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伯家的苔絲》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著名小說家托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生活在時代轉(zhuǎn)型,思想觀念變遷的時期,哈代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寫作內(nèi)容深受當時多種思潮的影響,他的小說表現(xiàn)出存在主義的一些主題,比如異化,荒謬,自我選擇。因此可以從存在主義角度出發(fā),探討小說主要人物的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和重塑自我的方法。
關(guān)鍵詞:苔絲 存在主義 自由選擇存在本質(zhì)
作者簡介:郁英英(1987-),女,內(nèi)蒙古,天津城市建設(shè)學院外語系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1)-16-0017-02
《苔絲》是英國著名小說家、詩人托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歷來又被稱為“一個女人與兩個男人的故事”。在這部最能體現(xiàn)哈代創(chuàng)作精神的作品中,我們目睹了人類的生存危機,也看到作者在積極探索著新時期下人的生活條件和存在價值做出的努力。小說的主人公苔絲氣質(zhì)優(yōu)雅,對生活熱情。由于生活所迫,她投奔遠房親戚亞雷克·德伯維爾,卻被狡猾的亞雷克誘奸而懷孕。后來,苔絲遇到了思想自由的克萊爾并與之結(jié)婚。新婚之夜,苔絲向克萊爾傾訴了自己的悲慘經(jīng)歷,卻遭到克萊爾無情地拋棄。生活的窘境迫使苔絲再次尋求亞雷克的救助。苔絲與亞雷克一起生活的日子還算平靜,但此好景卻被克萊爾的歸來徹底打破,一邊是不停懺悔的克萊爾,一邊是曾誘奸自己的魔頭亞雷克,苔絲覺得一切的不幸都是亞雷克造成的,于是她殺死亞雷克,最終也把自己也送上了斷頭臺。從哈代編織的這場人生與人性的悲劇中,我們能夠看到早期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光芒。
一、“存在先于本質(zhì)”在苔絲身上的解讀
存在主義者薩特提出了三個存在主義哲學基本原則,第一個是“存在先于質(zhì)”。他認為人的"存在"在先,“本質(zhì)”在后。存在是人“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通俗來講,也就是我們必須先選擇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最后才會變成這樣的人。如果沒有先做選擇,就永遠不會有后來的那個結(jié)果。
苔絲有著怎樣的“存在”,這種存在又如何決定她的“本質(zhì)”?通過透視她的家庭背景,這點不難知曉。苔絲的父親是一個散漫,虛榮的小商販,當他從牧師那兒得知自己有著貴族血統(tǒng)后,便沾沾自喜大加吹噓。母親雖然樸實, 但卻頭腦簡單,一心企盼苔絲能嫁入豪門,卻忽略了女兒的個人感受。苔絲有弟妹七個,但年齡都還尚小,也不能幫上家里什么忙。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作為長女的苔絲自然要承擔起生活的重擔, 正是這樣的環(huán)境才鑄造了苔絲的堅強,勇敢和為他人著想的性格。當老馬“王子”不幸死亡后,苔絲一家的經(jīng)濟命脈也被斬斷了。為了一家人的生存, 苔絲來到了所謂的親戚亞雷克德伯維爾家打工。如果苔絲未作這樣的選擇,那么也不會有令人惋惜的結(jié)果存在。但苔絲的性格決定她不可能拋家人而不顧,這就是她的一種本質(zhì)所在。這樣的本質(zhì)也決定了她后來的命運。
二、“他人即地獄”在人物關(guān)系中的解讀
薩特的第二個原則是“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他認為在這個“觀性林立”的社會里,人與人之間必然是沖突、抗爭與殘酷,充滿了丑惡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謬的。而人只是這個荒謬、冷酷處境中的一個痛苦的人,世界給人的只能是無盡的苦悶、失望、悲觀消極。正因如此苔絲的一生也未能逃出悲劇色彩的籠罩。苔絲受過的種種磨難與煎熬,一幕幕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它發(fā)人深省,催人淚下:這究竟是怎樣荒謬的世界?儼然是一個人間煉獄。亞雷克首先成為苔絲的“地獄”。被欲望燒身的他使美妙動人的苔絲失去了少女之身。這個“地獄”還陰魂不散,時刻提醒著苔絲的痛苦。自己的親身父親都覺得她讓家里丟臉,由于違反宗教習俗,孩子夭折也未能接受洗禮。甚至當她與克萊爾處于熱戀中時,過去的恥辱仍讓她感到自卑和不安。正是亞雷克的存在威脅到了苔絲的存在,故說他是苔絲的地獄。但反過來思考,苔絲也是亞雷克的地獄。首先渾身散發(fā)著女人味兒的苔絲讓亞雷克“欲罷不能”,想要得到苔絲的念頭苦苦折磨著他,糾纏著他。當亞雷克躍出人性的底線后,理所當然地遭到苔絲的鄙視,不屑,憎恨和唾棄。亞雷克深愛著苔絲,但卻得不到回應(yīng),他的痛苦又有誰了解?包括后來苔絲被克萊爾拋棄后,亞雷克想盡一切辦法靠近苔絲,幫助苔絲,卻殊不知他在自己身邊安了一顆定時炸彈,時辰一到便炸得他粉身碎骨。同時,苔絲深愛的克萊爾也是她的地獄。外表積極陽光,爭取自由,并深愛苔絲的克萊爾,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偽君子。他表面上口口聲聲說:“我對你是忠心的,苔絲,最親愛的,我是完全真心的!”但苔絲傾吐心聲后,他卻變得判若兩人。
——“安琪兒,我以為你是愛我的———愛的是我這個人!那么,既然你愛的是我,你怎么會有這種態(tài)度,怎么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呢?你把我嚇壞了!我既然愛上了你,我就要永遠愛你。無論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無論怎樣被侮辱,因為你就是你這個人,我不要求別的。那么你又怎么可能不愛我了呢,我的丈夫?”
——“我再說一遍,我愛的那個女人不是你?!?/p>
——“那么是誰呢?”
——“是具有你的形象的另一個女人?!?/p>
他的無情冷酷把苔絲推入一個陰郁,壓抑,絕望的地獄。在《存在與虛無》中, 薩特認為每個人都有他的思想和意志, 都有他的主觀性, 因此, “我努力把我從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來, 反過來力圖控制他人, 而他人也同時力圖控制我”,故“他人就是地獄”。而這一個女人和兩個男人之間就是互為地獄的關(guān)系。
三、“自由選擇”在主要人物身上的體現(xiàn)
自由選擇是存在主義的精義。即人在選擇自己的行動時是絕對自由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對各種環(huán)境,采取何種行動,如何采取行動,都可以做出“自由選擇”。小說中,哈代推動故事發(fā)展時,都是安排苔絲在進行自我“選擇”。這些選擇彰顯了她的生命價值和人生本質(zhì)。
當然苔絲身邊的亞雷克也在進行自我選擇。盡管在苔絲眼中他是惡魔,但他也深愛著苔絲。為了自己愛的人,亞雷克想盡辦法靠近苔絲。通過努力,亞雷克以自我選擇實現(xiàn)了他的自由, 但這以苔絲自由的受限為前提。正可謂個人自由雖是絕對的, 但又受到他人自由的限制。當苔絲的自由選擇受到亞雷克自由選擇的限制時,她把一切苦難都歸為亞雷克對她的誘奸, 于是她最終選擇殺死亞雷克,恢復(fù)自己的自由。但人在享受自由選擇時,也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最后她走上了絞刑架, 以自己的死亡來承擔自己的責任??巳R爾也在不斷進行自由選擇。他選擇放棄做一名牧師的生活,一個人跑到農(nóng)場里學習農(nóng)牧業(yè)知識,立志成為一名農(nóng)場主。他這樣的選擇給他與苔絲的邂逅埋下伏筆。英俊的克萊爾頗得女性的芳心,不論是農(nóng)場里的女工還是在家里等待他的墨西,任由他挑選,但他一眼就選定了苔絲,想娶苔絲做他的妻子,做未來農(nóng)場的女主人。但苔絲的過去令克萊爾失望,他又選擇逃避現(xiàn)實,離開苔絲赴巴西。他的選擇害苦了苔絲,使她不得不在艱難時刻向傷害過她的亞雷克低頭臣服。但數(shù)年后克萊爾又回國尋找“妻子”,正是他的這一選擇,為苔絲走向斷頭臺推波助瀾。
苔絲之所以殺死亞雷克是因為在她心底一直放不下克萊爾,縱使那個男人曾經(jīng)拋棄她,她仍沒有絲毫怨恨,而是把一切錯誤歸結(jié)于自己,歸結(jié)于她恨之入骨的亞雷克。如此看來,亞雷克充當了一只替罪的羔羊,克萊爾就是間接劊子手。亞雷克“含冤而死”,克萊爾又一手葬送了自己心愛的女人,苔絲的靈魂不知是到了天堂還是地獄。這一切的一切,又豈一個悲字了得?德國存在主義大師雅斯貝爾斯在其哲學理論中描述過一種“邊緣狀態(tài)”: 一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可以盡自己的一切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 但永遠改變不了痛苦、奮斗和死亡這樣一些不可避免的困境。這與《苔絲》所表現(xiàn)的思想不謀而合。
苔絲的存在決定了她的本質(zhì),因為本質(zhì)是自由的,故苔絲的每一次選擇是為了實現(xiàn)她的本質(zhì)自由。一個人如果從來不做抉擇,就根本沒有本質(zhì)可言,因為他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別人安排的,他只是一味地接受,一旦接受成了習慣,本質(zhì)就只是虛浮的,因為這等于這個人從來沒有真正存在過。苔絲以死向荒謬的世界挑戰(zhàn),以死換的生命的最終自由,她敢于做出自我選擇,并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最終得到了精神的解脫。
參考文獻:
【1】朱頌《苔絲形象的存在主義解讀》[A]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8.7.
【2】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5
【3】讓·保羅·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 1987
【4】哈代《德伯家的苔絲》[M](張谷若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5】孫法理《苔絲》[M] 南京譯林出版社 1994.
【6】劉鵬艷 《解讀苔絲的存在主義潛文本》[A]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5.9.
【7】傅佩榮《哲學與人生》[M]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