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古人怎樣考公務員嗎?且先看唐朝一道試題:山陵事畢,各還所司;供葬羽儀,若為處分?意思就是:先皇已入土為安,用作喪事的儀仗應該放哪兒呢?
是不是覺得這題目有點古怪?其實,這是專為“挽郎”出的試題。所謂挽郎,就是給已故皇室成員抬棺材唱挽歌的人??蓜e小看這份差事,當時干這活兒的往往還都是“官二代”——如果他們干得很賣力,經(jīng)推薦就可獲得參加銓試(公務員考試)的資格。
如此說來,這道題就相當于給他們白白送分。但有位叫裴最的哥們兒,不知是想炒作自己還是腦袋缺根弦,竟給出這么一個雷人答案:愛護公物人人有責,這些寶貝可要好好收藏,下次就要派上用場。這不等于在詛咒新皇上嘛?其下場可想而知。
挽郎們走的還是“曲線報考”的路子,當時來頭更大的“官二代”,可以直接報考公務員,試題也是同樣簡單,考99分絕對不會成為“牛人”。
這讓那些科舉出身的平民子弟望“門”興嘆!
平民子弟登科及第,并不意味鯉魚躍入龍門了??既∨e人、進士,也不過就是獲得了教育部(禮部)頒發(fā)的文憑,要想做官,還得參加人事部(吏部)舉行的公務員考試(銓試),而且題目比那些“官二代”的要難得多。
韓愈夠有才吧?他考取進士后四次參加銓試,四次皆落榜,困守長安長達十年。后來迫于無奈,只好下到基層去當幕僚,再經(jīng)過一層層的推薦、考核,才最終被錄為正式公務員。
這頗似現(xiàn)在的大學生村官,任職一定期限后,被國家“定向招錄”。
韓愈還算比較幸運的,唐朝還有一些進士“下村教童蒙”,到村小學當老師去了。他們是大學生下鄉(xiāng)支教志愿者嗎?非也,是因為報考公務員屢考屢敗,為了謀生,只好這樣“被志愿”了。
當然,大部分進士最終都能入仕,這比舉人要好得多。舉人要補上實缺,往往更需靠運氣。
清代對舉人的公務員考試,謂之“大挑”,主要為面試:舉人每20個為一組,按組依次晉見考官,考官根據(jù)每人的相貌和自己的主觀印象,先挑出3人為一等補用,再挑出9人為二等補用,余下8位落選的“剩男”,被稱為“八仙”,因為他們都長得像鐵拐李、張果老。
現(xiàn)今的公務員考試競爭已呈白熱化,往往是幾萬人瞄著一個位置,古時要好些,比如唐代是“大率十人競一官”。有競爭就有作弊,今人所常用的作弊手段,請“槍手”啦買考官啦等等,古人早已用得爐火純青。
不過再高明的作弊手段,到了五代十國時的南漢末期,都得統(tǒng)統(tǒng)作廢。
南漢后主劉繼興甫一即位,就發(fā)出這樣一則通告:寡人剛剛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凡欲當公務員者,請先卸載“小雞雞”!
這實在太強悍了。因為劉后主有一個很傻很天真的想法:百官們無家室無妻兒老小,才能對皇上盡忠盡責。
在古今中外公務員考試史上,劉后主創(chuàng)造了最駭人聽聞的記錄。但當時主動閹割者還是趨之若鶩,沒辦法,誰讓公務員的“金飯碗”這么誘人呢!
這“金飯碗”里可不僅僅是官俸。若論官俸,宋朝時最高,據(jù)說包拯做開封知府時,每年有19200貫貨幣收入;明朝時最低,縣官一年俸銀才40兩左右。但無論俸高還是俸低,無論是哪個朝代,都有很多人削尖腦袋乃至削去“命根子”去爭當公務員,個中緣由,不說你也明白?!?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