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 薛曉燕 高霞
靜脈輸血的風險分析及對策
韓美 薛曉燕 高霞
輸血作為多種疾病的挽救生命的治療手段,在臨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輸血過程存在風險。本文結(jié)合臨床實踐和文獻資料,對靜脈輸血進行風險評估和現(xiàn)狀分析,并提出減少輸血風險的護理對策,為安全輸血提供參考依據(jù)。
輸血風險;現(xiàn)狀分析;護理對策
輸血可以補充血容量改善循環(huán)功能,增加攜氧能力,提高血漿蛋白,增強免疫力和凝血功能[1],可以作為多種疾病的治療手段。但輸血并不是一個“零風險”的過程。護士是輸血治療過程中最后的操作者[2],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要達到安全輸血的目的,必須對輸血過程中的風險和不安全因素進行全面評估和分析,并制定實施一系列相關降低輸血風險的措施。
國外資料,通過一系列數(shù)據(jù)分析總結(jié),輸血過程的風險包括以下幾方面[3]:
血站采血及篩查-非常低的風險;患者配血樣本的采集-高風險;實驗室相容性檢測-低風險;輸血-高風險;臨床醫(yī)生作出進行輸血的決定-未明確風險程度;對適當?shù)难褐破愤M行正確的輸注-中等至高風險。從中看出采集血標本和輸血均屬于高風險的過程。
2.1 配血標本的采集
2.1.1 近年來已觀察到人為差錯占輸血相關差錯的50%[4]。這種差錯可能發(fā)生在多個環(huán)節(jié),但大多數(shù)是在患者床邊發(fā)生標本瓶顛倒所致。護士有時出現(xiàn)采錯血樣或血樣之間相互貼錯姓名標簽等,在Sharna報告中,貼錯標簽占68%[4]。
2.1.2 患者配血樣本的采集是輸血高風險的過程之一,很多致死案例都是因為采集配血樣本時未能正確核對患者或采血管貼錯標簽[5]。嚴格的標準,能夠幫助醫(yī)護人員正確確認患者、正確采集配血樣本、正確貼采血管的標簽[6]。
2.1.3 請患者自報姓名是保證安全的非常重要的一步。患者時常出現(xiàn)沒有聽清護士核對的姓名而錯誤答應的情況。非正式調(diào)查表明,患者經(jīng)常很樂意參與到自己的采血過程中,這樣能夠減少錯誤的發(fā)生[7]。
2.2 輸血患者的身份確認床旁進行血液輸注是輸血過程中的最后一步。正確的身份識別、正確進行輸血操作及輸血過程中的嚴密觀察是確保安全血液輸注的關鍵。錯誤往往發(fā)生在護士在執(zhí)行上述步驟,進行關鍵信息確認時注意力分散[8]。日本為達到輸血安全,建立了輸血確認表,表上項目包括:血型核對、有效期、患者確認、不良反應的有無(5 min,15 min后)、醫(yī)生護士簽名、輸血結(jié)束時核對,安全輸血取得了滿意的效果[9]。
2.3 輸血過程中的風險
2.3.1 大量快速輸血在救治大出血、創(chuàng)傷、手術等急性失血患者時起關鍵作用,但也可發(fā)生過敏、溶血、發(fā)熱、循環(huán)超負荷、出血傾向、低體溫、低鉀血癥、枸櫞酸鈉積聚中毒等[4]。健康情況良好的年輕患者能耐受快速輸血,體質(zhì)虛弱合并呼吸、心血管疾病或有中毒情況時,耐受能力下降。特別是快速大量失血,輸血速度必須超過失血速度才能維持血壓[1]。
2.3.2 輸血過程中直接加入其他藥物,會改變血液的PH值、離子濃度或滲透壓,使血液中成分發(fā)生改變,甚至發(fā)生溶血。同時,某些藥物會與血液發(fā)生凝集反應,如葡萄糖酸鈣,而導致整袋血凝集、報廢,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0]。
2.3.3 臨床輸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將冷庫存血(0~4℃)輸入手術患者體內(nèi)可導致體溫下降,凝血功能障礙,同時低溫可抑制心肌收縮,導致血壓下降及外周循環(huán)障礙,嚴重時可引起心搏驟停[9]。低溫還可引起清醒或淺麻醉患者出現(xiàn)寒戰(zhàn),增加組織耗氧量[11]。經(jīng)實驗證明,庫存3 h的血小板存活指數(shù)僅為正常的60%,24 h后降至12%,48 h后降至2%[1]。另有研究證實,將庫存血放置于37℃水浴箱10 min,紅細胞完整性不受影響,且?guī)煅獜蜏卦?7℃以下,血清鉀及游離血紅蛋白含量不會明顯增加[12]。
3.1 采集配血樣本時遵循以下內(nèi)容:
3.1.1 請患者自報姓名,同時核對腕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手持掃碼儀、射頻智能標簽,能夠很好地幫助護士進行正確采集血標本。
3.1.2 不要提前將采血管貼好標簽;一次完成同一患者的配血標本采集與貼標簽;在采血管上書寫正確的患者信息、采集日期及時間;采血者在配血單及采血管上都要簽名,以確認采血后正確貼好標簽,并經(jīng)二人查對。
3.2 輸血前核對
3.2.1血液輸注前進行如下方式的核對:①在患者床旁,由2名護士同時對血液進行核對。②請患者自報姓名。③核對醫(yī)囑、輸血單、血袋、治療單、腕帶。如果核對的過程被打斷,應從頭開始重新進行核對。
3.2.2 使用條碼系統(tǒng)確認患者和血袋[13]。
3.2.3 輸血前,護士必須核對輸血反應表和患者病歷記錄的詳細信息,還必須同血袋標簽上的鑒別資料詳細核對。應仔細檢查有無溶血、氣泡、凝塊等異?,F(xiàn)象,檢查血袋是否完整。
3.3 血液輸注過程中
3.3.1 不能將其他藥物直接加入血液中。
3.3.輸血觀察:護士應熟悉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xiàn)及處理措施,告知患者出現(xiàn)下列癥狀時需及時反映:氣短、顫抖、疼痛、紅疹、癢或其他不舒服的感覺。在血液輸注前后,應進行生命體征的觀察。在開始輸血的前15 min,護士應對患者進行床邊觀察。需要輸血的患者應置于環(huán)境安全、光線明亮、便于觀察、且有急救設備的地方。
3.4 輸血裝置
3.4.1 輸血前必須檢查輸血裝置包裝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內(nèi)。開包后檢查裝置有無缺損及連接是否嚴密。如疑有污染或系統(tǒng)完整性受到破壞時,應立即更換輸血裝置,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原則。
3.4.2 輸全血或成分血時,無論先輸注哪一個,都應在每一個單位全血或成分血輸入后或每4 h更換一次輸血裝置。
3.4.3 所有血液和血液制品應在4 h內(nèi)輸完[14]。
3.4.4 輸注血制品必須使用帶有過濾裝置的輸血器。所有輸血裝置都為螺口連接裝置[15]。
3.4.5 輸血前、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輸血管道。連續(xù)輸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時,前后兩袋血之間輸注生理鹽水間隔。
3.5 輸血時間與速度
3.5.1 血液輸注前在室溫(18~25℃)下放置20~30 min后輸注。
3.5.2 濃縮紅細胞輸注時間:單位濃縮紅細胞最長不大于4 h。血紅蛋白小于40 g/L嚴重貧血者,輸注紅細胞時輸入量控制在每小時1 ml/kg。
3.5.3 血小板輸注速度要快,以患者能耐受為準,一般每分鐘80~100滴。對有HLA(人類白細胞抗原)同種免疫輸血反應的患者輸注白細胞時速度應緩慢。
3.5.4 新鮮血漿的輸注速度不超過5~10 ml/min,應在融化后4 h內(nèi)輸注。
3.5.5 凝血因子輸注速度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快速度為宜。
3.5.6 凝血酶原復合物每瓶(30 ml生理鹽水融化)應在3~5 min快速靜脈注射。
3.5.7 當失血量超過循環(huán)血量20%時需快速輸血。
輸血安全事關治療成敗涉及患者生命安全。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和規(guī)范化操作是保證輸血安全的關鍵。護士作為靜脈輸血的具體操作者,應全面評估輸血風險,掌握操作規(guī)程,確保輸血安全。
[1]任愛玲,等.靜脈輸血的護理進展.護理研究,2004,18 (12):2163.
[2]王愛梅,閆皓,孫桂英.成分輸血的輸注與護理.中華護理雜志,1999,34(3):177-179.
[3]Ken Davis,Chi-Hung Hui and beverly Quested.Transfusing safely: A 2006 guide for nurses.Australian Nursing Journal,2005-2006,13 (6).
[4]任憲玲.大量輸血的并發(fā)癥及護理體會.中國熱帶醫(yī)學,2004,4(4):600-601.
[5]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Guidelines for Pre Transfusion Testing.4th edition,Sydney,2002.
[6]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Royal College of Nursing Australia.Guidelines for Administration of Blood Components,October,2004:13.
[7]Verrall,T Best Practice in Transfusion Speccimen Labelling:Declaration of positive patient identification,Conference Paper,Annual Scientific of the Haematology Society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Australasian Society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Sydney,2005.
[8]South Australian Coroners Court.Findings of Inquest in relation Dorothy Squires.South Australian Government,2005.
[9]楊江存,陳誼輝,宋耀軍,等.庫血復溫對血液有形成分及生化的影響.西部醫(yī)學,2004,16(3):214.
[10]顏霞.輸血相關護理安全問題及對策.中華護理管理,2006,6 (4):8-10.
[11]趙小紅,趙紅,宋媛,等.庫血復溫輸注對術中患者體溫的影響.護理學雜志,2005,20(8):46-47.
[12]張如,喻田,鄧勝利,等.庫血加溫對紅細胞影響的臨床研究.貴州醫(yī)藥,2000,24(1):42.
[13]Vamvakas EC,Aubuchon J P.Can policy decisions in transfusion medicine be evidence-based Transfusion Alternatives in Transfusion.Medicine,2003,5(2):326.
[14]Roth VR,Arduino MJ,Nobiletti J,et al.Transfusion-related sepsis due to Serratia liquefaciens in the United States.Transfusion,2002,40:931-935.
[15]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 of Practice.J of Infusion Nursing.Januanry/February,2006.
The Risk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enous Blood Transfusion
HAN Mei,XUE Xiao-yan,GAOXia.Zibo Center Hospital,Zibo 255036,China
Blood transfusion as the means of life-saving treatment of many disease,has very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Blood transfusion has many risks.This paper combining clinical practice and literature search carries on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to the venous transfusion,proposes nursing countermeasure to reduce the risk of blood transfusion,and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safe blood transfusion.
Blood Transfusion risk;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Nursing countermeasure
255036山東省淄博市中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