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博客 瘦駝
《趙氏孤兒》生物考
文/本刊特約博客 瘦駝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6761
東漢時期的“湯餅”或者“煮餅”是最早類似面條的食物。也就是說,趙孤要想吃上一碗面,至少要等上500年。
沒事來找“茬”賀歲片不但給大家在歲末新年帶來歡樂,也給了好事者一個為大家“普及”知識的好機會。
《趙氏孤兒》的上映拉開了今年賀歲檔大片爭奪戰(zhàn)的序幕,而作為一個研究生物的電影愛好者,在影院里進行生物鑒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作為一種生物,整部戲里戲份最多的除了人可能就是小麥了。賞過本片的看官可能有點兒納悶,片里并沒有出現(xiàn)過麥浪滾滾的場景?。康?,那無處不在的面,卻讓人看到了銀幕之外的片片麥田。葛大爺飾演的程嬰亮相就在“呼嚕呼?!钡爻悦鏃l。妻兒慘死后,程嬰一個大老爺們靠面館里的面湯養(yǎng)活了趙孤。而趙孤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程嬰哄人家的辦法就是請孩子下面館吃面條。鑒于搜孤救孤的故事發(fā)生在春秋時期的晉國,用今天山西人的生活習(xí)慣反推回去,似乎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兩千多年前的山西人,真的能吃上面條嗎?
小麥并非我國土著的糧食作物,起源于中亞,經(jīng)新疆傳入中原地區(qū)的時間不會早于四千年前。即便如此,在程嬰所處的春秋時期,小麥已經(jīng)比較普及了,《左傳》記載,當時溫、陳、齊、魯、晉地都是小麥產(chǎn)區(qū)。但有了小麥就能吃上面條嗎?這中間還差很關(guān)鍵的一步,那就是面粉加工技術(shù)。小麥的精加工方法并沒有隨著它同步傳入中原地區(qū),可能是我們吃大米、小米的習(xí)慣過于穩(wěn)固,麥子長期以來只是用來蒸制“麥飯”,也就是脫粒去殼之后直接食用,頂多粗磨或者舂成粗粒。一直到宋代,蘇軾在他的詩中仍然寫到“破甑蒸山麥,長歌唱竹枝”,可見所謂的“粒食”幾千年來都是民間吃麥子的主要方式。
磨面成粉則長期以來是達官顯貴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趙氏孤兒的故事發(fā)生之后一千年的公元480年,北魏孝文帝下了一道詔書,賞賜京城耆老,其中面粉與蜂蜜、錦緞和免徭役同列。而“面條”這個詞首見于宋代的文獻中,據(jù)考古人員推測,東漢時期的“湯餅”或者“煮餅”是最早類似面條的食物。也就是說,趙孤要想吃上一碗面,至少要等上500年。
同樣是葛大爺?shù)某悦鎽?,仔細觀看的話,畫面里除了一掛長長的面條之外,還有一盆青椒。雖然只有一個鏡頭,但這足以改變?nèi)祟惖霓r(nóng)業(yè)史。原產(chǎn)墨西哥的辣椒傳入中國是明朝末年的事情。
在影片里的城郭“綠化”相當不錯。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兩株長著手掌一樣黃綠相間葉子的植物。喜歡擺弄花草的看官可能看出來了,那不是鴨腳木嗎?這種常綠植物現(xiàn)在倒是大江南北都能見到。不過它原本是熱帶植物,老家在南洋諸島。兩千多年前的晉國能不能養(yǎng)活它還真是個問題。
要說全片中戲份最重的生物,絕不是人類,而是那只“箭蠓”。如果沒有這只小蟲,搜孤救孤就變得不太可能,至少沒有如此戲劇的開場了。在片子里,“箭蠓”被設(shè)定為一種嗜血的小飛蟲,能向動物體內(nèi)注射迅速致命的毒劑。而現(xiàn)實生活中,蠓的確存在,它是蒼蠅蚊子的近親,同屬雙翅目。蠓吸食人血給人造成的主要麻煩是痛癢難忍,其次最大的威脅是可以傳播絲蟲病,還有可能引起河盲癥,也就是絲蟲感染眼球造成的視力下降乃至消失。不過,片中出鏡的卻不是蠓,而是它的“替身演員”姬蜂。
還有一個涉及生物卻并非生物話題的考據(jù),這就是影片中的騎兵腳下踩的馬鐙。馬鐙的發(fā)明不早于公元二世紀,公認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實物出現(xiàn)于十六國時期,也已經(jīng)是趙氏孤兒之后一千年的事兒了。有個朋友當年看《特洛伊》,當影片中阿喀琉斯翻身騎上一匹光背馬時,他不禁“內(nèi)牛滿面”。啥時候看國產(chǎn)片也能讓我們這些考據(jù)癖“內(nèi)牛滿面”呢?
聯(lián)系編輯:liuyangshuo@blogweek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