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延偉 李紅蒼 梁 臣
(1河南省洛陽市園林科學研究所·471000 2洛陽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
豫西地區(qū)是黃土高原向平原過渡的過渡帶,境內主要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是其主要地貌特征,土壤以黃褐土為主,屬暖溫帶大陸半干旱季風氣候區(qū),四季分明,日照時間充足,年降水量511~800 mm,無霜期235 d左右。仁用杏耐干旱,耐瘠薄,管理粗放,效益高,在豫西地區(qū)很適宜發(fā)展?,F(xiàn)介紹幾個在豫西地區(qū)適宜發(fā)展的仁用杏品種及其栽培技術。
1.1.1 果實與果仁性狀 豐仁果實扁卵圓形,果頂圓平,縫合線深而寬,單果重13.5 g,果肉和果皮均為橙黃色,果肉極薄,味酸澀,汁極少。果肉與果核易分離。核卵圓形,核面光滑,出核率16.4%,干核重2.2 g。杏仁扁圓錐形,出仁率達39.4%,單仁重0.92 g,仁大飽滿,香甜可口。果肉總酸含量為0.9%,Vc含量為7.3 mg/100 g,適于加工成杏脯、杏醬和杏干。杏仁含蛋白質28.8%、脂肪56.4%,并且含有人體所必需的磷、鈣、鐵、硒等多種礦物質,營養(yǎng)價值高,不僅可以鮮食,而且適于加工成杏仁粉、杏仁片、杏仁汁和杏仁罐頭,還可用于制作高級糕點等多種美味食品。
1.1.2 生長結果習性 豐仁樹冠為自然圓頭形,樹姿半開狀。主干粗糙,呈灰褐色。1年生樹枝條健壯,斜生,紅褐色,有光澤,節(jié)間長15~18cm?;ò咨?~6瓣,花冠徑3.0 cm,雌蕊高于或平于雄蕊的花朵比率較高。樹勢中等偏強,5年生樹高 3.8 m,冠幅 3.9 m×3.1 m,干周 32.5 cm,新梢長50.4 cm,萌芽率72.8%,成枝率41.5%,自花結實率2.54%,自然授粉結實率40.2%,以花束狀果枝和短果枝結果為主。豐仁在豫西北地區(qū)3月上旬至3月中旬花芽萌動,3月中、下旬盛花,6月下旬果實成熟,果實發(fā)育期90 d左右。3月中、下旬葉芽萌發(fā),11月上旬落葉,樹體營養(yǎng)生長期190 d左右。豐仁在豫地區(qū)栽培期間表現(xiàn)為抗旱、抗寒、抗風、抗病蟲的特性。
1.2.1 果實及果仁性狀 薄殼1號果實黃色,陽面有紅暈,單果質量4.7 g。單核質量1.497 g,核殼厚0.9~1.12 mm,核仁飽滿出仁率為45%~51.7%。 仁中營養(yǎng)成分含量 (mg/g): 蛋白質238,脂肪 59,18種氨基酸總量為 234.2,肉豆蔻酸0.4,棕櫚酸29,棕櫚油酸 4.6,硬脂酸液7.6,油酸 289.2,亞油酸 125.5,α-亞麻酸 1.9,花生酸 0.7,鈣 1.146,鎂 2.186,鈉 0.024,鐵0.02,硒 3×10-5。
1.2.2 生長結果習性 樹勢中強,樹姿較開張,呈自然半圓形。多年生枝灰褐色,皮孔稠密不均,1年生枝紫紅色,幼樹結果初期發(fā)枝力強。葉長圓形,葉柄紫紅。花芽較小,花粉紅。在豫西地區(qū),3月中旬芽膨大,3月下旬為盛花期,4月上旬展葉,7月上旬為果實成熟盛期,果實發(fā)育期約為90 d。杏仁品質優(yōu)良,出仁率高,果實薄,豐產性強。結果量越大,核殼越薄。盛果期平均株產杏核11.1 kg。
1.3.1 果實及果仁性狀 果實長扁圓形,縫合線深而明顯。果面橙黃色,陽面微有紅暈。果肉薄,軟,橙黃色,纖維多,汁液少,味酸,不宜鮮食,可制干。單果重20~25 g,離核,核大,單核重約2.9 g,出核率22%,甜仁,仁肥大,香脆,出仁率30%以上。單仁平均重0.83~0.9 g,每kg約1 170粒,為仁用杏中粒形最大者之一。蛋白質含量達23%以上,粗脂肪含量達58%以上。
1.3.2 生長結果習性 樹勢強健,幼樹生長旺盛,成形快,嫁接苗栽后2~3年結果,以中短果枝和花束狀果枝結果為主。花期早,雌蕊敗育花比率較高,自花結實率較低,需配置授粉品種。產地果實7月中下旬成熟,發(fā)育期90 d左右。豐產性較強,大小年不明顯。適應性強,耐寒,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格,耐瘠薄,尤其適宜在山區(qū)發(fā)展。
1.4.1 果實及果仁性狀 果實較小,呈長圓形,梗洼處有3~4條較深的溝紋。頂端稍尖,縫合線淺,果皮黃色,陽面有紅色斑。單果重10~15 g,每kg約有杏果67~100個,果肉薄,一般為0.3~0.4 cm,出核率25%。離核,成熟時縫合線自然開裂,果肉酸,可曬干。核殼較薄,基部平,頂端稍尖,核棕黃色,單核重1.9 g,每kg約520~620粒,出仁率30%~35%。杏仁凸鼓、底部稍斜,呈長心臟形。仁皮黃色,仁肉乳白色,單仁重0.62 g,每kg約1 620粒,仁飽滿,味香甜。含粗脂肪59.54%,蛋白質26.8%,每100 g維生素B含量為17 140 mg。
1.4.2 生長結果習性 樹冠自然半圓形,較龍王帽小。樹勢中等,枝條細密,節(jié)間短、稍彎曲。主干灰褐色,多年生枝淡褐色,1年生枝淡紅色。皮孔少而大,呈橢圓形、橫裂,新梢紫褐色。葉色淡綠,葉背灰綠,葉基圓形,葉尖漸尖,葉緣鋸齒小而淺,葉柄呈紫紅色。植株適應性強,可在干旱瘠薄的山地栽培,樹體較矮小,適宜密植。進入結果期早,嫁接后第2年即可結果,成花容易,極豐產。以中、短果枝和花束狀果枝結果為主。3月中、下旬開花,花期7~10 d,6月下旬果實成熟。果實發(fā)育期90 d,結果枝坐果率高,形成蒜瓣狀,一串一串似窩蜂,故得名一窩蜂。枝條營養(yǎng)生長期約200~220 d。
1.5.1 果實及果仁性狀 果實扁圓形,果面黃綠色,平均單果重18.4 g,每kg約54~55個果,果肉厚約0.4 cm,出核率約22%。離核,果實成熟時可自然裂開,核彈出。果肉酸綿,不宜生食,可制干。果核中大,棕黃色,長圓形,核嘴偏向一邊。單核重2.6 g,每kg約380~385粒,出仁率為30%,核殼厚而堅硬。杏仁皮乳白色,有淺黃色條紋,仁扁圓形,端正飽滿,單仁重0.77~0.8 g,每kg約1 300粒,仁肉細致,味香甜可口,品質佳,含粗脂肪56.7%。
1.5.2 生長結果習性 樹體適應性強,耐干旱,耐瘠薄,有早結果、早豐產、大小年不明顯等特性。植株壽命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易受杏仁蜂為害而引起早期落果。以中短果枝及串花枝結果為主。3月下旬開花,花期7~10 d,花期長而不齊,抗寒力強。果實6月下旬成熟,成熟時果實沿縫合線開裂,杏核自動脫落。杏果發(fā)育期90 d,枝條營養(yǎng)生長期約210~220 d。是仁用杏輔栽品種和最佳授粉品種。
仁用杏成熟期比較集中,一般在7月上旬,正確掌握采收時期是獲得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認為,杏果皮變黃,果肉自然裂口時為充分成熟,此時采收能夠獲得較高的產量和質量。過早或過晚采收都會影響杏仁的產量和質量。
分為脫皮、曬核和砸核3個過程。
脫皮:根據(jù)是否需要進一步加工利用,在果實采收后采用人工脫皮,剝除果肉或經(jīng)過晾曬后用滾壓等方法摩擦擠壓除去杏皮。
曬核:脫皮后的杏核需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攤放晾曬5~6 d,除去較多的水分,以保證杏仁質量。此時搖動杏核可感覺到仁核之間撞擊之聲。
砸核:曬干的杏核可用人工砸核或機械方法砸核,除去杏殼。
挑仁時要把損傷粒、未砸開的小杏核及雜質等分別存放,不能混入好杏仁。一般收購杏仁的外觀標準是當年產品,仁粒飽滿,外皮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