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反思的是青少年道德教育問題。
一、學生道德失范,傳遞教育危機信號
最近,藥家鑫惡性案件,雖說極其個別,卻令我們對學校德育進行反思。一名正在受著高等藝術教育的大學生,為了金錢卻無視別人的生命,剝奪他人的生命。在檢察院的公訴意見中寫到:“一個樂者不僅應該詮釋優(yōu)美的旋律和曲調,更應該演繹高尚的素養(yǎng)和善良的靈魂。而這些在藥身上蕩然無存?!碧貏e要注意是,藥家鑫惡性案件在審判過程中,有的大學生表示對藥家鑫的同情和理解,更有甚者在微博中揚言,“我要是他(藥家鑫)我也捅,……怎么沒想著受害人當時不要臉來著?記車牌?!边@傳遞著道德教育危險的信號,反映了有的學生極端扭曲的價值觀。
在藥家鑫案件審理中,辯護律師辯護材料中提到:藥家鑫成長道路沒有污點,鋼琴十級,學習成績優(yōu)秀,得過各種獎勵等。也使筆者聯(lián)想到:前不久,網絡上“摸乳門”、“脫褲門”等事件引起了社會的普遍議論,而且,“門事件”的主人公竟然都是中學生。
“你什么時候找到靚女別忘了通知一聲”、“以后賺大錢、住豪宅、娶靚女”、“將來泡'小蜜'、包'二奶'”、“位子、票子、妻子一個也不能少”、“找個有錢老公”、“生一窩漂亮寶寶”……有誰能想到這些語言是小學生畢業(yè)贈言。如此的追求另類,極盡戲謔和玩世不恭。
我們的基礎教育雖在不斷地改良,教育行政部門也越來越強調學生的綜合素
質考評,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但實際情況還是不盡人意、事與愿違。筆者認為當下道德教育中忽略學生主體評價問題值得關注。
二、道德教育評價中學生主體缺失
無論是升學、分數還是統(tǒng)一標準,這些評價指標中都缺少了被評價對象的主體性參與。學生在涉及到對自己的評價時幾乎沒有發(fā)言權,無論他們如何看待自我,都不能影響家長和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因為評價的標準不是來自他們自身的理想、感受和自我判斷,而是來自整個社會所推崇的那些因素。
學生評價中主體性缺失首先是因為他們承受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巨大壓力,老師和家長的期望讓他們很難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自己的選擇。高考、升學、分數,特長熱、擇校熱、辦班熱,未來的就業(yè)壓力、文憑的含金量,所有這些因素形成一股巨大的外在評價的力量,大部分學生只能在這個漩渦中拼命往上爬,試圖成為被別人認可的人。導致主體性缺失的另一個原因是整個教育體制對學生的自主教育、自主學習和自主評價能力的系統(tǒng)性漠視。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傾向于把未成年人看成沒有獨立人格、獨立判斷能力和獨立行為能力的人,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學生的自我感受常常被看成幼稚、不成熟的表現。相應地,在對學生的評價模式過程中,我們就更重視老師的印象、家長的印象、其他人的印象,唯獨不會重視學生自己的印象。
這種主體缺失的學生道德評價,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存在著嚴重的弊端,阻礙了素質教育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與新課改的方向背道而馳。
學生評價模式是否科學、是否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對于培養(yǎng)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個性健全的、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識的學生尤其重要。
三、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
突出自我教育、自主評價
第一,自主評價是學生自己自覺的道德反思和完善,是主體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在評價階段的再現。
學生自主評價能力的核心就是學生能正確評價和反思自己。學生自主評價能力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如,按照皮亞杰等的研究,道德評價能力的發(fā)展就要經歷從他律到自律、從情境性的道德評價到原則性的道德評價、從評價他人到評價自己的過程。這一過程中,離不開學生的自主、能動與創(chuàng)造。
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存在著單一和被動的問題,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教師總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學生,過于追求外在的價值取向,把學生看成是實現成人愿望的工具。學生缺少自主,地位上是受動的客體,活動中是被動的適應。在評價上,學生沒有評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是被評價的群體。因而容易導致學生的厭倦與逆反甚至是對抗。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都有自己的心理選擇,他們需要理解,需要關注,需要主體地位的凸顯。
學生自主評價應該是主體性德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心理,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通過自身的努力重構主體的健康人格,讓學生成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等等的一個具體的切入點。以人為本,追求科學發(fā)展觀的今天,自主評價體現的是:學生是自己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什么是尊重學生?就是讓學生成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
第二,突出責任教育,培養(yǎng)責任主體。
突出責任教育,“責任教育”是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是對人文精神的弘揚。學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實施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教師大膽“放權”,該放手時就放手,該學生干的,學生能干的,就放手讓學生干;該學生干,學生干不好的,教給學生干;不該學生干,對學生成長有利的,讓學生知道怎么干。將學生推上舞臺,使其由聽眾變成演員,由配角變成主角。在學生中倡導“自主”管理,它真正的意義在于它首先面向了全體學生,它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內在的潛能;它煥發(fā)出學生主體的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實行的是“我能行”的教育。它使學生在參與管理的過程中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判斷,增強了敢于管理,敢于負責的意愿與能力,激發(fā)學生團結向上的進取精神。教學上實行主體性教學,轉變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變課堂為學堂,學生是自己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倡和要求學生自學自研,學會學習,對自己的發(fā)展負責,同時對自己作為實驗的主體負責。無論是教育和教學,學校都充分尊重學生主體人格,發(fā)揚教育民主。同時,強調秩序和規(guī)則,培養(yǎng)學生在追求自我利益和個人發(fā)展時,學會考慮他人,對他人負責任。
第三,營造道德模范區(qū),注重傳統(tǒng)美德教育。
學校對學生進行誠信、善良、尊師、孝親等傳統(tǒng)美德教育是時代與現實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誠信、善良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百善孝為先,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結合時代特點讓傳統(tǒng)同美德煥發(fā)出培育新人的實效。學校要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要。注重對學生價值觀引導,加強學校文化建設,營造愛國、文明、健康道德的模范區(qū)。我們要根據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特點,深入細致地了解中學生對誠信、善良、責任問題的看法,有針對引導。尤其強調在傳統(tǒng)美德教育中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貼近學生的實際。避免過于政治化和抽象化,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也就難以融入到學生們的思想之中。
總之,主體缺失的中學生道德評價模式沒有學生主體參與和自主評價,嚴重制約著學生道德形成。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把學生當作一個具有自身內在要求和發(fā)展?jié)摿Φ膫€體,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成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體會教育過程的愉悅,這樣的理念和實踐是德育取得實效的保證。
【管杰,北京十二中黨總支書記,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市五四獎章獲得者、優(yōu)秀德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