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奎
陳剛在《濠河有斐》中展示了一組獨特的水韻之美,鏡頭下的水如同活物,富有靈活的生命力和柔軟的形態(tài)。他將水特有的光學性質(zhì)和抽象形體糅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富有魔力的光影漩渦。
同樣讓人著迷的還有他在《歸》中捕捉的氣泡,這些氣泡在某種容器的液體中產(chǎn)生,大小不一,卻最終聚集在一起。畫面中并未突出水的存在,卻讓人感受到這些氣泡從孕育到活動的過程,都是水賦予的奇跡。
這是陳剛眼中的“水”。孕育萬物,不見其形。作為社會角色中的運籌者,他深知水資源的重要性。水孕育萬物,造就大自然的千姿百態(tài),卻又是地球上最普遍的物質(zhì)。它無色無味,具有非常好的光學性質(zhì),可以折射、反射各種顏色,并有“柔德”。本身沒有具體的形狀,它的形狀就是承載它容器的形狀,無論山川險峻,溝壑幽深,它都可以入鄉(xiāng)隨俗。泰然入之。而當承載的容器大得駭人時,它又擁有了浩淼無邊的氣勢。
這種氣勢在作品《磅礴之源》中鋪散開來,作品中的水一反平目的安靜與柔軟,依托天險盡顯磅礴之勢,畫面中特地留下了人類的身影,相比之下顯得格外渺小。而通過這種對比,恰恰引發(fā)了我們在面對諸如時間、世界這種宏觀概念時,產(chǎn)生的對自我及外在的思考。與水結(jié)緣
去年年初陳剛?cè)ツ暇┮曈X藝術(shù)學院參觀,對陳列在展示室里周寧院長的幾幅《水韻》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問及周院長如何能拍到如此別具一格的照片,他只是簡單地說,適當控制曝光即可。此后陳剛也作了一些嘗試,但效果并不理想。不過從那以后,他就開始留意尋找一些表現(xiàn)水的特質(zhì)的拍攝方法。
一次外出訪途中,適逢下雨路阻,陳剛坐在大巴里無聊地等待著,望著車窗上的雨點慢慢匯集成流水,覺得很有意思,特別是當水珠映射出窗外的景象時,讓人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質(zhì)感。他拿出隨身的佳能相機試拍,不想?yún)s拍出一番新意。
這便是后來呈現(xiàn)出來的《都市印象》,畫面中城市的燈影揉碎在車窗的雨跡中,雖沒有任何具象的事物,卻很好地描繪出環(huán)境的潮濕,城市的擁擠紛雜及拍攝者平靜略帶冷清的視角。
攝影就是這樣一門充滿偶然性的藝術(shù),和其他任何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一樣,它往往留住了一瞬間的美,要求你能夠及時捕捉并提煉出來。
正是在偶然中被吸引,再到偶然間獲得感觸,陳剛對“水”這一拍攝主題有了更多的靈感和更為明確的思路。在之后陪同客人乘坐畫舫夜游秦淮河時,在特定拍攝方法下,他又發(fā)現(xiàn)亮化后的秦淮河竟然能表現(xiàn)出十分奇異的景象,一發(fā)不可收拾,拍了許多。
這些作品在去蕪存菁之后,取名《秦淮夜色》,再加上出差時零散拍到的水景,特別是一些富有禪意的照片,最終集結(jié)成冊。在四維時空中拍攝
當然,關(guān)于“水”的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也有一些慣用的拍攝方法,比如慢門虛化,水面倒影等。陳剛在這些作品之外尋找到了新的解讀,用他的話說,便是“在四維時空中拍攝照片”,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抓取某個瞬間。由于時間概念的加入,水呈現(xiàn)出不斷變化的抽象形態(tài),每一個形態(tài)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他永遠不可能拍到兩張一模一樣的照片。
這些抽象形態(tài)的主體往往都是一些以往容易被忽略的場景,比如燈光映照的水面(局部而不是全景),蛛網(wǎng)上的水紋,車窗上雨水的軌跡等等。
在這些場景中,光線發(fā)揮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有人說,攝影時常是光影的游戲,這在拍攝水的過程中尤為明顯。陳剛的照片基本都會保持原汁原昧,不會后期去處理,所以主要是通過映照在水面上的光線獲得不同的效果,當光線移開后,水又恢復了原本無色透明的純真模樣。
真可謂“超然物外,處變不驚”。這樣的過程是不是也印證了佛經(jīng)上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
當然,對抽象畫面的把握遠沒有那么簡單,抽象畫追求“似與不似之間”,需要拍攝者從現(xiàn)實場景中抽取出豐富而符合寓意的畫面。陳剛笑稱自己目前是在“打那指那”的階段,還沒有達到“指那打那”的境界,他往往會先拍攝一批照片,然后再去篩選解讀,獲得比較滿意的作品。這實際上也是一個“感悟一思考一再感悟”的創(chuàng)作過程。
捍衛(wèi)真正的攝影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喜歡攝影,到如今已有三十幾年,陳剛見證了從雙鏡頭到單反、黑白到彩色、膠片到數(shù)碼的演變過程。
最初他借用別人的海鷗120相機拍攝并手工沖洗放大,后來用郵購的二手長城發(fā)條卷片的135相機,手動卷片的珠江牌135單反相機拍攝,記錄了一些那個年代人們從物質(zhì)和精神都極度匱缺向更加豐富多彩的轉(zhuǎn)變的碎影。
攝影讓他有幸記錄下這些寶貴的片段,同時也讓他擁有了一種尋找觀察世界的方法。
如今,數(shù)碼相機取代了老式的膠片相機,普及到了每個平凡大眾手中,便捷的操作模式和即拍即顯的技術(shù)極大降低了攝影的門檻,對此,陳剛?cè)灾斏鞯睾葱l(wèi)著“攝影”這個詞語,他覺得“攝影”有別于“拍照”,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地反映一個對象的主觀意識行為。
他描述了攝影的一個基本的原理,如果把光圈調(diào)到最大景深卻是最短的。就像我們見到的某些人,圓睜兩眼,卻看不到遠處的風景。
臺灣著名攝影家阮義忠先生關(guān)于攝影的一段話對他的影響很大,話中說道,攝影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佛法所說的“真空妙有”。要讓拍攝對象以最完美、最圓滿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拍照人的自我就得消失?!拔摇弊兂伞罢婵铡保皩ο蟆辈拍堋懊钣小?。
在《廊橋遺夢》中,陳剛描繪了宛如畫卷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遠處山間云層涌動,近處水面倒影粼粼,看似靜,實則動,《日月潭之晨》中,叢山若隱若現(xiàn),霧靄薄如輕紗,湖若明鏡,泛舟湖上。皆在一虛一實中完成了視角的隱匿。
然而,要達到超然無我的“真空”境界,或許還要經(jīng)歷一段漫長的修煉,就像陳剛說的那樣,攝影既是創(chuàng)作的過程也是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