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寄寒
從商也能寫散文(創(chuàng)作談)
●張寄寒
一九八九年是我人生不平靜的一個年頭,正在接受“三毛茶樓”承包前夕,思想紛爭使我陷入苦惱,擺在我面前的選擇是不可兼容的悖論,從商就意味棄文,而從文就不應(yīng)與商字搭界。當我想到如今文人圈里的人都過得很清貧,辛辛苦苦寫了不少作品,巴望能結(jié)集出書,苦于囊中羞澀,無奈作罷,這是一種悲哀。
我選擇了從商是我痛下決心的選擇,但令人欣喜的是我并沒有由此疏離了自己視為生命的文學。而是在這淡淡的茶香氤氳中,我對塵囂的人生有了全新的感悟和理解。
于是,我邊經(jīng)營邊寫作,十幾年來,錢倒沒掙多少,可作為副業(yè)的文學創(chuàng)作卻收獲頗豐,在全國省市級報刊發(fā)表一百多萬字的文學作品,出版了《名人與周莊》、《西窗燈影》、《三毛茶樓》、《蠶豆戒指》、《母親的三道菜》五本散文集。
我在想,錢是掙不完的,時間是留不住的,而文學是永遠的,這是我從商以來的切膚的感受。
其實對于文學表達而言,深刻是一種美,獨到是一種美,不用說,雅致也是一種美。而且是一種大美,我在近年來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力圖追求一種融鄉(xiāng)土情趣、散文的雅致和大禪境界于一體的表述風格。我更愿用心來寫一點文字,讓讀者讀出情趣之外的一種感動、一點情懷、一種境界。讀出一個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來。我相信只要有情的地方,就會有愛,就會有詩。有美的地方,就會有人欣賞,就會有快樂。
寫作是一種告別自我的方式,過去的感受與思考凝聚在文字里,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風霜,只有目標,而永遠沒有終點,因為文學已與我的生命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