在歷史上也不鮮見。美國有史以來的44任總統(tǒng)中有四位因遭遇暗殺而慘死任上,其中包括堪稱杰出領袖的亞伯拉罕·林肯和約翰·肯尼迪,而最近半個世紀以來幾乎每位總統(tǒng)都曾遭遇暗殺或暗殺威脅,奧巴馬甚至在還未投入選戰(zhàn)之際,就已成為政治謀殺的“大熱門”。與針對國家元首的襲擊相比,國會議員其實是一個相對安全的群體。吉福茲遇襲之前的上一次國會議員槍擊事件還要回溯到1954年。
縱觀美國政治暴力的發(fā)展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某些共性之處。美國的政治暴力甚至暗殺事件,絕大部分并非是政治對手之間以雇兇方式展開的極端較量,就連極端團體有組織的刺殺行為也不常見。反而,美國的政治暴力行為多為施暴者個人一種極端的政見表達。一般而言,施暴者大都持有不同的政治立場,或強烈反對襲擊目標的政策傾向;同時,美國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和持槍自由的法律環(huán)境,極大擴展了施暴者得逞的條件與空間。
美國的政治暴力即便以個人行為為主,但仍舊是政治事件,受到多面的政治影響。
其一,暴力多發(fā)生于某政治議題引發(fā)極大爭議之際,也就是某一部分群體的訴求沒能在當政者的政治議程中得到滿足,甚至兩者截然對立的情況下。林肯正是在成功獲得連任之后,才遭到南方反對派極端分子暗殺的。爭議議題越重要,對國家越關鍵,就越具有不可調和性,分歧就越容易以極端暴力的方式爆發(fā)。
其二,美國“仇恨政治”的傳統(tǒng)仍舊余孽不小。在這個崇尚所謂“美國夢”的國度里,每個人似乎都可以通過勤奮與努力,實現(xiàn)財富和理想的追求。但與平等自由理念發(fā)展相伴滋生的還有極端的仇恨。自由競爭必然會帶來結果的不平等,不平等就可能導致仇視與敵對,又加之美國特別是南部地區(qū)較為濃厚的宗教色彩,為仇恨的滋生創(chuàng)造了土壤。南北戰(zhàn)爭之后,在美國南部幾度猖獗活動的“三K黨”正是極端種族主義“仇恨政治”的最好詮釋。美國的多元文化,保持了國家發(fā)展的兼容并包,也為極端保守主義、種族主義、無政府主義甚至是宗教異端辟出了生根發(fā)芽的夾縫。
其三,選舉與兩黨政治的極化趨勢,激化了政治暴力。從9.11事件到反恐戰(zhàn)爭再到金融危機,美國在新世紀的頭十年里經歷了一系列重大考驗,兩黨在眾多議題上的分歧加大,呈現(xiàn)出水火不容的兩極化勢頭。特別是“茶黨”,這一共和黨內的保守勢力,利用選民對經濟與就業(yè)的不滿情緒,煽動憤怒、仇視以及相互之間肆無忌憚的詆毀與謾罵,以這些極端的情緒暴力而非理性訴求來吸引選民。這種做法所造成的社會撕裂,將為整個國家未來健康持續(xù)發(fā)展遺留下極大政治與社會隱患。
未來取決于是否共同努力
自慘劇發(fā)生至今,圖森槍擊案在美國政壇上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其引發(fā)的微妙卻重大的影響可能比想像得深遠很多。
從冷冰冰的政治利益上看,現(xiàn)任總統(tǒng)奧巴馬顯然獲益最大。他發(fā)表聲明強烈譴責槍擊事件;與吉福茲家人通電話表示慰問;事發(fā)四天后親臨圖森市,在集會上發(fā)表了近半個小時的演講,希望公眾平復傷痛,采取包容、團結與積極的人生與政治態(tài)度。根據最新的民調統(tǒng)計,奧巴馬的支持度已穩(wěn)步回升至53%左右,創(chuàng)造了2009年8月份以來的新高。
由于曾在中期選舉中高調向吉福茲發(fā)起過暗示槍擊的挑戰(zhàn),共和黨政治新星莎拉-佩林在圖森慘劇中間接扮演了極為消極的角色。在奧巴馬發(fā)表演講的同日,佩林也在博客上發(fā)布了一段視頻講話,除了從頭至尾為自己辯護外,她還指責媒體對她進行“血謗”,稱這才是煽動仇恨。佩林本人強硬的反應本就令人反感,而其“血謗”一詞的誤用更是引發(fā)了一場軒然大波。該詞本指反猶分子對猶太教徒的誹謗,而吉福茲恰好為猶太裔。佩林的詞不達意無疑加深了公眾對其政治能力的質疑,其民意支持率也降至19%,為麥凱恩在2008年大選中提名其為副手以來的最低點。
對吉福茲本人的政治前途和亞利桑那州政壇走向而言,槍擊事件均將埋下眾多伏筆。近日來,關于是否將國會席位保留給吉福茲的爭論已在亞州首府菲尼克斯悄然展開。與此同時,由于亞利桑那州現(xiàn)任國會參議員之一的喬恩t凱爾,已有多渠道傳言其將在2012年退休,而吉福茲一直是該席位最有力的競爭者。如果吉福茲本人能在今年年內順利康復、并最終決定參選的話,槍擊事件無疑將極大抬高其勝選的可能性。如果吉福茲無法如期康復、投身選戰(zhàn),則民主黨必須招募其他人選對陣凱爾等共和黨候選人。面對共和黨人將在2012年翻盤參議院的宣誓,亞利桑那州的席位對民主黨人保住多數(shù)至關重要。
在奧巴馬發(fā)表槍擊事件演講的同日,民主黨籍國會參議員馬克·尤德爾公開致信給其他國會議員同事,建議在當月25日聽取奧巴馬國情咨文時,國會議員混合就坐,而非以前的兩黨各據一方,以此展現(xiàn)政黨的團結與相互包容。這一建議得到兩院60余議員的擁護,并贏得72%民眾的支持。1月25日當晚,國會大廈南側的眾議院會場內燈火通明,兩院議員有史以來首次混坐,并將一個座位專門留給在醫(yī)院繼續(xù)接受康復治療的吉福茲。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胸前佩戴著白底黑條的絲帶,以表示對圖森槍擊死難者的悼念。在北側二樓的第一夫人貴賓席中,因槍擊事件不幸痛失愛女的格林夫婦、緊急救援吉福茲的議員助理赫爾南德斯以及醫(yī)生彼得瑞也被邀請出席。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一開始,就再度表達了對吉福茲早日康復的祝福。
不過,正如奧巴馬隨后所說的那樣,“未來并不取決于我們今晚是否坐在一起,而取決于我們明天是否共同努力”。這或許是一個兩黨政治和解的新起點,但嚴酷的政治現(xiàn)實仍未改善,政黨極化的爭議仍未緩和,惡斗與暴力仍將長期與美國政治發(fā)展如影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