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嬙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zhàn)略任務,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敝泄仓醒肟倳浐\濤在黨的十七大再次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表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中國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是我們國家的主心骨,是黨和人民的旗幟和靈魂,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巨大精神力量。
一、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黨和人民的行動指南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列寧的這一名言指明了革命理論對于革命運動指南作用。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的指南,才能實現(xiàn)革命運動的目的,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才能實現(xiàn)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在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全局,堅持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緊緊把握住這一點,就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發(fā)展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是關于工人階級、勞動人民和全人類解放的科學,是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科學。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旗幟和靈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馬克思主義提供的是科學的世界觀,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場、觀點、方法,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
馬克思主義從創(chuàng)立發(fā)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堅定的同時又是創(chuàng)新的馬克思主義者,堅持結合新的實際,不斷地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把馬克思主義不斷推向新的發(fā)展階段。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前人的優(yōu)秀成果,總結了當時實踐發(fā)展的最新情況,創(chuàng)立了完備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了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或數(shù)國首先取得勝利的科學論斷,成功地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創(chuàng)立了列寧主義。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第一次系統(tǒng)而科學地闡述了在中國這樣落后的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回答了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中所遇到的一系列新問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茖W發(fā)展觀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指導思想,是指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xiàn),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fā)展觀是一脈相承的、統(tǒng)一的科學體系,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行動指南。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黨和人民的奮斗目標
理想信念是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xiàn),具有重要的導向功能、激勵功能和凝聚功能。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引導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目標和方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理想決定行動。有了共同理想,有了一致的奮斗目標,才能找到行動的方向和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既是對中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也是中國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體現(xiàn),是號召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旗幟。這個共同理想,把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振興與個人的幸福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把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共同愿望有機結合在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廣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親和力和凝聚力。這個奮斗目標決定了我們無論面對多么復雜的局勢,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和挫折,都能夠堅定不移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個奮斗目標是把廣大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同現(xiàn)實利益、整體利益同部分利益統(tǒng)一起來的目標;是最能動員和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從實際體驗中認識其前進方向的奮斗目標,因而也是最能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強大思想動力和使社會發(fā)展盡可能地減少曲折的可靠政治保證,它為進一步把社會推向前進奠定了基礎。
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黨和人民的動力源泉
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是我國社會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和政治穩(wěn)定的重要保證;而一個民族是否具有強烈的時代意識、具有改革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是能否抓住機遇,加快發(fā)展,實現(xiàn)民族振興的關鍵。在風云變幻的當今時代,一個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強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氣質的總和,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血脈,中華民族精神就是中華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形成的共同品格,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xiàn)。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經(jīng)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會實踐,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是一個社會在最新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中激發(fā)出來的,反映社會進步的發(fā)展方向、引領時代進步潮流、為社會成員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方式,是一個社會最新的精神氣質、精神風貌和社會時尚的綜合體現(xiàn)。正是依靠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創(chuàng)造了改革開放30年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正是依靠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我們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社會中,始終保持經(jīng)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已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之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民族精神是精神基礎,著重于對歷史的傳承;時代精神則是精神導引,著重于對未來的拓展。偉大的事業(yè)需要并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y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精神品格,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
四、社會主義榮辱觀是黨和人民的道德規(guī)范
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重要論述,涵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體現(xiàn)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和時代要求,反映社會主義人生觀、價值觀,明確了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
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解決的是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問題。它以基本行為規(guī)范的方式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所倡導的主導價值觀念明確、系統(tǒng)、通俗地展現(xiàn)出來,從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落到實處有了依托,人們的踐行有了遵循。一個社會要形成能夠鼓舞人心、凝聚人心、團結人心的強大文化力量,就必須提高社會主體的道德修養(yǎng)。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可以為社會主義公民明辨是非、善惡、對錯,處理個人、集體和國家三者之間的關系提供正確的價值態(tài)度與道德標準,從而提高人的道德選擇能力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水平。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和認真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就能夠既扶正祛邪,又揚善懲惡,塑造出具有崇高道德修養(yǎng)的社會主義公民,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fā)展,為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創(chuàng)造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邢洪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共產黨精神上的旗幟[EB/OL]. http://hbzgw.hebei.com.cn/hbzg/200908/t20090826_417738.shtml,2007-11-13.
[2]唐建平.江澤民對馬克思主義行動指南觀的新貢獻[J].湖北社會科學,2004(3).
[3]王向明.牢固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J].群言,2010(10).
[4]李少莉.弘揚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
[5]熊建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結構定位[J].社會主義論壇,2010(3).
[6]李道湘.論社會主義榮辱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基礎地位 [J].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3).
(作者單位:山東工商學院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