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穎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金融市場]
后危機時代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美貿易的影響
劉慧穎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近年來,中美貿易發(fā)展迅速,但人民幣匯率問題一直是中美貿易的分歧焦點。從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美貿易影響的角度,分析造成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根源來自美國國內經濟的失衡,這種格局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產業(yè)分工的結果,美國對華出口管制也是影響中美貿易平衡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從中方角度,為了緩解中美貿易不平衡應大力擴大內需,降低儲蓄率,增加國民消費;大力推動高科技貿易;增加進口,減少順差。美方應深化美國與中國為代表的更多國家的貿易聯系;積極參與出口;繼續(xù)提高經濟競爭力;適時調整國內經濟政策。
中美貿易;人民幣匯率;貿易平衡
中美自1979年建交以來,雙方貿易發(fā)展迅速。據中方統(tǒng)計,雙方貿易額自1979年的24.5億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3807億美元,30年里增長了近155倍。尤其自中國加入WTO以來,中美經貿關系已從貨物貿易擴展到服務、投資、經濟技術合作等領域。目前我國已從美國的第九大出口市場躍居到第三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成為僅次于加拿大的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國家。
隨著中美貿易的迅速發(fā)展,兩國間對外貿易的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越來越大,由此產生的貿易摩擦愈演愈烈。自2010年以來一直存在美方要求人民幣升值的論調。2010年1月,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暗示要求人民幣升值;3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公開撰文批評人民幣匯率機制,這種舉動無疑成為美國政客們進一步施壓的有力武器;同月,美國130名國會議員又聯名上書美商務部和財政部,要求對中國施壓以迫使人民幣升值,甚至要求把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他們認為正是由于人民幣幣值被低估,中國對美國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從而造成了巨額的中美貿易逆差,威脅了美國的產業(yè)安全,致使美國現時經濟困難、失業(yè)率居高不下。
(一)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當前人民幣繼續(xù)升值將對中國產生不利影響:1.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進口產品的價格將會隨之下降,這將給我國的通貨緊縮帶來壓力;2.一旦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國內產品相對于國外產品的價格就會提高,我國企業(yè)和產業(yè)的綜合競爭力必將有所減弱,進而阻礙我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對我國經濟的發(fā)展造成傷害;3.人民幣升值,將使外商對中國直接投資的成本提高,從而降低中國投資環(huán)境的吸引力,迫使國內相關產業(yè)規(guī)模收縮,增加就業(yè)壓力;4.人民幣升值將提高產品的生產成本,從而降低我國企業(yè)的利潤率,最終導致財政赤字的增加,影響貨幣政策的穩(wěn)定。
除此以外,如果接受人民幣匯率被低估的判斷,就會產生“升值預期—國際投機性資本流入—外匯積累進一步攀升—升值預期強化”的惡性循環(huán),導致國內金融投機泛濫,制造通貨膨脹的貨幣環(huán)境,嚴重損害我國經濟。
(二)人民幣匯率變動對美國的影響
如果人民幣大幅升值,伴隨的是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和出口價格的上升,這將使美國進口的中國產品價格上升,這對進入緩慢而脆弱的經濟復蘇階段的美國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另外,人民幣的升值將提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對美國產品的在華市場收益也會產生影響。這不僅不會緩解美國的經濟及就業(yè)壓力,反而可能進一步加重美國通貨緊縮的壓力。
可見,人民幣匯率變動不是解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根本途徑。2005—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21.1%,同期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年均增長21.6%,是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2009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xù)穩(wěn)定,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卻下降了16.1%;德國在2002—2004年期間,歐元升值了39%,德國順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610億歐元,美國對德國的貿易逆差也從2001年的290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459億美元,增長了近60%。
綜上,施壓人民幣匯率不僅有損中國的利益,也難以改善美國的貿易狀況。盡管人民幣已經實現一定幅度的升值,但中美貿易收支失衡并沒有出現根本改善的趨勢。表明人民幣升值在短期內無法有效地減少中美貿易逆差,人民幣匯率并不是導致中美貿易不平衡的主因。
(一)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根源來自美國國內經濟的失衡
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國宏觀經濟的失衡,即美國國內的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根據國民經濟恒等式,儲蓄與投資之差即為外貿差額,也就是說,美國自身的儲備率過低才是導致美國總體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中國貿易順差不斷遞增的趨勢也是由中國國內的儲蓄過剩,超過總投資所致,因此要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增加美國國內儲蓄勢在必行。
(二)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格局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產業(yè)分工的結果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美國的出口實際上是亞洲產業(yè)整合的結果。根據比較優(yōu)勢理論,世界許多產業(yè)轉移到了勞動力成本較低的中國,形成了東亞供應鏈:中國從日本、韓國、中國臺灣進口技術、設備和高科技配件等,從東盟各國進口半成品、資源性產品,從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獲得貿易金融服務,也就是說中國作為出口產品的中轉站經加工、包裝等程序后再對美國進行出口。這種進口來源地和出口市場的分離,使得這些國家和地區(qū)對美國相當部分的貿易順差轉移到中國。因此,中美貿易失衡基本上是由于中國作為全球生產網絡的最終裝配中心發(fā)揮關鍵作用的結構現象。為了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美國對華增加直接投資和擴大跨國公司經營業(yè)務。很大一部分美國企業(yè)在華產品既替代進口又返銷美國市場,甚至全球行銷。這一方面替代和減少中國自美國進口,同時另一方面又擴大了中國對美出口,結果表現為中美貿易不平衡。
(三)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是影響中美貿易平衡的重要因素
由于中美比較優(yōu)勢的不同,兩國形成了互補型的國際貿易分工。由于中國擁有低廉的勞動力,因此中國的比較優(yōu)勢在于勞動密集型產品;而美國的比較優(yōu)勢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中國的比較優(yōu)勢已經對外開放,但美國卻始終沒有對華開放高新技術的出口。多年來,美國一直堅持對華出口管制,而管制的商品多是中國經濟發(fā)展急需的先進技術和設備。長期以來,美國在兩用物項(軍民兩用的敏感物項和易制毒化學品)以及民用高科技領域均對中國采取歧視性出口管制政策,極大地限制了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也對美國在華進行高技術領域的投資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致使中美經貿關系及其利益遭受嚴重損害,造成中美貿易不平衡日益擴大。
除上述原因外,中美貿易統(tǒng)計的標準口徑不統(tǒng)一、美國貨幣金融政策和現行的國際貨幣金融秩序不合理以及全球投資、生產、消費格局的變化等因素也都導致了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產生。
(一)從中方角度的對策建議
1.大力擴大內需,降低儲蓄率,增加國民消費,從根本上緩解因兩國“儲蓄-投資-消費”失衡而造成的中美貿易不平衡。正確處理投資、消費與外需的關系,將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經濟發(fā)展的根本立足點;轉變重生產、輕生活,重投資、輕消費的觀念,樹立消費是生產目的、消費決定生產的觀念;與建設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相結合,倡導可持續(xù)性消費;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結構,適當增加居民工資收入,促進消費同步或略高于國民經濟增長,特別是促使居民消費更快增長;順應城鄉(xiāng)居民消費變化規(guī)律,促進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完善公共財政政策,增加社會保障投入,改善消費預期,增加即期消費。
2.大力推動高科技貿易。面對美國對華的貿易出口管制,我國應采取積極措施,大力推動中美高科技貿易。首先,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繼續(xù)完善國內法律、法規(guī),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發(fā)展中美經貿關系、更好地引進先進技術創(chuàng)造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和條件。其次,要繼續(xù)有針對性地做好美國有關方面的工作。統(tǒng)一組織,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主動做好美國商務部、國務院、國會、國防部等負責制定出口管制政策的官員的工作,有選擇地邀請他們來華訪問,向他們介紹有關情況,減少其疑慮,增進相互間的了解和信任,促使美國政府采取實際行動放寬對華出口限制。
3.增加進口,減少順差,可適度減輕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局面。我國可在不沖擊國內市場前提下,適量增加自美進口,積極適應國家經濟和戰(zhàn)略的需要,有效化解貿易摩擦,營造和諧的外貿發(fā)展環(huán)境。
(二)從美方角度的對策建議
1.深化美國與中國為代表的更多國家的貿易聯系。美國應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諸多方面對中國進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以避免由于缺乏了解,而在對華的外交和貿易政策上出現選擇性失誤。
2.積極參與出口。既不等于保護貿易,也不等于自由放任,而是通過各種可能的雙邊和多邊努力打開國際市場。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束縛了美國的出口能力,如果放松出口管制,美國的出口額就會有很大的提高,而貿易逆差就會隨之下降。
3.繼續(xù)提高經濟競爭力。利用創(chuàng)新文化積極投資于發(fā)展新技術,特別是綠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不僅能重振美國的制造業(yè),還能提高美國競爭力,加大人力資本和社會保護的力度。
4.適時調整國內經濟政策。美國政府應認識到貿易逆差并非全部源于不公平貿易,應將美國經濟的財政赤字、投資赤字和社會赤字三大弊病與產業(yè)政策、貿易政策相結合,用產業(yè)政策來發(fā)展本國的動態(tài)比較優(yōu)勢,放寬對美國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把投資重點從軍事工業(yè)轉向民用技術等。
[1]趙勇.人民幣升值問題的冷思考[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4(2).
[2]胡玫,黃衛(wèi)平.升值壓力下對人民幣匯率問題的幾點思考[J].國際貿易,2010(6).
(責任編輯:張彤彤)
F822
B
1002-2880(2011)02-0098-02
劉慧穎,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國際貿易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
獲黑龍江大學學生學術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