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賢 黃科林
(1.廣西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化工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1)
甘蔗渣高值化應用研究進展
李克賢1黃科林2
(1.廣西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化工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1)
甘蔗渣是糖廠的副產(chǎn)物,也是一種重要的可再生資源。近年來,甘蔗渣越來越受到關注,應用研究也涉及多個方面。文章主要綜述了甘蔗渣的高值化應用狀況,最后提出了甘蔗渣今后的發(fā)展方向。
甘蔗渣;高值化應用;發(fā)展方向
甘蔗渣是制糖工業(yè)的主要副產(chǎn)品,是甘蔗機械壓制后所剩的主要部分,屬于農(nóng)業(yè)固體廢棄物。研究表明,甘蔗渣中纖維素約為32%~48%、半纖維素約為19%~24%、木質素約為23%~32%、其它約為4%。甘蔗渣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資源。多年來,甘蔗渣越來越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對其做了很多的應用研究工作。
1.甘蔗渣造紙
甘蔗渣是一種良好的制漿造紙原料,蔗渣目前已成為廣西造紙的主要原料之一。甘蔗渣中纖維素約為32%~48%,利用蔗渣纖維素不但可以生產(chǎn)包裝紙、瓦楞紙、有光紙、衛(wèi)生紙外,而且還可以利用蔗渣漂白化學漿摻配一定數(shù)量的長纖維制造各種高檔文化與生活用紙,如涂布紙、復印紙、雙膠紙、高級衛(wèi)生紙、餐巾紙等。
2.利用甘蔗渣生產(chǎn)紙碗
李振遠在市場信息雜志報道了如下信息:南大(浙江)環(huán)??萍技瘓F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chǎn)環(huán)保紙碗的企業(yè),其產(chǎn)品包括方便面碗、冰淇淋杯、牛奶杯和便當盒等。其生產(chǎn)原料是一種可替代木漿材料的資源——甘蔗渣。把甘蔗渣變成原紙,再變成碗之類的產(chǎn)品,這項技術的研發(fā)地在我國甘蔗糖主產(chǎn)區(qū)廣西。甘蔗渣造紙這項技術雖然不是特別新,但經(jīng)南大公司新研發(fā)的技術可使甘蔗渣生產(chǎn)原紙的成本要比全木漿原紙節(jié)省30%,紙的外觀和質感比以前也大有提升。
3.制備具有功能性的蔗渣纖維素衍生物
蔗渣纖維素通過酯化,醚化,接枝共聚或溶解再生,可以得到具有一定用途的蔗渣纖維素功能材料。袁懷波等以甘蔗渣為原料,通過醚化處理,并以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為交聯(lián)劑,制取醚化交聯(lián)甘蔗渣纖維。醚化交聯(lián)甘蔗渣纖維的最高吸水倍率為52.8g/g。崔志敏等甘蔗渣纖維素為原料,用尿素作催化劑,合成了甘蔗渣纖維素磷酸酯。研究了甘蔗渣纖維紊磷酸酯臺成的最佳工藝條件和應用。結果表明,產(chǎn)品對Ag+、Pb2+、Fe3+、Zn2+離子的平衡交換吸附量比活性炭平均增加7 15 mg/g,對X-GRRL陽離子藍染料的交換吸附性能比活性炭提高了15.7%。
再生是纖維素改性的一種重要手段。再生纖維素膜是一種十分有前途的高分子膜材料,可作為血液透析膜、食品保鮮膜等。王犇等以蔗渣纖維素為原料,在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鹽([Amim]Cl)離子液體中,制備出蔗渣纖維素再生膜。通過偏光顯微鏡觀察了蔗渣纖維素的溶解過程,采用紅外光譜、掃描電鏡、X射線衍射、熱重及力學性能等分析測試手段,對蔗渣纖維素及再生膜進行表征,結果表明:未經(jīng)活化的蔗渣纖維素可快速、直接溶解在離子液體中,再生前后蔗渣纖維素發(fā)生了從纖維素Ⅰ到纖維素Ⅱ的晶型轉變,蔗渣纖維素再生膜具有致密的結構,熱力學穩(wěn)定性達到292℃,拉伸強度高達144MPa。
4.制備微晶纖維素(MCC)
微晶纖維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是天然纖維素經(jīng)稀酸水解至極限聚合度(LOOP)的可自由流動的極細微的短棒狀或粉末狀多孔狀顆粒。顏色為白色或近白色,無臭、無味,其顆粒大小一般在20~80微米,極限聚合度(LODP)在15~375;不具纖維性而流動性極強。不溶于水、稀酸、有機溶劑和油脂,在稀堿溶液中部分溶解、潤漲。在羧甲基化、乙酰化、酯化過程中具有較高的反應性能。
傳統(tǒng)的由甘蔗渣制備微晶纖維素利用無機酸(鹽酸,硫酸)作為催化劑,但使用強酸作為催化劑,對設備腐蝕嚴重。此外,含酸廢液的排放對周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在環(huán)境日益惡化的今天,用強酸作催化劑水解天然纖維素制備微晶纖維素產(chǎn)品,已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水作為自然界最常用的綠色介質在化學反應中已經(jīng)得到廣泛的應用。以超(近)臨界水為介質進行化學反應的研究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作者通過閱讀文獻,借鑒了前人的方法,進行了以蔗渣纖維素漿粕為原料,在以近臨界水為反應媒介并自催化下,制備蔗渣微晶纖維素的研究。結果表明,利用近臨界水制備蔗渣微晶纖維素不但可行,而且整個工藝過程中清潔,無污染。
5.甘蔗渣制備人造地板、復合材料
甘蔗渣生產(chǎn)人造板是目前利用甘蔗渣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其加工的方向為中密度纖維板和刨花板。我國是少林缺樹的國家,人均擁有木材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6,是世界上第二大木材進口國。利用甘蔗渣生產(chǎn)人造板頂替木材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我國利用蔗渣生產(chǎn)人造板始于20世紀80年代。人造板可分為纖維和碎粒板兩種,用蔗渣制纖維板在我國已有較長的歷史,而以蔗渣為原料制造碎粒板則是近幾年才發(fā)展起來的。蔗渣人造板按其密度可分為3 類:低密度板,密度為0.3g/m2~0.59g/m2;中密度板,密度為0.59g/m2~0.8 g/m2;高密度板,密度為0.8 g/m2~1.0g/m2。中密度纖維板( 簡稱MDF) 是當今世界人造板發(fā)展的趨勢,這是由于它的性能很似木材,又勝于木材。它不但可以木材作為原料,而且能以一年生的植物纖維如甘蔗渣、秸稈等作為原料。中密度纖維板容重輕( 400 kg/m3~800 kg/m3),強度高,握釘力強,板面涂飾性能好,表面光滑,板邊密實無需封邊,還適合鋸切、拉槽、鉆孔、雕刻及車制成品機械加工。因此,它是現(xiàn)在人造板中用途最廣的板材,是高中檔家具、建筑、家用電器、包裝、樂器、縫紉機臺板、車船及房屋內裝修的最佳用材。
植物纖維/熱塑性塑料復合材料是一種資源循環(huán)型、綠色環(huán)保新材料,它是利用各種植物纖維(竹、稻殼、草纖維等)和熱塑性塑料高分子材料(PE、PP、PVC)為主要原料,經(jīng)高溫混煉,再經(jīng)成型加工而制得的一種價廉性優(yōu)的新型復合材料。文獻報道了甘蔗渣作為填充材料且和其他物質制備復合材料。張麗等研究了甘蔗渣對聚丙烯基復合材料性能的影響。分別將未處理和經(jīng)過表面處理的甘蔗渣填充到聚丙烯中,對其復合材料進行了性能測試。實驗結果表明:當甘蔗渣含量達40份時,復合材料的綜合性能較好。經(jīng)過處理的甘蔗渣/聚丙烯復合材料的力學性能、熱性能、流動性能相對于未經(jīng)處理的甘蔗渣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涂芳等也發(fā)表了甘蔗渣/LDPE發(fā)泡木塑復合材料的研究文章。利用廢舊低密度聚乙烯(LDPE)樹脂為基體,甘蔗渣為填料, 引進發(fā)泡工藝。制得發(fā)泡木塑復合材料,提高木塑復合材料的沖擊性能,降低木塑材料密度。
6.利用甘蔗渣制備吸附材料
(1)制備活性炭?;钚蕴渴且环N粉末狀或顆粒狀的黑色固體,是從含碳物質中經(jīng)過炭化和活化等工序處理后,所制得的一種具強吸附作用的炭?;钚蕴吭谝话闳軇┲胁灰兹芙?,它具有非常發(fā)達的細孔結構,因此具有極強的吸附能力,現(xiàn)在己被廣泛應用于環(huán)境保護、化學工業(yè)、食品加工、濕法冶金、藥物精制、軍事化學防護等各個領域,是國民經(jīng)濟和國防建設以及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產(chǎn)品。甘蔗渣作為富含有機質的一種副產(chǎn)物,能夠利用其制取活性炭。國外學者Senthil Kumaar S等和NevineKamalAmin等將甘蔗渣經(jīng)過酸浸泡活化后,在600~700℃溫度下炭化,可制得性能較好的活性炭,并利用所制得的活性炭對城市垃圾滲濾液進行吸附處理,發(fā)現(xiàn)對腐殖酸有較好的去除效果。Dimitrios等采用NaOH法傳統(tǒng)加熱活化甘蔗渣研制活性炭,在973K下活化0.5h,所得的活性炭樣品的比表面積小于10m2/g。國內利用甘蔗渣制備活性炭研究也很多。如嚴興等]以甘蔗渣為原料,以ZnCl2為活化劑,采用先活化再炭化的方法制取生物活性炭。通過比較得率和碘值,得到了取活性炭的優(yōu)化條件:活化劑ZnCl2濃度為2.0mol/L,活化劑與甘蔗渣的質量比為5∶1,活化時間為24h,炭化溫度為500℃,炭化時間為50min,以N2作為保護氣,流量為2.5L/min。
(2)制備重金屬離子吸附劑。廢水重金屬的排放帶來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對重金屬污染的治理一直以來受到工業(yè)界與學術界的重視,脫除離子的主要方法很多,如沉積、離子交換、膜過濾、電離、活性炭吸附等,但成本較高。農(nóng)業(yè)廢棄物(蔗渣,稻草,鋸末等),通過對它們進行改性制備離子吸附劑,可以提高其應用價值,減少污染以及這些殘留物帶來的處理問題。因此利用廉價的甘蔗渣制備重金屬吸附材料引起了學者的興趣,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王踽等采用甘蔗殘渣、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銨(MAETAC)為原料,通過接枝共聚反應制備出蔗渣基重金屬離子吸附劑,通過正交試驗得到了合成吸附劑的優(yōu)化工藝條件。優(yōu)化條件下合成的蔗渣基吸附劑對Cu2+的吸附容量達到58.53mg/g。姜玉等通過用三氯氧磷對甘蔗渣進行改性,制備了含有強吸附能力的磷酸基團的甘蔗渣吸附劑,研究了磷酸化反應條件對離子吸附性能的影響。產(chǎn)物的結構通過紅外光譜進行了表征,同時也測試了所制備的甘蔗渣吸附劑的一些物理性質如表面積、孔徑和平均顆粒大小。在恒溫及恒定pH條件下,用靜態(tài)吸附法研究了磷酸化甘蔗渣對Pb2+、Cu2+、Cr3+的吸附動力學,并運用3種動力學模型對吸附過程進行擬合,結果表明二級動力學模型對試驗數(shù)據(jù)最為吻合。所制備的改性甘蔗渣吸附劑對這3種離子的吸附量為Cr3+>Cu2+> Pb2+。
7.甘蔗渣制備生物乙醇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fā)展和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國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汽車等交通工具也逐漸進走近了百姓家,但隨之而來的是燃油消耗的增加。地球上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總有一天會消耗盡的,因此,需要開發(fā)可替代產(chǎn)品來應對這一天的到來。目前,用木質纖維素發(fā)酵生產(chǎn)燃料酒精的研究已經(jīng)成為全世界研究的熱點課題之一。甘蔗渣富含豐富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可以通過將甘蔗渣預處理,糖化,發(fā)酵工序制備生物質乙醇。最大的甘蔗生產(chǎn)國巴西因石油短缺,20世紀后期就開始把目光投向該國豐富的甘蔗資源,投資39.6 億美元的巨額資金實施了“生物能源計劃”。巴西建立糖酒聯(lián)產(chǎn)機制,開發(fā)蔗汁直接生產(chǎn)燃料乙醇工藝。目前,該國有2/3的甘蔗用來生產(chǎn)燃料乙醇,已經(jīng)有燃燒純乙醇的車輛投入使用,擺脫了石油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被譽為“綠色能源之國”。日本3家公司建成一個新型的擁有最先進設備的酒精廠。他們將蔗渣粉碎,然后用產(chǎn)生纖維素酶的細菌處理,將纖維素分解為糖,再用固定化酵母連續(xù)發(fā)酵生產(chǎn)酒精。每天利用720kg甘蔗渣可以生產(chǎn)200L的酒精。
8.甘蔗渣液化制備聚氨酯材料
甘蔗渣一個新的應用方法就是對其液化,制備甘蔗渣多元醇,進而制備聚氨酯材料。甘蔗渣含有大量的木質素、纖維素等多羥基成分,因此具備制備多元醇的條件。戈進杰等通過對甘蔗渣液化反應的研究,探索一種甘蔗渣新的利用方法。在以硫酸為催化劑的條件下討論了液化試劑、液固比及反應溫度等因素對甘蔗渣液化反應的影響。結果表明,甘蔗渣在PEG#400中的液化率可達到96,而且其中的木質素全部被液化,所得液化物為聚醚酯多元醇,羥值為280mgKOH/g~38Omg KOH/g,能滿足中強度硬質聚氨酯泡沫的要求。龐浩等通過對甘蔗渣進行熱化學液化,制得了以甘蔗渣多元醇為原料的硬質聚氨酯泡沫。
9.其它應用
生產(chǎn)畜牧飼料。甘蔗渣一般含水分10%~20%,木質素約20%,可給反芻動物消化的主要部分包括纖維素和殘留的糖分,作適當處理甘蔗渣可提供高達20%的反芻動物食糧,但必需對甘蔗渣進行處理,防霉、切碎和加入部分糖蜜等,甚至進行氨化處理,使甘蔗渣中難以被動物消化的纖維素、木質素分解,利于動物的消化吸收。美國的農(nóng)業(yè)專家發(fā)明一種利用甘蔗渣加工成高蛋白飼料的技術。其生產(chǎn)工藝是:把尿素或銨化合物加入甘蔗渣中,在高壓鍋中蒸煮,冷卻以后再進行發(fā)酵、干燥和研磨成粉,就成為一種高粗蛋白飼料,含有的可消化粗蛋白質高迭20%左右,而原蔗渣中只含有10%左右。
此外,美國還研究開發(fā)出一種以甘蔗渣為主的蝦餌料。甘蔗渣經(jīng)過粉碎以后再加兌適量的糖酵母、蛋白粉、油脂以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制成1~2mm的微粒狀即可。該餌料最適宜于精細養(yǎng)蝦,可降低蝦飼料的成本55%~70%。
綜上所述,甘蔗渣的高值化應用研究已經(jīng)相當豐富,但實現(xiàn)工業(yè)化產(chǎn)品還不多,因此,高值化利用以及理論向實際應用轉化并將實現(xiàn)于生產(chǎn)將是今后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1] 宗閃閃,楊旭紅.甘蔗渣的利用現(xiàn)狀[J].江蘇絲綢,2009,(4)27-31.
[2] 周林,郭祀遠,蔡妙顏.蔗渣的生物利用[J].中國糖料,2004(2):40-42.
[3] 袁懷波,葉明,劉文宏.醚化交聯(lián)甘蔗渣纖維的制備及吸水性能的研究[J].纖維素科學與技術,2008,16(4): 17-23.
[4] 崔志敏,羅懦顯,朱錦瞻.甘蔗渣纖維素磷酸酯的合成與應用研究[J].精細化工,2001,1:699-702.
[5] 王犇,曹妍,黃科林,等.蔗渣纖維素在離子液體中的溶解與再生[J].化工學報,2010,61(1):1592-1599.
TS249.2
A
1008-1151(2011)02-0090-03
2010-12-23
李克賢(1975-),男,安徽臨泉人,廣西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應用有機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