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析老子道德論

2011-10-08 07:18王永智
理論導刊 2011年9期
關鍵詞:老子

王永智

摘 要:老子道德論以道為核心,注重主體對道的理性自覺,遵道悟真,爾后由真而善,達于人生之最高境界。老子道德論的根本在于主體(個人)生命的完善,生命價值的擁有及生命本身的長存;其功能在于揭示人生及世界萬有之真實,而不注重為善而善的教化。老子道德論對現代人及現代社會有重要裨益。

關鍵詞:老子;道;道德論;素樸;以民為本

中圖分類號:B22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1)09-0107-03

在中國道德哲學的開創(chuàng)期,老子以道為核心,以宇宙萬物之運轉規(guī)律、生息法則和變化總樞為基礎來推衍道德的基本內容。其道德哲學的關鍵詞為真。老子、孔子相比較,老子道德論的獨特之處在于:主體的道德實踐必須建立在對道有理性自覺的基礎上,遵道悟真,爾后才有“得”(德),即道德自覺,由真而善、而美,達于人生之最高境界。老子道德論的汲取及實踐對現代人及現代社會有重要意義。

(一)

在《老子》一書中,有幾段話振聾發(fā)聵:“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十八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老子·十九章》)老子反對仁孝忠信、圣智禮義,是否就不要道德,走向了非道德主義一極呢?在此,有必要對老子道德的內涵作進一步的考察。

在《老子》一書中,道德一詞沒有被連用?!暗馈焙汀暗隆狈謩e使用,其合成的意義既不同于西方歷史上道德一詞的最早含義(mores習俗),也不同于荀子最早合成使用的含義——“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荀子·勸學》)在老子的思想中,道德的含義所指,就道而言:一指宇宙產生之本源,二指萬物運動變化發(fā)展之規(guī)律。道的這兩層含義表明,道既是生化萬物之總根,又是作用萬物、規(guī)律萬物之總源。它融化深入到萬物的所有方面。萬物之存在發(fā)展、運動變化莫不體現道之本根與道之規(guī)律——這是形而上之道,即真理的普遍含義。如何將真理的普遍含義演變?yōu)樘厥庖饬x,將形而上之道推衍為形而下之道,讓道在每一個具體特殊的存有上活生生地體現出來,實踐并完成道之真諦與規(guī)律,老子提出了“德”。

德者得也,即得道之本真而實踐之。老子以體用而言道與德之關系,并明確講:“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老子·五十一章》)這種“二而一”的關系(陳鼓應語),使道與德在萬事萬物中都能體現出來。換句話說,萬事萬物雖然呈現出各種形態(tài),但其根本必須尊道而貴德。在此,老子道德論的含義與孔子道德論的含義就有了明顯的不同:

1.孔子所言仁孝忠信、圣智禮義等道德的含義,反映的是人類現實生活中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所應遵循的準則、規(guī)范,個人修身的內涵及所能達到的境界。其范圍所及在人類的世界——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體。道德“應然”的依據及奮斗目標,就個人來說是指圣人的理想人格(堯舜禹等);就社會共同體來講是指“大同”的理想世界(堯舜禹時期的社會)。而老子所言的道德,其含義是宇宙萬事萬物之生成發(fā)展的總淵源、總規(guī)律、總準則。其范圍所及,不僅指人類世界(人類世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及于整個大千世界。道德之總樞不僅奠基于人類世界“應該是什么”的價值理念(善與惡)之上,而且,更奠基在宇宙萬物“是什么”的事實理念(真與假)之上。道德不僅指人的道德,更指萬物的道德,宇宙的道德。

2.孔子“圣人”的人格理想,“大同”世界的社會理想,其內容的標準不是“自在”的,而是“人為”的。老子道與德的生活,其內在的依據是“自在”的,而非“人為”的;道德的標準是客觀實在的,而非主觀界定的。

3.孔子道德論以善為核心,仁義禮智、孝悌忠信是其基本內容,“三綱五?!笔瞧鋵嵺`層面。合于“善”的生活是否就是合真理性、普遍性和規(guī)律性的生活?“善”是否有絕對的意義?老子的道德論以“道”為核心,合于道的生活即合于普遍性、規(guī)律性和真理性的生活。它是宇宙存活發(fā)展之必然,人類社會及人性發(fā)展之必然。在這個意義上,孔子道德論的關鍵詞為“善”,而老子道德論的關鍵詞為“真”。

正因為如此,在如何將道德引向人、人類社會的層面上,老子較之于孔子更注重人對道(真)的理性自覺,更注意將真理的普遍性、規(guī)律性引入人的生存理念之中、生活智慧之中。即人首先要得道,爾后才會踐德。那么,人如何才能得道呢?

首先,人得道的生活在于人要清楚地認識到人是什么,認識到域中四大之間的必然聯系,認識到人是道、天地萬物共有本源的一部分。所謂“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如果不首先在理性上確定人在“四大”之中居其一,人應效法地、天、道,那么,人的無限制的理性膨脹必然會使人走向超越萬物,僭越地、天、道之法則的方面,那樣的人不可能是得道之人,那樣的生活不可能是得道之人的生活。

其次,如果人對自我有了正確的認識,人的“獨一”的屬人的原有的智慧將被剔除。人與萬物共有的屬道的智慧將進入人的生命之中,生活之中?!氨娙宋跷酰缦硖?,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老子·二十章》)“食母”在于得道,“獨”是在理性上確定了人與地、天、道的合一。

第三,得道意味著人必須自覺遵從道之規(guī)律,按道的運行法則而生存和發(fā)展。所謂“知常曰明”。(《老子·十六章》)“?!敝溉f物變化所遵循的規(guī)律。而“不知常,妄作,兇”。如果進一步延伸則是:“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得道”、“歿身不殆”的結果在根本的意義上在于“知?!?。

就主體來說,理性上的得道是道德生活的開始。如何將形而上之道落實到人的生命活動及生活實踐之中,完成“得(德)道”之本真生活,老子以其覺悟向世人揭示了道德生活的真諦。

(二)

老子認為,萬物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于“歸根”,即向本源回歸?!叭f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十六章》)由此,人的體道生活之要旨在于向人的本性復歸。就個體而言,本根的復歸即向人的嬰兒狀態(tài)復歸?!昂轮?,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就人類社會而言,“歸根”的意義在于:“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八十章》)總體來說,歸根的意義在于“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老子關于人及人類社會道德的生活準則及生活目的由此伸展開來。

1.素樸。老子認為人的素樸的生活即是合于道的生活。人與萬物都是道本質之外現。而道之本質在于自然而然,“道法自然”,其品質為素樸。人法道,以歸根之素樸本性處自然,處社會,立身做人,亦能成就最高尚之品德。為此,現實社會中的人需要做的,不是要膨脹人的欲望,豐腴人的物質,驕奢人的體態(tài),華麗人的語言,粉飾人的外衣。因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十二章》)

那么,人如何做到素樸呢?老子以其體驗向世人表明:“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六十七章》) “道”之廣大落實到人的德性層面上即是持有“三寶”。持“三寶”就能成道進德。“慈”,即寬容。天地生萬物,以其無限之寬容而成長了萬物之無限生機。人生處世,應法天地精神而包容一切。“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六十三章》) “儉”,即嗇,吝嗇,有而不盡用,含藏培蓄,根本在“重積德”。只有積德才能無往不勝,長生久視?!安桓覟樘煜孪取保乐?guī)律在于損有余而補不足,“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不自私的為天下人置身心于度外,置生死于度外,要“功遂”。同樣也要不自私的不居于天下人之前,不居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九章》) “成其私”,是就個人生命之保全而言,要遵道之規(guī)律,并非不為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這個意義上,“成其私”是徹底之大公,是人實現生命價值的最高精神之顯現。

2.柔弱。老子認為,道的作用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因為它的作用是柔弱的?!叭跽叩乐谩薄?《老子·四十章》)道之柔弱在自然界和人的生命中得以顯現?!疤煜履崛跤谒詮娬吣軇??!痹诂F實生活中,人實踐柔弱之法則要堅持兩大原則:一是無為。無為即不妄為,不違反規(guī)律而作為。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以其自在的規(guī)律而運行,不以人的意志而發(fā)生變化。人要破壞事物自在的規(guī)律而逞一時之強盛,猶如拔苗助長般愚蠢。人生之無為在于從小事做起,從細微處做起;在于小心謹慎,恒終如始,防患于未然。這就叫“無為而無不為”,“柔弱勝剛強”。二是不爭。老子認為,人要有“不爭之德”。(《老子·六十八章》)所謂不爭之德,在于“利而不害”。人之德亦重在給予,重在有利于他人、眾人,而不應該與他人爭名爭利?!盃帯币馕吨说墓麅r值的實現;而“不爭”則意味著人的道德價值的實現。那些只為自己,不顧他人及社會而作惡的強暴之徒,老子同當時眾多人的觀點一致,認為其不得好死,并且聲明,他將以這樣的事實作為施教的張本。

3.謙虛。謙即謙下;虛即虛己。老子認為謙下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處世之道。老子對水有著特殊的喜好,除了它的柔弱不爭之外,謙下還是其重要的品質特征?!吧仙迫羲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八章》)人要像水那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當然,謙下的目的猶如江河之能為百谷王,在于圓滿人的生命,成全人的精神。因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子·九章》)人生之大患在于“滿”。“滿”意味著向相反方向之運轉。所以,人要隨時隨地在身心上將自己置于眾人之下、之后,驕傲自滿,其結果必然會身敗名裂。與謙下相連的還在于人要“和光同塵”。人處世俗之中,如果不能將自我之身融入大眾生活之中,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謙下”。所以,老子要人“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老子·五十六章》)進入到混沌之境地,進入到俗世社會現實生活之中;并能在這樣的生活中保持謙下的心態(tài),如“道沖”本身所做的那樣。這不僅是全生保身之道,也是踐道達德之途。

何以謂虛?老子講:“致虛極,守靜篤?!?《老子·十六章》)虛與靜相連?!皻w根曰靜”,歸根即虛、即無。虛的意義在于它蘊含了無窮的張力,含育著無限創(chuàng)造力的因子。那么,人如何才能做到虛己呢?老子認為:一是要降低人的欲望。所謂“不欲以靜”。(《老子·三十七章》)人沒有非分之欲念,自然會心態(tài)平和、安逸。“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人沒有被欲念充塞支配,心態(tài)純樸,空靈而玄遠,如山谷般虛靜,又蘊含著無窮無盡之生命本有?!吧系氯艄??!?《老子·四十一章》)人若能虛懷若谷,則自然會行道德于天下。二是要知足。人不知足就不知止,不知止就沒有虛靜可言,也就可能隱藏著對生命的危殆。所謂“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所以,咎之過在于不知足,而知足則有生之安逸,生之滿足和快樂。“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薄爸悴蝗瑁共淮?,可以長久。”那么,人怎樣才會知足呢?當人充分地了悟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之時;當人將生命價值看得高于財貨價值;將生命本有看得超過虛名擁有之時;人就會自覺地珍惜生命、呵護生命。如果人人都能珍視生命,將生命之本有視為重,將身外之虛名視為輕,天下自然會清正,民心自然會純樸。所以,謙虛是老子生命哲學的重要方面,它使人珍視生命,融身心于世間又超然于名利,在心靈境界上達到于與道合一而進入圓滿的境地。

(三)

老子道德論注重人的生命本身的道德價值,注重將道德引入人的生命本有及生命本真之中。人對道的理性自覺表明了真理的普遍性,而人對德的自覺實踐則表明真理在主體身上的特殊體現。老子的道德論不是為善而善,而是為真而善;其核心在于主體(個人)之生命完善,生命價值之擁有及生命本身之長存;其功能在于揭示人生及世界萬有之真實,而不注重為善而善的教化。老子的這一道德論在現代人的道德及實踐上無疑有著恒久的價值及意義。

1.在個體的層面,現代人的道德擁有及實踐必須從心性的回歸做起。為此,首先要純樸??梢哉f,本真的生活是純樸的生活。人法道或法自然,其本質都是不尚虛華,清靜無為,自然而然的。人生的純樸在行為上的表現在于“儉”?!皟€”即“嗇”,節(jié)儉愛惜財物,進一步則愛惜精神,積蓄力量。由“節(jié)儉”而愛惜精神而“長生久視”,小到修身,大到治國,具有普遍的應用性。節(jié)儉在于素樸,節(jié)制人的欲望?,F代人的欲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對人的欲望不加節(jié)制,就會欲壑難填。人被欲念所役使,身心沉浸其中,就會失去人的本性。所以,老子主張去“甚”、“大”、“奢”,即人過分追求的東西,而不是在正常情況下維持人的生活所應該具有的東西。老子不是禁欲主義者,只是要人做主體,不可被物所役。他講“復初”、“素樸”,只是要人回歸人之為人的純樸本性,去掉不必要的過分追求與欲念,防止人被物所異化,讓人在生活之中享有并體悟到本真的生命實在而已。

其次要知足?,F代人常常將注意力放在了沒有得到而想要得到的領域內,孜孜以求,將生命的張力發(fā)展到極限,貌似強大,實則將生命的內蘊力、發(fā)展力耗散殆盡。而知足實質是將向外的貪求轉向向內的享有,心緒的安寧,精神的蓄積,在享有生命存活的每一瞬間中發(fā)展出生命的活力,張揚出生命的精神。在道家看來,知道享有滿足狀態(tài)的人,永遠是滿足的。財富的多寡是否能給人帶來幸福,本質上并不在于財富本身,而在于擁有財富人的主觀態(tài)度,它決定著人的榮辱、禍福與存亡??梢哉f,知足的人生應該是滿溢的人生,而不是貪婪的人生。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人會擁有更多的同情、愛慕、歡樂與眼淚,比維持個體的生命存在所需要的要多得多,人自然會將它分散給他人、群體與社會,并在這種分散中成其大,成其多。故“知足常樂”,人會擁有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第三,上德若谷,常善救人。現代社會人們愈來愈重視善惡觀念、是非標準和價值判斷。人們的行為更多地囿于非此即彼的價值選擇之中,汲汲于是而遁遁于非?,F實世界人們言行取舍的逾細劃分,在德的世界之中可能預示著更少的包容。在道家看來,不論是類群體還是個人,本真的德性生命應是“若谷”的生命,如低下的川谷般包容納歸,大海般不擇細流。人性能夠“若谷”,其前提在于讓心靈回歸空明寧靜的狀態(tài),沒有更多私欲的攪擾,平和坦蕩地接受一切。人能在心態(tài)上將“虛”與“靜”推致極度,在行為表現上就自然會“無棄”?!笆且允ト顺I凭热?,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老子·二十七章》)所謂“無棄”,“常善救人”,是對人在本有的意義上珍視、善待和拯救,而不是以社會是與非、善與惡的彼此對立為標準來對待人。這樣,道家就將個體生命的意義建立在無私奉獻的基礎之上,以寬廣的胸懷關注蕓蕓眾生,只求奉獻,不求索取。個體的道德實踐是在實踐道德本然的意義,而全然沒有世俗功利的色彩在其中。也正因為如此,人性之純,人的生命本真才得以充分地體現。人我兩忘,物我兩忘,寵辱兩忘才能得以充分地體驗,心境純一如大自然,就會只關注生而不關注有,只關注予而不關注得。現代人在這種回歸本性中才能過上真實的生活,亦即生命本真意義上的生活。

2.老子道德論在群體生命之中的充分體現,就是道德社會的實現。在現代社會,由個體所組成的社會統(tǒng)一體能否秉規(guī)律而行,既關系到個體是否能夠真正成為社會的主體,也關系到社會統(tǒng)一體是否能夠長治久安,獲得健康和諧的發(fā)展。在老子看來,萬物的存在均有其生成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它不依外在的強迫劃一而發(fā)生根本的變化。自然界萬物競發(fā),無一相像,但又生機勃勃,爭奇斗妍,其內含的是自然律的“無為”而非“有為”。人的世界應如自然界,對其治理也應“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二章》)在治理社會時,道的規(guī)律在于以百姓的利益為利益,百姓的要求為要求,而不將統(tǒng)治者的意志、“王”者的權力強加于普通百姓的頭上?!疤扉L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七章》)后于百姓、外于百姓而存,以百姓之心為心,此“無為”之舉,但最終能使民心歸服,社會繁榮穩(wěn)定,此“有為”之實。

應該說,“無為而治”的根本是以民為本,以天下蒼生為本。在現代社會,實踐“無為而治”,以民為本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民為本的社會應是人人平等的社會。現代人應該堅持這樣的理念:“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莊子·人間世》)人是大自然的兒子,人人在自然律面前應是平等的。所謂后天給人們帶來的不平等理念,是不合乎道的規(guī)律性的社會給人們造成的,而不是人本身所固有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社會愈是淡化富貴功名給現實社會人們的處境造成的差異,就愈標志著社會在向人性的本源回歸,向道的規(guī)律性的本質顯現回歸。應該指出的是,人人地位的平等不應只停留在觀念意義上,而應是現實社會的實際運作。這種運作是將人本身的存在視為目的,是將外在于人的種種附麗只視為手段,不僅身重于物,而且身重于名、位。所以,以民為本是以民的生命存在為本;人人地位平等是人人生命本有意義上的平等。對現代人來說,盡管爭取這種平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應該義無反顧地去爭取,因為它符合天道的精神。

第二,以民為本的社會應是人人都能充分享有自由的社會?,F代社會,在人們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滿足,而社會的聯系又日益廣泛的情況下,現代人對自由所賦予的含義就更為廣泛和深邃。但老子人的獲得的基本點仍然需要倡行。一是將個人作為最終的關切者;二是個人的言行必須符合道,即規(guī)律性。人乃至社會的自由必須以個人的自由作為基本點。而個人的自由是對天賦權力享有及應用上的自由,即在遵道的前提下的自由。在現代社會,它是在法律尊嚴之下的個人的充分自由。

第三,在道與德的社會之中,現在乃至未來,人們應該追求安寧、自然、純樸的生活。安寧的生活乃和平的生活。在現代社會,和平可以說是人們最渴望得到的。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使現代人有了抵御自然災害的強大能力,但人們似乎卻無法抵御人們之間的相互殘害。戰(zhàn)爭、各種暴力犯罪仍然像瘟疫一樣威脅著人類。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給人們提出的是“以德報怨”、無相害之心,即人與人之間能夠各行其是,和平共處。如大自然“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般和諧優(yōu)美。但要做到這一點,就要使民性自然,民心恬淡,素樸純真。不驅使欲望,更不放縱欲望,將個體或小群體的利益滿足強加于對他人或其他群體的威脅、殘害之上。節(jié)制而又自律,人們在自然而然的相互關懷與愛護之中;在“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在“相愛”、“相使”、“樸鄙”、“不爭”之中去追求人性的真、善、美,追求自然、和平、幸福的理想社會的實現,追求人類“大同”社會的最高境界。

[責任編輯:黎 峰]

猜你喜歡
老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老子》“自”類語詞哲學范疇釋要
漫畫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論老子處世哲學中的智慧
尋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