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
老有所依不容易
——三個家庭的養(yǎng)老賬本
◎王煒
退休職工汪麗娟:省吃儉用攢醫(yī)藥費
58歲的汪麗娟2004年從江蘇常州市變壓器廠正式退休,開始領取養(yǎng)老金。7年來,退休職工養(yǎng)老金從當初的800多元漲到現(xiàn)在的1600元左右。但汪麗娟發(fā)現(xiàn),自己退休后唯一的收入來源——養(yǎng)老金盡管一直在漲,卻似乎越來越不值錢了。
丈夫去世早,汪麗娟一直和兒子生活在一起。前幾年,母子倆賣掉舊房,搭上家里所有的積蓄,又從銀行貸款,買下了現(xiàn)在住的這套房子。
對汪麗娟而言,自己的積蓄非常少,養(yǎng)老幾乎全部要指望每個月1600元的養(yǎng)老金。
在汪麗娟的日常開銷里,每個月水電費、燃氣費、物業(yè)費、電話費等固定支出接近200元。一天三頓飯,每天買兩樣蔬菜和一樣葷菜,至少也要三四十元,還不包括買水果、牛奶等。這樣,即便每頓飯都在家吃,一個月開銷也不會低于1200元。剩下400元零花,差不多剛剛夠用。
對于汪麗娟這樣的普通老百姓而言,近兩年物價上漲對生活的影響很明顯,她很少買價格較貴的時鮮蔬菜吃,很少吃水果,以前自己最愛吃的鯧魚,因為價格翻了2倍,也很長時間舍不得買。
“享福誰都會,但到我這個年紀,不可能再去找工作、賺錢了。將來的生活,只能在養(yǎng)老金的范圍內節(jié)約一點,量入為出?!蓖酐惥暾f,“物價比工資漲得快,實際生活水平停留在原地,甚至還有一點下降?!?/p>
總的來說,汪麗娟對現(xiàn)在“過得去”的生活還算滿意。兒子不定期地給她幾千元補貼家用,省吃儉用的她還能存下一些錢。
但她對未來常常擔憂。最擔心的是自己年紀更大一點后,身體不如現(xiàn)在硬朗,看病吃藥要花很多錢。
汪麗娟時常回憶自己年輕時活力四射的樣子。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漸漸變老,走路沒以前那么快,記憶力也沒以前好了。有時候她會悲觀地認為:“人老了,就不是人了。”
城鎮(zhèn)職工溫超:積蓄存銀行“貶值”,投資房產應對通脹
43歲的北京出租車司機溫超在京東的河北燕郊買了一套70平方米房子。總價41萬元,溫超首付16萬元,貸款25萬元,20年還清,現(xiàn)在每月要還2000元左右房貸。
“房貸還清時,我正好60歲,估計也干不動這一行,該休息休息了?!睖爻f,“城里的房子咱買不起,到燕郊去投資,勉強還能湊合?!?/p>
溫超是一位樂觀有趣的北京人,說話時臉上總掛著笑容。但做出“買房養(yǎng)老”這個決定,卻是出于對未來預期悲觀的無奈選擇,并且要承擔很大風險。
用他的話說,開出租車“給人打一輩子長工,自己什么也剩不下”。每天起早貪黑,交完高額的“份兒錢”,每個月能省下三四千元就算不錯了。這兩年油價、物價不停地漲,這筆收入“越來越不值錢”。而出租車公司的養(yǎng)老金“少得可憐”,“除非中彩票”,否則根本不足以應付老了以后的生活開支。
更讓他著急的是,一家人好不容易存下的十幾萬元放在銀行里不斷貶值。“照物價這么個漲法,20年后這點錢可能只值現(xiàn)在的一半?!?/p>
溫超買了房子,每月要多支出一筆房貸,生活變得拮據(jù)多了。以前溫超抽的是10元一包的中南海香煙,如今降格為4.5元一包的白沙?!皼]辦法,總不能老了以后溫飽都成問題吧,就算為將來吃苦了。”
不懂經(jīng)濟學的溫超也深知,“買房養(yǎng)老”并非沒有風險。房價不會一直像前兩年一樣漲下去,萬一房價下跌,燕郊這種偏遠地方肯定會先跌。即便房價漲,如果漲的幅度很小,可能還抵不上貸款支付的利息……
但是,除了靠買房“賭一把明天”,還有更好的選擇嗎?沒有。
“我沒什么文化,本來干這行就是混日子。將來自己的命運很難完全靠自己掌握,好也罷,不好也罷,也都能過下去。最大的希望是孩子能有出息,她能過得好,我辛苦一點也沒什么?!?/p>
在通往首都機場的高速路上,溫超開著車以100公里的時速奔馳,初夏的夕陽很美,道路仿佛是金色的。他希望自己和家人的前景也是如此。
農民工高彩玲:沒有養(yǎng)老保險,只能拼命打工存養(yǎng)老的錢
51歲的山東聊城人高彩玲同時做著兩份工作。兩份工作加起來,每個月可收入2800元左右。丈夫劉雙喜也在打工,收入約2000元。
兩人每月將近5000元的收入,在當?shù)仄胀彝ダ锼闶遣诲e了。但是,他們依然很省,每個月的吃穿用度花銷僅千把塊錢。
對未來,他們覺得心里不踏實,因為多年前從農村進城打工,一直沒有參加養(yǎng)老保險,不像城里人一樣,到了年齡就可以領取養(yǎng)老金。
為了兒子結婚,夫妻倆去年硬著頭皮在聊城給兒子買了套房子,不僅每個月要還1700元房貸,首付款還向親戚借了6萬元。這讓“從沒欠過債”的兩口子,感到壓力很大。
為了多賺點錢,55歲的丈夫劉雙喜也在到處找另一份工作。但是,“我能干得動的工作,人家不要我這個年紀的。愿意要我的,多數(shù)是又臟又累的苦力活,我已經(jīng)干不動了?!眲㈦p喜說。
再過幾年,如果兩口子有一天都沒有力氣打工了,那該怎么辦?
回農村?可能性很小。十幾年來,盡管是打工,兩口子也早就習慣了城市的生活。
靠兒子?兒子職業(yè)高中畢業(yè),在一家企業(yè)當技術工人,每個月工資1500元,剛剛夠自己花銷。
住政府的養(yǎng)老院?不是沒想過,但是兩口子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條件。而且,即便住養(yǎng)老院,每個月也要交一筆錢。
似乎沒有更好的方法,只有現(xiàn)在打工多賺點錢,省吃儉用一點,老了以后有一點積蓄,“自己給自己保障,自己給自己養(yǎng)老”。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老年人口已達1.78億人。高彩玲并不清楚具體的數(shù)據(jù),但她知道,身邊的老年人正越來越多。也許,等她和老伴六七十歲的時候,國家會更富強,會想出更多辦法給老年人提供保障吧。
摘自《人民日報》2011.5.19
book=26,eboo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