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審美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審美觀點和審美能力方面擔負著重要使命。從美學角度看,詩歌教學過程應當是完整、合理的藝術審美過程,詩歌教學必須突出審美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主體對審美對象展開活躍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在追尋和發(fā)現(xiàn)中得到無窮樂趣。因此,教師應立足于詩歌自身的審美特性,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自覺性,引導學生欣賞和感受詩歌的音律美、語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使學生的感官和心靈得到美的感染和享受,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豐富思想、陶冶心靈。但在實踐中,單純依靠課堂,教師很難實現(xiàn)詩歌教學的審美目標,甚至一些教師的課堂教學背離了詩歌固有的審美特性。
一、詩歌課堂教學審美缺失的現(xiàn)象
1.偏重解析,缺乏體悟空間
詩歌教學需要教師以點帶面,營造恰當?shù)那榫?,引領學生對作家特點、作品風格等材料廣泛涉獵,才能使學生對詩歌有更深的感觸和理解。但受詩歌選材、課時安排和知識傳授目的限制,目前的詩歌課堂教學仍然較多地著眼于語言要素和知識要素,偏重對詩歌內容和語言的解析,忽視詩歌中更為重要的思維要素和情感要素。這就造成了,一方面,課堂教學難以給學生留出文學欣賞的空白,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來自我體悟;另一方面,對詩歌作品的解析往往引導學生形成了一致的知識認知,無形中替代了學生的審美體驗,抹殺了學生的個性解讀。
2.偏重應試技巧,忽視知識運用
受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教師進行詩歌教學時功利性傾向明顯,教給學生的不是怎樣去領略美、鑒賞美,而是怎樣去猜測命題者的命題意圖,去操練答題技巧。這完全違背了詩歌講究含蓄,講究“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固有規(guī)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局限于教師的講授,學習詩歌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應對高考中的詩歌鑒賞題,而對詩歌知識的運用往往是空白的。
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提升詩歌教學審美內涵
詩歌課堂教學的局限性不利于學生領略詩意、陶冶性情,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一線教師強烈的備考意識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所具有的生動活潑、豐富有趣、寓教于樂的特點,使其成為彌補課堂教學不足、還原學生情感體驗、提高詩歌教學審美性的不可替代的平臺。對課堂教學中難以安排的內容和設計,教師就可以借助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開闊學生視野,給學生營造出自我體悟的空間。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綜合理解,而且能讓學生在鑒賞、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體會到詩歌的情與美,真正走進詩歌的審美世界。
李澤厚先生把審美的情感本體區(qū)分為三個層次:“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1]“悅耳悅目”是美感的基本層次;“悅心悅意”,表明美感的愉悅可以通過耳目走向心靈,通過有限的形象而感知到更深遠的東西,領悟到無限的內容;“悅志悅神”則是人類所具有的最高等級的審美感受,一般要在對人的意志、性情進行陶冶和培育的基礎上實現(xiàn)。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為主體,以審美體驗為核心,在誦讀體悟、品讀鑒賞、研讀應用等方面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開發(fā)活動資源,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才能給學生留出一片自我感悟、自我體驗的空間,提升詩歌教學的審美內涵。
在粵教版教材中,古典詩歌主要集中在必修一、必修三模塊中,而現(xiàn)代詩歌只被安排在必修二模塊中。在實際教學中,受一個學期只能完成兩個模塊的教學容量所限,詩歌教學的課時是非常有限的。針對詩歌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廣州鐵一中學高中語文科進行了詩歌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將積累與整合、感受與鑒賞、思考與領悟、運用與拓展、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新融為一體,引領學生走進了詩歌情感家園,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促進了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發(fā)展。
1.誦讀體悟,以悅其耳——“詩意的微醺”
讀、誦、吟、唱是我國古代學習詩歌的重要方法。《毛詩序?關雎》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保?]詩歌在其最早產生的時候就注定了詩歌吟唱的這一特質,情與聲密不可分。人們在“吟詠”中才能發(fā)揮創(chuàng)意,在“一唱三嘆”中才能將情感宣泄得淋漓盡致。
朱光潛先生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要養(yǎng)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保?]“誦讀,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出聲閱讀。采用誦讀方式,可以邊讀邊想象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然后再用語言把想象中的畫面描述出來”。[4]教師指導學生誦讀詩歌,應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富有感情的聲音準確表現(xiàn)出詩歌的韻律,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表達出詩歌豐厚的情感,幫助學生領會詩文的神韻,為欣賞、品味詩歌之美做好準備。
葉圣陶先生稱有感情的朗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相通了,無論興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5]聲情并茂的朗誦,讓學生與聽眾一起進入到詩歌的意境,在詩意濃厚的氛圍中與詩人同悲共喜,受到情感的醺染。一次成功的詩歌朗誦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受到情感的醺染,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文的興趣,增強詩歌閱讀的主動性、自覺性。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不妨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來開展詩歌的聲情教學:以研究性學習為中心,為學生舉辦“朗誦與情感表達”專題講座,讓學生練習朗誦的技巧;讓學生收聽、收看中央臺名家名篇的朗誦,在視聽結合中受到感染和啟迪;配合粵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情感體驗”的主題,設計“詩歌朗誦活動評價表”,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音質,選取表現(xiàn)悲歡離合之情的中外古典詩歌名篇來進行配樂朗誦。這些活動都能有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朗誦技巧,在誦讀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樹立自信,提升審美品位。
2.品讀鑒賞,以悅其心——“我為詩歌寫批語”
反復誦讀是詩歌鑒賞的開端。然而,只重“讀”是遠遠不夠的,詩歌鑒賞是一種綜合性的審美活動,學生需要經過反復體味、理解、評析,才能走進詩人的心田,品讀“詩外之詩”,形成理性認識,從而提高想象力和審美能力?!白x”關注的是詩歌的音韻,凸顯的是對詩歌的直觀感受和整體感知;而“品”關注的是詩歌的形象,目的是讓靜態(tài)的詩活動起來,變成聽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畫面,讓讀者深入詩的意境,去領略那搖蕩心靈的思想美、意蘊美。
品讀鑒賞是極具個性化的體驗過程。在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上,教師可開展開放式詩歌品讀活動——“我為詩歌寫批語”,讓學生自選詩歌進行賞析,采用眉批和總批等形式,為詩歌寫下自己的點滴感悟;也可以開展“我最喜愛的詩人”活動,讓學生選擇一位自己最喜愛的詩人,收集他們的生平事跡、創(chuàng)作軼事以及最富代表性的詩歌進行點評。教師可鼓勵學生制成課件,與同學交流共享。以上這些活動不同于抽象的詩歌鑒賞理論講座,強調的是學生個性化的審美體驗。教師只有將抽象的鑒賞理論轉化為學生對詩歌的情感體驗,才算真正達到了陶冶性情和涵養(yǎng)心靈的目的。
實踐表明,學生在這些品讀活動中,不但會將自己已有的生活體驗帶入到詩歌的閱讀與鑒賞過程之中,自主發(fā)掘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而且會用歷史的眼光和現(xiàn)代的觀念審視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shù)脑u價。這無疑會幫助學生建立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較高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學會相互交流,不斷喚醒自我,真正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審美品位。
3.研讀應用,以悅其行——“少年情懷都是詩”
詩歌的鑒賞和創(chuàng)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陡咧姓Z文新課程標準》的“表達與交流”部分,明確指出了“力求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根據(jù)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fā)”的目標。詩歌創(chuàng)作是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它不但意味著讀者對詩歌意蘊的理解、感悟,意味著對詩歌知識的綜合關注,更意味著讀者調動自我經歷、情感經歷的訴求。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不妨設計、開展詩歌創(chuàng)作、改寫、結集的系列活動。
?。?)創(chuàng)作詩歌。廣鐵一中的高中語文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以“少年情懷都是詩”為主題的詩歌創(chuàng)作活動。在這一階段的指導中,教師力求通過自選照片、播放影片等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沖動,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用最美的語言表達出自己最真摯的情感。
學生以前學過一些謳歌母愛、親情的詩篇,為了讓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用詩歌表達出自己對母親的熱愛之情,陳老師一步步地創(chuàng)設出詩歌寫作情境。她先讓學生欣賞了羅大佑的視頻歌曲《母親》,讓學生關注歌曲中表現(xiàn)母愛的生活細節(jié)。樂曲深沉的旋律把學生帶入到對母愛的感受與思考中。緊接著,陳老師又播放了曾感動過無數(shù)觀眾的臺灣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中的一段視頻,當學生們看到影片中的母親為給兒子小強祈福而一路磕頭到廟門的鏡頭時,很多學生被母愛的偉大所深深打動,流下了眼淚??吹絼?chuàng)設的情境激活了學生的情感,陳老師請學生說說自己母親的故事,與大家分享母親對孩子的付出與關愛,很多學生描述了感人的母愛細節(jié)。
有位同學說出了自己幼年時的一段生活經歷:因家族生意破產,爸爸長期在外躲債,只有母親陪伴自己。每當夜深人靜之時,他總會被刺耳的電話鈴聲吵醒,媽媽一個人在客廳壓低哭聲向討債人求情。但每當他問及此事時,媽媽總是裝成沒事人一般,不愿給自己增添一絲驚恐。事隔多年,他總忘不了那刺耳的電話鈴聲和母親壓抑的抽泣,總忘不了母親那看似堅毅的表情和躲躲閃閃、憂愁無奈的眼神。他說在那段漫長的日子里他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也從媽媽身上感受到了堅強和隱忍。
學生有了自己豐富的情感體驗,也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這樣的時機,陳老師要求學生以“動情一刻”為話題,捕捉生活中的細節(jié),將自己對母愛的感受一氣呵成寫成詩句。有位學生滿含深情地寫下了一首小詩《輕輕》。
輕輕地/媽媽在為我準備早餐/揮舞鍋鏟,沒有一絲聲響/因為我仍恬然在甜蜜夢鄉(xiāng)
輕輕地/媽媽在洗洗涮涮/擦窗拖地,沒有水聲的流淌/因為我還搏殺在題海戰(zhàn)場
輕輕地/媽媽在看無聲電影/情感起伏,沒有聲音的喧鬧/因為我已安睡在柔軟小床
輕輕地/媽媽悄然入睡/窗外/月光明亮,垂柳拂揚,花兒飄香
這位學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構思出這首小詩,真實地再現(xiàn)母親對自己的關愛,樸實而深情地表達對母親的感激,這與陳老師想方設法地創(chuàng)設詩作情境是密不可分的。另外,教師從學生最熟悉的一些生活細節(jié)入手,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詩歌,會讓學生容易落筆和獲得成功滿足。
?。?)修改潤色。在詩歌創(chuàng)作階段,學生更多的是有感而發(fā),做到了“情真”,但在語言的凝練和詩意的淳厚上大多顯得拙劣稚嫩。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體味詩歌語言,強化學生對詩歌語言的抒情性、凝練性、音樂性和形象性等特點的理解。陳老師指導學生有意識地按照詩歌語言的基本要求,對本組同學的詩歌加以修改,并在修改后說明修改理由。這種修改實際上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活動,它使學生懂得了,詩歌不僅應追求情感美,還應追求語言美。長期堅持下去,學生修改習慣的養(yǎng)成會有利于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一位學生對比自己改前改后的情況,看到了自己的進步。
《櫻花》(修改前)
就在櫻花盛開的那天/是我永遠忘不了的昨天/漸漸有了對你的思念/不知不覺淚流滿面
就在櫻花飛舞的那天/我終于來到今天/把你留在了過去/留在了從前
就在櫻花落下的那天/我想到了明天/但我只想回到從前/永遠永遠
《櫻花飛舞的瞬間》(修改后)
櫻花盛開的那天/是我溫暖而又遙遠的昨天/細細品味對你的思念/忘卻了淚花晶瑩的雙眼
櫻花飛舞的那天/我終于徘徊到了今天/悄悄地把你留在了原點/留下了過往/留下了從前
櫻花凋零的那天/我不再彷徨/明天那多彩而又深邃的天空/是我曾經渴望的燦爛的容顏
?。?)結集成冊。教師引導學生將創(chuàng)作的詩歌結成詩集,在班級和年級之間進行展示交流,并把其中優(yōu)秀的詩歌向一些文學刊物推薦。這既可以讓學生留下永久而美好的記憶,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
4.登臺聯(lián)誦,以悅其意——“情韻風揚”
經過以上一系列詩歌誦讀、評寫活動,學生對詩歌已經有了一些自己獨特的心得和感受,對詩歌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請學生自己組織一次詩歌朗誦會,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廣鐵一中高中語文組教師配合學校文化節(jié),組織了一次百人詩歌大型朗誦會——“情韻風揚”。整個活動以情韻為主線,朗誦內容包括表現(xiàn)釅釅親情、醇醇友情、綿綿愛情、拳拳家國情四個主題,上起先秦下至現(xiàn)代的26首經典詩篇。學生以領誦、分誦、齊誦、配樂朗誦、伴舞朗誦等不同方式參與其中,在聲情并茂的朗誦聲中感受到中國文學藝術的博大精深,從經典詩歌中體悟了中華文明的情韻。
朗誦活動也激發(fā)了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以及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參加朗誦活動的王曉湘同學說:“參加這次活動,我萌發(fā)了許多夢想。詩歌的海洋是博大的,令人向往。我要放飛夢想,在詩歌海洋中徜徉!”鐵一中學的語文教師們欣喜地看到,學生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不僅獲得了詩歌學習的快樂和興趣,還培養(yǎng)了文學鑒賞的能力,提升了文學審美的品位;同時,這種新的語文學習形式又豐富了學校文化的內容,促進了學校文化的發(fā)展,為學校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活需要詩情、詩意、詩韻。只有把詩歌融進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滿眼詩意、滿懷詩情、滿心詩韻,在生活中品詩,在品詩中生活,詩歌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畢生的精神追求和寶貴的精神財富。綜合實踐活動正是這樣一座橋梁,溝通了學生的詩歌學習與日常生活,成為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平臺。
參考文獻:
?。?]李澤厚.美學四講[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2]劉恩伯.中國舞蹈文物圖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3]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2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4]李行健.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ㄗ髡邌挝唬簭V州市鐵一中學)
(責任編輯:李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