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遙
為什么蜜蜂筑巢沒有經(jīng)過計算卻如此精準?為什么成人和孩子的思維方式不一樣?為什么“貴人語遲”?大自然都給了我們什么?著名心理學(xué)家李子勛老師的新書《家庭成就孩子——李子勛的后現(xiàn)代親子課》里談到一個重要的觀點“讓孩子回到大自然中去”,《母子健康》雜志獨家專訪李子勛老師,請李老師暢談“自然養(yǎng)育”觀!
李老師主張:
3歲以下的孩子
不要教給他太多人類文化,
而要盡可能讓他和大自然信息
持續(xù)接觸。
為什么那么多諸人眼中所謂的優(yōu)秀成功人士,從小幾乎是在山里跑大的在水里游大的,他們在大自然中生長,這樣一路玩下來,這在現(xiàn)在的父母眼里,是多么的“不務(wù)正業(yè)”、浪費時間?但為什么他們腦子里會有那么多奇思妙想,那些不按常理打出的牌又是如此讓人眼前一亮?還有,為什么那么多諸人眼中所謂的優(yōu)秀成功人士,會那么熱愛自然?天空、大海、風雨……還有,為什么他們中的好多人那么樂于攀登珠穆朗瑪峰?
是不是智慧很高的人是可以跟大自然發(fā)生連接的?是不是我們的主體教育過于的理性和言語化?而反之,大自然教育我們的更多的是直覺。
小時候,我的家在山上,香樟樹漫山遍野,很大很粗壯;山上有野雞,各種各樣的鳥,還有很多可怕的動物……我們喜歡吃香樟子兒,每當其成熟時,有成群的白頭翁飛來。我的記憶里,經(jīng)常半夜聽到鳥呱呱的叫聲,那是遷徙的鳥從林梢越過。它們每天在山林中,晚上一大群鳥飛過來歇息,早上又飛走了。我們每天沒有事干,整天泡在那里。我在觀察大自然之后想到,直覺所擁有的智慧是語言難以表達的。
能夠記載的人類文化有五千多年七千多年歷史,但是真正理性科學(xué)發(fā)展也就是最近一千年左右。在幾千年以前各種運算法沒有發(fā)現(xiàn)之時,那些輝煌的建筑,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那些運河,又是怎樣被建成的?答案就是,靠直覺。大自然妙筆神功,大自然中沒有運算的物種,蜜蜂的蜂窩,遷徙的鳥飛翔的路線,人類至今無法達到這樣的精確和凌厲。它們是靠直覺,而不是運算。但隨著人類科技發(fā)展,我們知道有運算,于是便只相信可以計算的東西,不相信不能計算的東西,但世界上大多數(shù)東西是不能計算的,比如大自然沒有直線、沒有直角,沒有標準的語言。河流永遠不會直著流,山川也總是起伏不停。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東西是和大自然本體匹配和符合,但也許幾千萬年以后就沒有人類在地球上生存過的痕跡,是因為人類靠我們的美感建造的東西不符合引力場。
而看到現(xiàn)在的建筑學(xué)就知道,我們在仿生,上海世博會有仿生館,比如日本館的蠶繭造型,英國館的蒲公英造型,仿生的科學(xué)是高級的科學(xué)。既然大自然里面蘊含著無盡的智慧,所以建議3歲以下的孩子不要教給他太多人類文化,而要盡可能讓他和大自然信息持續(xù)接觸。
李老師提示:帶寶寶曬曬太陽,吹吹風,讓他聞聞青草的味道野花的芳香,讓他感受水的流動。把他帶到大自然中,讓他躺在青草上讓他感覺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員。盡量在他3歲以前帶他到不是人類建造的花園,而是大自然的叢林,讓他看看星空,感受大海。希望孩子知道,跟著自己的直覺,生物的證據(jù)一定是和大自然匹配的。
李老師主張:
7歲之前不讓孩子學(xué)識字,
不要過早給孩子一個GPS
現(xiàn)在的孩子6歲就上學(xué)識字,但很多幼兒園已經(jīng)開始教授孩子識字,你也是那個很在乎孩子在幾歲之時是否認識幾千個字的媽媽嗎?
但我想舉一個例子,假設(shè)你要去上海生活,你要開車熟悉上海的街道。但如果你此時用了一個導(dǎo)航儀,它用起來的確方便,你只要定下來目的地,導(dǎo)航儀會將每一步如何走詳細告訴你。這樣下去,哪怕在上海呆了十年,你還是不可能去記住上海,你記住的只是導(dǎo)航儀;同樣,一個人開車不用導(dǎo)航儀,他在上海十年,他被迫去記住上海很多細微的特征:街道、方位、標志建筑……他會把上海記得很清楚。人類就是這樣,當我們有簡單的可行的言語來指導(dǎo)我們時,我們就會放棄復(fù)雜的思維。
我們知道如果一個孩子學(xué)會語言以后,他這時的交流就是概念交流,就是他處在概念思維里面,比如說“蘋果”,他就不再為蘋果是哪一個蘋果哪一種蘋果而思考了,蘋果對他來講就是一類物質(zhì),這就是抽象的思維。而你一旦學(xué)到這種思維,那些圖形的那些具體的聲光味所有的回應(yīng)都會消失,這就是“體系代替體驗”。但是3歲以前的孩子,說到“蘋果”時,他會整個身體都會產(chǎn)生各種體驗:體驗到蘋果的香味甜味觸感,還有具體是哪一個蘋果,因為他腦子里沒有“蘋果”這個詞也沒有英文“APPLE”這個詞來替代。
當孩子沒有文字來替代的時候,他的思維是圖形的,是具象的而不是概念的,因為言語是代表一個抽象概念。比如說“椅子”,這個詞包含所有的椅子,我們無法去決定這是一把什么樣的椅子,但當孩子小時候沒有言語來幫助的時候,他一定是具象地記住了每一把椅子。他沒有導(dǎo)航儀,所以他必須去記。
我們家里都有計算機,我們可以看到,處理文字的計算機是比較低檔的,因為文字的容量,幾十萬字的文字只需要2、3M就可以了。所以它的計算單位非常少,不需要很大的計算單位;但是兒童在沒有文字概念時,他是靠識記的,比如識記圖形,你想想一臺計算機要是處理幾十萬張圖片,而且這些圖片還像是連續(xù)播放的電影,可能需要幾十個G甚至幾百個G的存儲空間。那么他參與思維的運算單位要很多,因為很多大腦的細胞都要活動,才可能支撐這個圖像流,才形成對外知覺的真實感。他所有身體的感覺都要融在他的知覺體系里面。所以想想,我們是讓孩子更長久使用復(fù)雜的計算機好呢,還是更早使用簡單的計算機將其替代好?
當孩子學(xué)會言語的時候,他的直覺、他的圖形和對事物的真實體驗,會隨著對文字的理解和學(xué)習,而迅速衰減和消失。也就是說,為什么成年人看到的世界和兒童不一樣?因為我們看到的世界是通過分類的,不符合分類或者不能分類的信息我們就視而不見。所以當人類學(xué)會言語之后,不能言語的東西,對成人來說是不重要的。但兒童之所以不是這樣,是因為他沒有語言,他便更能感受到一些東西的重要。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孩子應(yīng)該在他的知覺里面保留得更長,只是不要過早破壞他與生俱來的自然天賦的直覺。讓孩子做多用圖形思維方式,而不是過早用概念思維方式來替代。
李老師提示:我在《家庭成就孩子》這本書里寫,在孩子3歲以前真的不要過多的教育他。語言是可以刺激,但不要給他文字。因為文字就像錢幣一樣,我有了錢,我在交換時候就很輕松,但沒有錢的時候我就想很多很累。對孩子來說,思考是個復(fù)雜的過程。我們可以教孩子孩子說話,因為兒童在說話的時候,還不能形成概念;但要識字呢,常常有父母沖孩子發(fā)火“這個字放這里你為什么不認識了”,那是因為5歲前的孩子是靠記憶而不是理解,但父母總想讓他理解概念。
李老師主張:
讓孩子留在全腦思維狀態(tài)
更久一些
為什么很多高智慧的人,小時候?qū)W習不好,語言功能不好,中國也有句老話叫“貴人語遲”?
在美國曾經(jīng)有人發(fā)表論文說:“兒童的思維區(qū)是整個大腦,是整個頂葉和部分枕葉和他的前額葉,都在進行思維?!钡钱斘覀冞\動發(fā)展以后,頂葉和枕葉已完全成為手和腳的運動區(qū)而不是思維區(qū)。成人是靠大腦皮層思維,皮層是大腦上面的一個膜。它是理性思維區(qū),原來兒童是沒有這個皮層,它在孩子7歲以后才生長,而當皮層并沒有發(fā)育起來的時候,孩子是靠著整個大腦思維。在科研里面發(fā)現(xiàn),很多有天賦的人,他們保持了整個大腦的思維,而不僅僅是皮層思維。一本書上說愛因斯坦是保持兒童認知的,他看世界永遠像孩子。
聰明的人,直覺力強,敏感力強,可以和大自然交換很多信息。要讓孩子保持孩子的知覺,那么我們就要回歸大自然。要知道,自然要比人類恒久。相對于整個大自然來說,人類的存在只是短短一瞬?,F(xiàn)在我們過多依賴理性而遠離了自然,但人來要發(fā)展的話,我們必須要從這個存在中去找到自我,而不是我們?nèi)?chuàng)造屬于我們自己的美學(xué)。這樣的反思,后現(xiàn)代從上世紀末開始了就是解構(gòu)主義思潮,我們開始了審視理性科學(xué)的時候發(fā)現(xiàn),理性科學(xué)其實是人類的自戀。
所謂人類的自戀就是說,從北京到天津,我們是可以簡單計算出距離,但永遠不知道時間,是因為我們根本無法在準確時間到達。當然可以在中學(xué)生的考試問卷中當他回答說“1小時10分6秒”時給他打?qū)μ?,但是這樣的科學(xué)只是人類抽象的靜態(tài)科學(xué),我們都說兩個城市的距離除以速度等于時間,我們堅信這是科學(xué),但這個科學(xué)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是人類的假想科學(xué)。人類社會的科學(xué)其實都是靜態(tài)的,也就是說我們假定這個事件是靜止的,死的,單一條件的,這個時候科學(xué)是成立的。但當這個事件是復(fù)雜的多因素的,我們就無法建立一個公式。所謂的高級科學(xué)是要有系數(shù)來替代,不可控的因素就是系數(shù)。
所以兒童大腦里要從一個自然的知覺、復(fù)雜的思維系統(tǒng),回到一個簡單的邏輯“1+1=2”的時候,最初他們是很難的,這也就解答了為什么高智慧的人往往小時候?qū)W習不好,語言功能不好,恰好是他小時候有更多的時間保留了對外部事件的敏感,他反應(yīng)的事件不是概念的,這樣的孩子往往長大以后更聰明。
李老師提示:讓孩子知覺能力保持得長久一點的方法,就是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一片葉子上的顏色就有幾千種色彩。成人現(xiàn)在看到的綠色是一樣的綠,但是對于兒童來講,這些綠是斑斕的,有各種的綠,而且當他沒有“綠”這種概念的時候,他接收的這種信息的時候,他內(nèi)心會匹配一個感受,這是一個很復(fù)雜的感受。
我們的孩子成年時將生活在 2030~2050年間,怎樣的親子教育才能真正將他們導(dǎo)向未來?李子勛老師的最新力作《家庭成就孩子:李子勛的后現(xiàn)代親子課》為國內(nèi)第一本“未來取向”親子教育書,李老師在書中倡議,跟隨本書一起去發(fā)現(xiàn)更溫和、更貼近自然、更適合自己與孩子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