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幸葉 趙美蘭 王 群
(天津重型裝備工程研究有限公司,天津300457)
新型9-12%Cr馬氏體耐熱鋼是超臨界電站機(jī)組中應(yīng)用較多的一類材料,被廣泛應(yīng)用于鍋爐和汽輪機(jī)的許多部件,包括鍋爐管、連箱、管道、汽缸、葉片和轉(zhuǎn)子等。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中,加熱溫度和冷卻速率的選擇對材料性能有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1~5]。本文對兩種成分的9-12Cr%馬氏體耐熱鋼在升溫過程中和降溫過程中的相變進(jìn)行了研究,并對不同降溫速率下的組織及硬度進(jìn)行了檢測,得出兩種鋼的CCT曲線,分析了二者的差異之處,以期為實際生產(chǎn)中產(chǎn)品工藝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料取自調(diào)質(zhì)后的兩種超臨界轉(zhuǎn)子軸身部位,經(jīng)檢測兩種馬氏體耐熱鋼的化學(xué)成分如表1所示。
將試料加工成兩種形式的熱膨脹試樣(分別用于加熱過程和冷卻過程),如圖1(a)和(b)所示。利用DIL801熱膨脹儀依據(jù)YB/T5127—1993標(biāo)準(zhǔn)測定兩種成分的馬氏體耐熱鋼升溫過程中的相變行為,升溫速率為2.5℃/min。利用Gleeble 3500熱/力模擬試驗機(jī)測定兩種成分的馬氏體耐熱鋼在1 080℃下保溫20 min后,分別以1℃/min、2℃/min、5℃/min、10℃/min、20℃/min、40℃/min、60℃/min、120℃/min、300℃/min和600℃/min冷卻速率進(jìn)行冷卻時的相變行為。升溫所用試樣如圖1(a)所示,膨脹儀檢測試樣AB兩端的軸向尺寸變化量。降溫所用試樣如圖1(b)所示,膨脹儀檢測熱電偶位置A處直徑方向的尺寸變化量。
表1 兩種馬氏體耐熱鋼的成分(質(zhì)量分?jǐn)?shù),%)Table 1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wo kinds of martensitic heat-resisting steel(mass fraction, %)
(a)測量升溫相變所用試樣 (b)測量降溫相變所用試樣 圖1 試樣Figure 1 The test sample
圖2 升溫過程中相對膨脹量與溫度之間的關(guān)系Figure 2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lative increase in length and temperature during heating up
將不同冷速下得到的試樣從熱電偶焊接處沿徑向剖開,進(jìn)行金相組織觀察,侵蝕劑為飽和苦味酸+鹽酸+酒精溶液,侵蝕時間約30 s。利用Tukon2100B維氏硬度計對不同冷速下的試樣進(jìn)行硬度檢測,檢測面與金相觀察面相同。依據(jù)YB/T5128—1993標(biāo)準(zhǔn)繪制兩種成分的馬氏體耐熱鋼的CCT曲線。
兩種試驗用鋼升溫過程中相對膨脹量(實際膨脹量/試樣原始長度)與溫度之間的關(guān)系見圖2(a)和(b)。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相變之前,試樣的相對膨脹量隨著溫度的升高呈線性增加。升高到一定溫度后,試樣不再呈線性膨脹,反而開始出現(xiàn)收縮。隨著溫度的繼續(xù)升高,試樣的相對膨脹量重新以線性膨脹進(jìn)行。以相對膨脹量脫離線性膨脹的起點作為相變起點(即AC1溫度),以相對膨脹量重新恢復(fù)線性膨脹的起點作為相變結(jié)束點(即AC3溫度),由此可以確定材料A的AC1=825℃,AC3=889℃,材料B的AC1=811℃,AC3=932℃。
從試驗結(jié)果可以看出,材料A和材料B的AC1溫度(811℃和825℃)很接近,但是材料B的AC3溫度(932℃)要比材料A的AC3溫度(889℃)高。這是由于材料B中鐵素體形成元素(Cr、W、Mo)的總量要高于材料A,由于此類元素能使A3線上升、縮小奧氏體相區(qū),從而使材料B的AC3溫度升高[1]。
試樣經(jīng)1 080℃奧氏體化,保溫20 min后以不同冷速冷卻到室溫,得到兩種試驗用鋼的相對收縮量與溫度之間的關(guān)系如圖3和圖4。
圖3 材料A在不同冷速下的相對收縮量與溫度之間的關(guān)系Figure 3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lative reduction in length and temperature under the different cooling rate in material A
圖4 材料B在不同冷速下的相對收縮量與溫度之間的關(guān)系Figure 4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lative reduction in length and temperature under the different cooling rate in material B
(a)2℃/min (b)600℃/min圖5 材料A以不同速度進(jìn)行冷卻后的金相組織Figure 5 The metallurgical structure in material A after cooling under the different cooling rate
(a)2℃/min (b)600℃/min圖6 材料B以不同速度進(jìn)行冷卻后的金相組織Figure 6 The metallurgical structure in material B after cooling under the different cooling rate
從圖中可以看出,冷速較慢時,在高溫階段(950℃以上),材料A和材料B都發(fā)生了相對大的收縮,這一變化可能與高溫固溶的合金元素隨著溫度的降低以碳/氮化物(M(C,N))的形式析出有關(guān)[6](由于該類碳/氮化物尺寸較小,無法從圖5和圖6的金相照片上觀察到)。另外,在950~750℃范圍內(nèi),材料B的相對收縮量與溫度之間的關(guān)系也不是呈線性關(guān)系,這是由于材料B中含有較多的碳化物形成元素(Cr、W、Mo),在冷卻過程中以合金碳化物(M23C6)形式析出的原因,見圖6(a)。
冷速較快時,材料A在馬氏體相變之前的相對收縮量與溫度之間的關(guān)系均呈線性變化,而材料B則是在950℃左右發(fā)生了偏離。金相檢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此時仍有少量碳化物質(zhì)點析出,見圖6(b),這說明材料B在快速冷卻時仍不能得到完全的馬氏體組織。
材料A和材料B在不同冷速條件下的金相組織如圖5和圖6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材料A在冷速為(2~600)℃/min條件下均可得到完全的馬氏體組織,冷速慢時馬氏體板條較為細(xì)?。徊牧螧在冷速為(2~600)℃/min條件下得到馬氏體+碳化物組織,由圖7 X射線衍射譜中可以看出,析出的碳化物主要為M23C6型碳化物。
兩種材料以不同冷卻速度冷卻后的維氏硬度值如圖8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冷速的增大,兩種材料的維氏硬度值不斷增加,但材料B的硬度值要明顯高于材料1。這是由于材料B中固溶于基體中較多的合金元素使得其具有更強(qiáng)的淬硬性,另外彌散析出的碳化物也對其硬度有一定的貢獻(xiàn)。
圖7 材料B以2℃/min冷卻時的X射線衍射譜Figure 1 The x-ray diffraction spectrum of material B at cooling rate 2℃/min
根據(jù)標(biāo)準(zhǔn)YB/T5128—1993以及2.1至2.4所測得的結(jié)果,繪制出兩種合金成分的馬氏體耐熱鋼的CCT曲線,見圖9。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本試驗的所有冷速下,兩種材料中均無鐵素體相析出,只是材料B在950~750℃的冷卻轉(zhuǎn)變過程中有M23C6型碳化物析出。材料A的馬氏體轉(zhuǎn)變溫度為398℃,室溫組織為馬氏體組織;材料B的馬氏體轉(zhuǎn)變溫度為381℃,室溫組織為馬氏體+碳化物。
(1)材料A和材料B的AC1溫度很接近,但是材料B的AC3溫度要比材料A的AC3溫度高。
(2)材料A在冷速為(2~600)℃/min條件下均可得到完全的馬氏體組織;材料B在冷速為(2~600)℃/min條件下得到馬氏體+碳化物組織,析出的碳化物主要為M23C6型碳化物。
圖8 兩種材料以不同冷卻速度冷卻后的維氏硬度值Figure 8 The Vickers hardness values in two kinds of material after cooling at different cooling rate
圖9 兩種材料的CCT曲線Figure 9 The CCT curve of two kinds of material
(3)材料B的維氏硬度值比材料A大,主要是由于材料B中較多的合金元素使得其具有更強(qiáng)的淬硬性,另外彌散析出的碳化物也對其硬度有一定的貢獻(xiàn)。
(4)材料A的馬氏體轉(zhuǎn)變溫度為398℃,材料B的馬氏體轉(zhuǎn)變溫度為381℃。在本試驗的所有冷速下,兩種材料中均無鐵素體相析出。
[1] 王曉敏,工程材料學(xué).機(jī)械工業(yè)出版社.1999.
[2] 鄭隆濱,陳景毅編譯.最近鍋護(hù)高溫材料開發(fā)動向. 鍋爐制造.1997(2).
[3] 張永濤,張漢謙,王國棟等.典型鍋爐及壓力容器用鐵素體系鉻鉬耐熱鋼的發(fā)展回顧及成分設(shè)計.材料導(dǎo)報.2008(7):22.
[4] Baozhong Wang, Wantang Fu, Yong Li, Ping Jiang, Wenhui Zhang, Yongjun Tian, Study of the phase diagram and 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 of 12%Cr ultra-super-critical rotor steel, 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 2008,59(8):1133.
[5] V.Knezevic, J.Balun, G.Sauthoff, G.Inden, A. Schneider, Design of martensitic/ferritic heat-resistant steels for application at 650℃ with supporting thermodynamic modeling,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8(447): 334-343.
[6] 曹金榮,劉正東,程世長,等.T122 耐熱鋼平衡相轉(zhuǎn)變的熱力學(xué)計算和分析,特殊鋼,200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