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藝,魏志龍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贛南“風水”及其和諧意蘊
周小藝,魏志龍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風水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后,風水一直被斥為封建迷信遭到批判,但其中所蘊含的科學性卻是不容忽視的。贛南作為中國風水術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地域,風水文化積淀深厚,并以其獨樹一幟的民間文化風范在中華風水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主要從“和諧”看風水在贛南的影響。
風水;贛南;和諧觀
“風水”一稱語出晉人郭璞《葬經》,謂:“氣乘風則散,界水為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薄对峤洝泛喢鞲爬孙L水選擇標準:“來積止聚,沖陽和陰,土厚水深,郁草茂林?!盵1]風水又稱堪輿、地理、卜宅、陰陽、青烏等。而時至今日,堪輿稱謂在學術界得到廣泛認同。風水主要是指人們在選擇人居環(huán)境時,對地質、地貌、水文、氣候、生態(tài)等各種人居環(huán)境因素的綜合評判以及在建筑營造中采用某些技術和避讓種種禁忌的總概括。中國傳統(tǒng)風水學的核心內容是“天人合一”,著重探求人居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相處。從心理學上看,風水的尋求,根本上是人們趨吉避兇的心理需要。作為中國風水文化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地域——贛南,在這一方面表現(xiàn)得更為典型,贛南風水文化積淀深厚,并以其獨樹一幟的民間文化風范在中華風水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具有很大研究價值。
(一)“風水”在贛南地區(qū)的流入及發(fā)展 風水術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其發(fā)生發(fā)展大多在占有文化優(yōu)勢的中原地區(qū)。古代社會中,贛南地區(qū)長期作為荒蠻之地,風水術是如何傳入并在此蓬勃興盛的呢?
從宏觀歷史角度看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客家”先民的南遷。關于客家先民南遷,傳統(tǒng)的說法是羅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導論》和《客家源流考》等著作中提出的“五次遷移說”。近年來,一些學者提出了新的看法,許懷林先生認為客家先民主要指“安史之亂”以后南遷者。這種觀點現(xiàn)在基本被學術界認同。[2]客家先民的南遷,也把風水術帶入了贛南地區(qū)。
但在客家地區(qū),更為民間信服,被風水術士傳誦的,是楊筠松帶入說。楊益,字筠松,《宋史·藝文志》稱為楊救貧。據《江西通志》載:“筠松,竇州人。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發(fā)入昆侖山步龍,過虔州 (今贛州),以地理術行于世,授業(yè)曾文辿、廖禹、劉江東諸徒 (均為贛南籍人),后寓居山寮(今興國縣三僚村),世稱救貧仙人,卒于虔 (即今贛州),葬雩中藥口 (即今贛州市于都縣寬田鄉(xiāng))?!绷頁兜乩碚凇贰ⅰ端膸烊珪偰刻嵋匪d楊益的生平介紹大體相近,均認定他曾于唐僖宗年間任過朝官,因兵亂南下,長期寓寄贛南,從而收徒講學,被歷代風水界尊稱為江西形式派風水宗師。楊益著述頗豐?!端膸煨g數叢書》則認為楊益著書五部:《疑龍經》、《撼龍經》、《葬法倒杖 》《青囊奧語 》、《天玉經 》。
一種文化的整合是歷史諸多條件作用的結果,雖然不能完全歸功于某一個人,但可以肯定的是,楊益在贛南風水的播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唐時,楊益的足跡遍布虔州 (今贛州)下轄各縣。贛南大地無處不有關于楊救貧的傳說。在魏晉時期風水流變的基礎上,楊創(chuàng)立了江西形式派。他的風水理論從選擇地形、地勢以及環(huán)境出發(fā),主形式,定相位,強調“山龍落脈形勢”,主要用于陰宅風水上,陽宅相地也用之。楊益門下出現(xiàn)了很多風水大師,如曾文辿、廖禹、劉江東諸徒,諸人均為贛南人氏,主要活動范圍也在贛南地區(qū),并以次為中心,把形式派理論傳播出去。
就風水術的發(fā)展線索而言,唐宋以來風水兩派在贛南的傳入、傳播以及對抗相容,具有強烈的文化整合意義。在傳布過程中,參與了贛南地方文化的改造和民間道德秩序的建構,融合了贛南客家地域文化色彩。當然,外在的社會變遷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風水術。
(二)風水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文化象征物 風水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其存在是要有具體事物作為依托的,也就是文化象征物。這里選取風水先生、風水林、文峰塔為例,以求反映風水術在贛南的影響。
風水術一直作為一種職業(yè)存在,其從業(yè)者就是我們俗稱的風水先生。長期以來,贛南活躍著一支具有規(guī)模的風水隊伍?!豆沤駡D書集成》[3]及附錄所列歷代風水名人總計 111人,其中江西達 48人,占總數的 40%以上,而江西人數的80%,均為贛南人。江西形式派的逐步形成,應自楊益在興國縣三僚村授徒開始。曾文辿、廖瑀、劉江東等弟子,為楊公風水文化的繼承和傳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三僚村之外,還有很多風水大師,著名的如賴布衣,為曾文辿嫡傳弟子。
明永樂五年,明成祖下詔在全國訪求風水術士,選中贛州府興國縣三僚村的風水師廖均卿、曾從政,為永樂皇帝堪擇陵地,即今明十三陵。贛南的風水先生,在明代成為皇家御用風水師,專司皇家風水職事。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贛南客家風水文化成為一個影響全國的流派。
風水林也是風水意識的產物。如今,贛南許多客家居住地仍保留著“風水林”。認為這是對人命運起有利作用的天然或人工林木。風水理論講究樹木繁密。因此,“背山臨水”的好屋址再加上風水林就完全符合了客家“屋場好,環(huán)境好,必家丁興旺”的典型。實際上,客家人對風水林的保護也是力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tài)美學觀的一種表現(xiàn),通過保護風水林,來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風水林的最大功用和最深教益是人們能夠重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使生態(tài)環(huán)境達到平衡,達到天人和諧。
文峰塔是風水理論中營補風水的一大標志。文峰塔,又稱文風塔、文星塔、文昌塔等。風水術中除了對已有風水的選擇以外,另一重要內容就是對風水的營造補救,修建文峰塔就是最為典型的方式。贛南山區(qū)開發(fā)較晚,社會風氣未被士大夫“教化”,在科舉日漸重要的明代,把風水和科舉聯(lián)系起來,出現(xiàn)了興建文峰塔的風潮。據統(tǒng)計,贛南現(xiàn)存明代文峰塔就有一二十座,加之清代修建的古塔,共 40余座,無一佛塔,均為文峰塔。由此可見風水觀念在贛南之盛。[4]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中心內容,許多文化事項都圍繞其展開。風水也不例外,特別是在贛南地區(qū)表現(xiàn)的猶為明顯、典型??图胰俗非蟆昂椭C”,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人與自然的渾然一體,更是人與人之間,人自身的和諧境界。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及表現(xiàn)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贛南客家在處理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上體現(xiàn)了超凡的睿智,在人居環(huán)境的選擇上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和諧美學思想。風水術實際上是一門人居環(huán)境科學,風水意識也始終貫穿于贛南客家對居住環(huán)境的選擇和營造的過程中。
“藏風得水”表現(xiàn)了一種合乎現(xiàn)代醫(yī)學地理的選擇。北、西北、西和西南等方向的風均是寒冷之風,極容易將“生氣”吹散,對人體造成傷害,在今天得到了科學的證實。從贛南所處地理環(huán)境的特點來看,常年盛行的主導風向是南風和北風,有“主殺”傷筋之感。因此,風水關于地形的理想模式,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擋風,或叫“避風”、“藏風”,目的是保持小環(huán)境或氣場的“生氣”不散。這就決定了這個土生土長的環(huán)境模式是一個坐北朝南的模式。此外,風水中要求住宅周圍的水流要悄無聲息,也是有科學道理的,有利于大腦獲得完全的休息。
中國的審美觀是浪漫的、崇尚自然的。從贛南的民居建筑上看,不論是“九井十八廳”還是獨特的圍屋,都在追求一種理想的、優(yōu)美的、賞心悅目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為環(huán)境相和諧的“天人合一”。根據人類的審美要求,人居環(huán)境當中景觀構成常會選擇以山為基址背景襯托,增加了風景的深度感和距離感。以水為基址前景,形成開闊平遠的視野;隔水回望,有生動的波光水影,造成絢麗的畫面。作為風水地形之補充的人工風水建筑物如寶塔、樓閣、牌坊、橋梁等,常以環(huán)境的標志物、控制點、視線焦點、構圖中心、觀賞對象或觀賞點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均具有識別性和觀賞性。保護風水林及村里的古樹大樹,形成郁郁蔥蔥的綠化地帶和植被,不僅可以保持水土,調節(jié)溫濕度,造成良好的小氣候,還可以形成鳥語花香、風景如畫的自然環(huán)境,反映了人們的審美需求和審美態(tài)度。
贛南客家民居蘊涵的生態(tài)和諧觀。圍屋是客家民居的杰出作品,被譽為中國五大傳統(tǒng)民居之一。圍屋建造過程,是客家民系以客家精神和制度文化感知自然景觀過程,其結果是自然環(huán)境的象征化,以達到求生存的安全感和求優(yōu)存的滿足感。
地基選址是建宅的首要問題,具有高度綜合的文化生態(tài)意義。選址是否符合有關要求,直接決定著“宅”的整體質量。圍屋正是客家文化的“山情結”與“風水學說”中的“山理論”結合產物。依山而建的圍屋比比皆是,達到了造“勢”、辟“兇”“邪”的作用。此外,緊依山麓而建,節(jié)約了耕作土地,這是明清期贛南人口劇增的對應性文化選擇;處于山麓位置給山下田地生產與管理帶來兩便。另一個環(huán)境要素受到同等重視,這就是“水”。以生態(tài)學視角考察,實際上這是一種舒適和實用體驗。夏季能有效降低室內溫度,增加濕度;旱季確保室內井水水位穩(wěn)定;流動的水,具有降解污染物和排污功能;水面的綜合利用如灌溉、洗滌、防火、種植荷蓮,養(yǎng)殖魚等提高了其實用性和觀賞性。在以柴草為主要燃料和土木構架建筑物的時代,池塘水體的防火功能特別緊要。這樣,水的聚財之說,就不僅僅只是迷信,有深厚的生態(tài)文化底蘊。
總之,風水文化在贛南建筑中的運用極好體現(xiàn)了景觀感知與景觀映射這一文化生態(tài)學現(xiàn)代理論。
(二)人的和諧及表現(xiàn) 贛南民風淳樸,勤勞能干。但某種意義上看,卻顯得塌實有余,進取不足。除了生存環(huán)境的影響外,在風水上似乎也可以找到答案。風水文化能給人帶來最大的精神安慰就是“趨吉避兇”。這里所強調的是風水建筑所能給人們帶來的一些喜悅、愉快的心理感受,從而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調和大眾的世俗心理。風水文化就形成了這種“趨吉避兇”的主體思想。風水師們又根據人們不同的心理需求,設計出了不同的風水建筑,無不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心理需求和思想依托。長期對現(xiàn)實的滿足,寄希望于風水,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贛南民風。
“人和”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公道平等,民風淳樸的社會理想狀態(tài)。是儒家思想中的突出部分。初遷贛南的客家人想要以少數、弱勢立足其中,得到發(fā)展,誠信睦鄰尤為重要。在許多族譜、“家訓”中都記錄著與鄉(xiāng)鄰宗族和諧相處的原則。客家人比較容易跟其他的民系溝通,打成一片,結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重人際和諧,道家重天人和諧,佛家重自身和諧。人本身就是和諧的產物。人本身其實也充滿了矛盾。眾所周知,和諧的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社會主體不和諧就不可能形成和諧的社會。和諧的家庭、社會等各種外部環(huán)境對建立和諧的人有很大的作用,但要建立和諧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個人自我的調節(jié)。風水理論中忌尖角、突兀等,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客家人的自身修養(yǎng)。
[1]羅勇.客家與風水術[J].客家研究輯刊,1997,(2).
[2]許懷林.關于客家源流與客家民系的思考 [J].中華客家研究論叢,1996,(1).
[3]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堪輿部名流列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萬幼楠.贛南古塔研究[J].南方文物,1993,(1).
B21
A
1003-8078(2011)02-144-03
2011-02-22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2.44
周小藝 (1984-),女,貴州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專門史 2008級博士研究生;魏志龍(1982-),男,吉林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2008級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周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