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守亭,金學品
(1.南通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2.孝感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中西詩學中的想象觀之探討
蘭守亭1,金學品2
(1.南通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2.孝感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將中西詩學中的想象觀進行比較后發(fā)現,中國詩學對想象的追求多是著眼于形式、技巧方面的內容,而西方詩學對想象的探討更多的是專注于對人性的解放這一角度來進行的。中西詩學想象觀的差異,也折射出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西詩學;想象;差異
中西詩學中想象觀的比較研究并不多見,由于想象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對中西詩學中想象觀的差異進行探討有一定的意義。中國文化受儒家思想影響比較深遠,儒家思想重視“克己復禮”“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之道,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藝術家在想象方面的發(fā)揮。而西方的文化思潮是將想象作為解放創(chuàng)作主體的一種途徑,他們有意將想象的功用提升到社會學或政治學的范疇,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想象為人的解放開辟了一條寬廣的道路。論文在探討中西想象觀衍變的基礎上,分析了中西詩學中想象觀的差異。
想象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它是一種心理過程,是個體依據記憶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形成一種新形象的特殊思維方式。人們之所以能夠想象一些不存在的東西,現代心理學認為,人們在想象的過程中,是利用各種類別的感子——也就是感覺的最小微粒重新進行組合,這種組合充滿著變化而且多種多樣,由此,新事物也就被創(chuàng)造了出來。想象可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兩種。有意想象又可分為再造想象和創(chuàng)造想象兩種。再造想象是根據已有的描述和了解,在頭腦中產生并形成新形象的一個過程。創(chuàng)造想象是個體獨立地在頭腦中形成新形象的一種心理過程,這種心理過程既表達了自己的某種思想與寄托,同時也是激發(fā)人們進行創(chuàng)造的一種重要精神力量。
想象對于人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人們由于主觀和客觀因素的限制,在對世界的認識過程中難免有力不從心的地方,于是想象就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想象甚至還能在心理上滿足個體無法實現的某些需要。另外,想象對于個體的身心發(fā)展也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它能夠釋放個體內心中某種壓抑情緒,從而產生一種抒發(fā)之后的暢快感覺,因此可以說,想象對人的身體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由于想象和現實有一定距離,所以它對于現實來說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而對現實生活有一定的引領和指導作用。
人類優(yōu)秀于其他物種,關鍵的因素就在于人類具有豐富的想象,有了豐富的想象,人類才會有新的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想象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一種不可缺少的動力。想象不僅讓想象者進入一個虛擬世界,去實現生活中難以實現的夢想,而且還可以讓想象者感受一種無限的自由,體驗現實生活中難以體驗到的那種驚奇與快樂。
想象的缺乏會制約人的創(chuàng)造力。人類有文明以來就非常重視想象力的發(fā)展,將想象放置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是非常神圣的位置上。在一定意義上來說,知識僅是一種工具,而想象則是對這種工具的利用,它能給人的精神生活帶來開拓性甚至是革命性的進步。對于人的想象力而言,產生制約性的因素并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因為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容易束縛人們想象的自由性,這樣也就難以讓人們依靠想象來喚醒生命深處的巨大創(chuàng)造力。想象既是一個人寶貴的精神資源,同時也是一個人的魅力象征。
由此可見,想象在創(chuàng)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激發(fā)創(chuàng)作者的想象?如何讓想象在創(chuàng)作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中西詩學關于想象進行過哪些探索與研究?不同時期的發(fā)展狀況如何?這些都是想象詩學所要探討的內容。
在中國,想象一詞出現的也較早?!读凶印珕枴分性涊d伯牙鼓琴,鐘子期善聽的場景,“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臺心也,臺于何逃聲哉!”[1]后來關于想象的含義盡管有些變化,但大致意思還是相通的。
莊子在《莊子·知北游》中,提出了直覺思維的方法,他的直覺思維,其實也是一種獨特的想象方式,其目的是為了達到一種“道”的境界,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必須要排除所有雜念,還要認知主體積極玄思默想,保證內心處于一種虛靜狀態(tài)。莊子認為,只有內心一塵不染潔如鏡,才能“無思無慮始知道”?!暗馈笔乔f子思想的一個核心觀念,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和源頭,因此它有極大的追求意義。在李約瑟看來,“道乃是這一秩序的無所不包的名稱,是一種有效驗的總和,是一種反映性的神經介質;……全部智慧就在于增加這相互聯系作用的寶庫中被直覺到的類比對應物的數目?!盵2]莊子直覺思維的突出特征就是在感知對象的時候不注重邏輯分析,所以具有一種模糊性,這種模糊性沒有明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也沒有明確的含義,他的直覺思維帶有一種意會性。這種意會性講究的就是一種領悟能力,強調的就是心與外界的一種溝通,所謂“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3],這其實就是莊子的一種想象方式。
韓非子在《韓非子·解老》篇中將“想象”稱作“意想”,“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盵4]后來,關于想象又有其他的稱謂,曹植在《寶刀賦》將想象稱作“神思”,“規(guī)圓景以定環(huán),擄神思而造像”。《南齊書·文學傳論》蕭子顯也將其稱之為“神思”,“屬文之道,事出神思?!倍檺鹬畬⑾胂蠼凶觥吧駜x”,“神儀在心,而手稱其目?!笔捊y(tǒng)在《文選·序》中認為,“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彼f的“沉思”,其實也就是想象。
國內普遍認為西晉時期的陸機是對想象探討比較深入的早期文論家,他在《文賦》中對想象作了進一步的思考,“收視反聽,耽思旁訊,精鶩八極,心游力一初。其致也,情瞳隴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他認為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盡管表面上對眼前事物視若不見、對身邊的聲音充耳不聞,事實上作家的想象已經馳騁到了云天之外,精神已經漂游到了一切現實事物之上。這樣一來,作家所要闡述的對象漸漸明朗起來,作家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漸漸清晰起來。這一切事實上都得力于作家的想象之功勞。
南北朝時期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高調宣稱,想象是“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他顯然是把想象當做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一個根本。他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對于想象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給出了形象而生動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眲③恼J為作家創(chuàng)作過程中依靠想象,可以打通上下幾千年的歷史,通過想象,創(chuàng)作者能夠看到遙遠的目不可及的事物。想象的作用,就是能讓作者開闊思路,彌補或突破個人因經歷、實踐、觀察和學識所造成的局限,甚至能讓想象者和所想之物一同邀游,上升到一種任意而為的自由境界。
南朝宋代時期的嚴羽提出了“妙悟”說,“妙”原本是道家術語,是用來表現“道”的無限性、深邃性和不確定性的;而“悟”則是禪宗的專用術語,“悟”的是空靈的哲理,不通過文字,只借用想象,直指人心。在嚴羽的觀念中,只有“妙悟”,才是最大限度地接近文學創(chuàng)作本質的一種藝術想象方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嚴羽更多地偏重于“悟”的層面,“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盵5]嚴羽的“妙悟”說其實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一種想象方式。如果詩人一味追求“以文入詩、以理入詩”,那么必然會導致詩歌創(chuàng)作想象方式的僵化,必然會帶來詩歌審美情趣的喪失。嚴羽的“妙悟”說在一定意義上是對當時藝術創(chuàng)作思維方式的一種反駁。“妙悟”說能讓創(chuàng)作者發(fā)自內心地去想象創(chuàng)作對象,注重對創(chuàng)作對象的心領神會,“妙悟”是想象的一種自然開啟,“悟”的程度的深淺同時也意味著創(chuàng)作者想象的豐富與否。
中國現代文學時期的作家對創(chuàng)作時的想象問題也很重視。郭沫若的現代詩《鳳凰涅槃》、《天上的街市》就是充滿著豐富想象的詩歌。郭沫若關于“想象”的文藝思想主要體現在“自我表現說”上,他強調靈感與想象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作用,他認為“鍛煉客觀性的結果,也還是歸于培養(yǎng)主觀,真正的藝術品當然是由于純粹的主觀產出?!盵6]這實際上就是強調主觀想象在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如此,他在致宗白華的信中,還將“情調”、“情緒”與靈感、想象視為詩的“本體”和“原始細胞”。由此可見,想象在郭沫若的創(chuàng)作理論與創(chuàng)作實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事實上想象也是郭沫若張揚自我個性,彰顯時代精神的一個重要手段與途徑。
關于想象在創(chuàng)作中的影響,它在西方詩學中也有一個發(fā)展衍變的過程。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提出了“迷狂說”。“迷狂說”推崇激情,重視想象,顯然屬于非理性的范疇。在柏拉圖看來,偉大的詩人創(chuàng)作出不朽的詩歌并不是僅憑借技巧來完成的,而是借用靈感這種突如其來的想象來達到目的的。柏拉圖在《依安篇》中借蘇格拉底之口感嘆道,詩人就專門的本領來說,駕馬的技術趕不上馬車夫,打魚的本領比不過漁夫,治病的能耐抵不過醫(yī)生,打仗又不精通軍事和戰(zhàn)略藝術,盡管如此,詩人卻可以生動、栩栩如生地描繪這些事情,之所以能夠如此,柏拉圖給出的結論認為,這是因為詩人創(chuàng)作時有神靈附身,他們那一時刻是在神靈的照應下進行想象和創(chuàng)作的,因此也可以說他們是神的代言人?!霸娙瞬⒎墙枳约旱牧α吭跓o知無覺中說出那些珍貴的辭句,而是由神憑附著來向人說話?!薄吧窈孟笥眠@個實例來告訴我們,讓我們不用懷疑,這類優(yōu)美的詩歌本質上不是人的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詔語?!盵7]是創(chuàng)作者在神的支配下想象出來的。柏拉圖把創(chuàng)作主體處于迷狂狀態(tài)看作是創(chuàng)作者在神靈附體下的一種狂想,“詩神就象這塊磁石,她首先給人靈感,得到這靈感的人們又把它遞傳給旁人,讓旁人接上它們,懸成一條鐵鏈。凡是高明的詩人,無論在史詩或抒情詩方面,都不是憑技藝來做成他們優(yōu)美的詩篇,而是因為他們得到靈感,有神力憑附著。”[8]由于靈感屬于創(chuàng)作者在迷狂狀態(tài)時的一種想象,而這種想象又成了美學與哲學體系之間的溝通渠道,所以這種想象在創(chuàng)作中有著無可替代的獨特地位。
浪漫主義是對想象尤其青睞的一種文藝思潮。浪漫主義思想源于中世紀作家們所寫的浪漫傳奇,十八世紀時期德國的弗利德里希·施萊格爾最早將“浪漫”一詞引入了文學領域,他認為“浪漫的就是以想象的方式描寫情感”,這種觀點即使現在看來也是很有道理的。后來有許多學者將浪漫與想象聯系在了一起,尼爾森將浪漫主義看作是“與理性與真實感相對的想象”,黑爾福德認為浪漫主義是“敏感的想象力異乎尋常地發(fā)達”,卡扎明認為浪漫主義是一種對于感情生活的突現,“它受想象活動的激發(fā)與引導,反過來,又激發(fā)并引導想象活動?!眲P爾說浪漫主義是“寫作的一種幻想方式”,韋勒克則把浪漫主義看作是“關于想象的一種特殊觀點”[9]。這些都表明了浪漫主義與想象是緊密關聯的。
浪漫主義之所以重視想象,這跟當時西方盛行的古典哲學以及空想社會主義思潮有一定的關系。以康德、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夸大主觀作用,推崇人的主觀能動性,相信人的自由性。當時以圣西門、傅里葉和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們,也在積極幻想著建立一個消除階級差別、擁有永恒正義的烏托邦王國。這對浪漫主義作家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到了20世紀,想象對于現代主義文學來說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代主義文學不僅開拓了一種新的藝術空間,而且還激發(fā)了人們對豐富想象力的需求,原因在于現代科技的飛速發(fā)展,讓個人表現出一種情感的萎縮和感覺的麻木,這種情形的發(fā)展勢必會影響人們的健全發(fā)展。擺脫這種困境,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來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無疑顯得非常必要。
西方現代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容易讓人們產生迷惘、徘徊甚至是幻滅的社會。在物質和時尚的沖擊下,國家和集體的意識形態(tài)被弱化,幾乎一種被邊緣化的狀態(tài),面對這種情形,創(chuàng)作者已經不再像現實主義作家那樣去追求對現實世界的逼真描繪,而是對主體存在進行充分的想象,進而來展現世界的荒謬性。特定的境遇將人物從現實中拉開,文學幾乎成了想象的一個“體驗場”。由于現代主義文學追求叛逆、怪異的想象,現代主義文學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了隨意性、不確定性的特征,蒙太奇手法以及意識流手法被大量使用,現代主義作家們似乎在想象中追求一種瞬間的快感?,F代主義作家在感悟自身復雜意識的同時,還給閱讀者帶來了復雜的內心體驗。
毫無疑問,不論中國還是西方,文論家們都認為想象對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重要的作用。想象不僅讓創(chuàng)作者左右逢源,而且想象還會讓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如果說邏輯思維是一種線性思維的話,那么創(chuàng)作中的豐富想象無疑是一種八方滲透、上下求索的多維思維。就文學創(chuàng)作本身來說,源于想象的創(chuàng)作是一種發(fā)散性思維。由于它具有獨特性,它的創(chuàng)造性也在于它的不可多得的特點,所以它是難以依法炮制的,它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文學活動。
從想象詩學形成的文化淵源來看,中西文化背景有著巨大的差異。中國文化屬于大陸文化,大陸文化主要是以大陸為生成背景。由于陸地是穩(wěn)定的,農業(yè)社會要求穩(wěn)定,所以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容易形成封閉、保守、墨守成規(guī)的生活觀念。求穩(wěn)求太平,不太喜歡社會變動是大陸文化的突出特征。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多屬于海洋文化,因為海洋文化的生成空間是海洋,海洋對于私人來說是無法占有的,它有著廣闊和一望無際的特征,所以海洋文化容易呈現出一種大氣與開放的姿態(tài)。再加上海洋本身是變化流動的,有較大靈活性和自由度,這些特征有利于培養(yǎng)人們想象與幻想的個性。由此可見,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對人們想象力的形成與發(fā)展的影響是不同的。大陸文化由于追求厚重、典雅的文化品位,所以想象的張力總體上弱于西方;而海洋文化屬于一種積極的、進取的、浪漫的文化,受這種文化影響的人們想象力似乎更為豐富,想象的空間也更為廣闊。
中西詩學想象觀的差異還源于信仰的不同。西方人通常有虔誠的宗教信仰,這一點和中國不同。虔誠的宗教信仰在某種意義上是人們對于天地、命運、歷史的一種非理性認識,而非理性又經常注重宣揚情感、直覺、幻覺、下意識、靈感等觀念,這些對人們想象力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都有一定的作用。中國人傳統(tǒng)上雖然也有信仰,但那些信仰更多的是一種民間信仰,零散、不完整,民間信仰往往還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點,所以中國人對信仰的虔誠程度明顯弱于西方,中國人更看重的是儒學思想影響下的仁愛與和諧,這是有著現世傾向的,因為這些都具有理性色彩,理性對想象無疑有一種壓抑和制約的作用,所以在這種文化背景影響下,中國人的想象力受到一定的影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中西詩學關于想象的差異還在于中國詩學中的想象多是從風格、技巧方面來說的。嚴羽等在論述想象時認為,“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入?!盵10]劉勰認為,藝術家要想發(fā)動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就要排除雜念,專心致志,沉思默想,將現實中的紛紜復雜景象集于胸中,以此來開啟自己的想象,這也就是他所謂的“貴在虛靜”。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曾借自己的親身體驗來現身說法。他認為創(chuàng)作者只有內心沉靜下來靈感才能到來,隨后想象就會如泉涌一般出現,勢不可擋?!胺沧魑?,靜室隱幾,冥搜邈然,不期詩思遂生,妙句萌心,且含毫咀味,兩事兼舉,以就興之緩急也?!盵11]謝榛認為虛靜的精神狀態(tài)能夠促進創(chuàng)作者想象力的爆發(fā)。當創(chuàng)作者進入虛靜的精神狀態(tài)時,想象力自然就會打開,妙語佳句就會泉涌而出。而西方詩學中的想象則是更多地從哲學、心理學和其他社會科學角度來談的。它不是著眼于想象的外在技巧,而是將想象作為解放創(chuàng)作主體的一個途徑,由此西方則是將想象從單純的文學范疇,擴展到了文化批判的范疇,甚至還含有一種社會政治學的色彩。西方思想界早期是以理性為主導的,柏拉圖認為詩人善于想象,那樣的話不利于維持城邦的秩序與穩(wěn)定,于是他把詩人驅逐出了他的理想國。笛卡兒更是將理性置于一種神圣化的地位,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論斷,認為理性是知識的惟一可靠的來源,而想象是一種非理性行為,它只能導致謬誤。就思想發(fā)展史來看,叔本華、尼采則是較早徹底地對傳統(tǒng)理性進行反叛的人。叔本華哲學的核心內容就是“意志”,他所講的“意志”就是人本能的沖動和欲望,尼采則希望通過恢復人本體上的酒神精神來打破理性所帶來的僵化和束縛。因為擺脫理性源于一種激情,而這種激情專注于想象,所以說想象的目的就是要張揚人的生命,釋放人的激情,從而實現人生命力的一種回歸。這樣一來,具有非理性特征的想象在西方文化思潮開始勢如破竹一般盛行開來。
通過對中西詩學中的想象觀進行比較研究可以發(fā)現,中西詩學中的想象觀在某些方面是有著一定的差異的。發(fā)現和尋找這些差異,對于融合各國的文化、文學精華,使其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學財產有著積極意義。在此基礎上,中西詩學的交流才會變得更為迫切和必要。
[1]戴慶鈺等.列子文子[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32.
[2]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1.
[3]那 薇.道家的直覺與現代精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92.
[4]裘 仁,林驤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235.
[5]周勛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44.
[6]郭沫若.論國內的評壇及我對于創(chuàng)作上的態(tài)度[A].《文藝論集》匯校本[C].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43.
[7][8]柏拉圖.柏拉圖文藝對話集[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8.
[9]利里安·弗斯特.浪漫主義[M].李今譯.北京:昆侖出版社,1989.7.
[10]趙則誠等.中國古代文論譯講[C].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41.
[11]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437.
[責任編輯:阿 力]
Comparing the Views about Imagin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LAN Shou-ting1,JIN Xue-pin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Jiangsu 226019;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Hubei 432000,China)
In this article,the writers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d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magination in Chinese poetics focuses on the pursuit of the form and techniques,while the imagination in western poetics focuses on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nature.The differences of imagin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re also a reflecti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imagination;differences
I106.2
A
1674-3652(2011)02-0062-05
2011-01-12
蘭守亭(1969- ),男,河南駐馬店人,文學博士,南通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比較文學及歐美文學研究;金學品(1973- ),男,湖北崇陽人,文學博士,孝感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