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陽
(長江信息報,湖南岳陽 414000)
隱性采訪中度的把握
劉朝陽
(長江信息報,湖南岳陽 414000)
隱性采訪,又叫暗訪,是指新聞記者不向被采訪者和社會公開自己的真實身份,不事先預告采訪目的,以其他身份或某種社會角色進行的采訪。隨著新聞媒體的競爭日趨增強,顯性采訪顯然已經(jīng)不能滿足受眾的需要,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一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開始出現(xiàn),一些社會矛盾也變得日益突出,出現(xiàn)一些社會丑惡現(xiàn)象,使輿論監(jiān)督變得更加緊迫,增加了新聞采訪的難度,隱性采訪應運而生。然而,在實際的采訪過程中,人們越來越多地從道德倫理角度質疑它的合理性,那么,記者如何在采訪過程中,把握好隱性采訪的“度”呢?
隱性采訪的目的是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事實,主題必須深刻,絕不能是好奇、獵奇。
不可否認,在當今媒體激烈競爭的當代,的確有一部分素質不高的記者,為炮制一些吸引受眾眼球的新聞,故意惡意挖取別人隱私。如同美國“黃色新聞”泛濫的時代,媒介為了搶奪讀者,常常惡意傳播事實。不少新聞過于注重“人咬狗才是新聞”,獵奇心理嚴重。而近年來媒體上刊發(fā)的一些失實新聞,其根源也是因為獵奇心嚴重而造成的。
新聞的生命是“真實”,隱性采訪要以尊重客觀事實為前提,報道的事實要深刻、生動,維護公眾利益。新聞記者要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才能發(fā)掘出有價值的新聞素材。
在隱性采訪過程中,不能采用“誘導”的方式。
誘導采訪主要是指記者在和采訪對象打交道的過程中,故意設置“圈套”、“陷阱”,從而誘使對方上當受騙甚至犯罪。在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播發(fā)的“紙包子”假新聞事件,就是記者一手“導演”出來的。
記者在暗訪中的語言和行為的主動與被動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記者盡量不要主動,如果說,記者假扮成犯罪分子,給被采訪者以犯罪暗示,那么這個記者自己本身也會有犯罪行為之嫌,記者被動的情況下,一般不會有“誘導”違法犯罪行為之嫌,可以避免道德上的困境。難到因為是記者在進行暗訪工作就可以寬容而置法律于不顧嗎?可見,記者暗訪中的“誘導”不僅僅涉及倫理層面的問題,而且很可能上升到法律的界面。這種“誘導”是暗訪中絕對不允許的。
隱性采訪是有一定禁區(qū)的,新聞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時要牢記這些禁區(qū)。
(1)隱性采訪不得涉及國家機密,此外科學秘密、商業(yè)秘密和軍事秘密等作為禁播的內(nèi)容。另外對軍事禁區(qū)等保密場所,記者也不能進行隱性采訪。
(2)嚴格遵守有關隱私權保護法律規(guī)定,對涉及到個人隱私內(nèi)容的不能進行隱性采訪。1993年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也有明確規(guī)定:“對未經(jīng)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因此,以個人隱私為內(nèi)容的隱性采訪是絕對禁止的。
(3)隱性采訪不得違背有關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條規(guī)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第四十二條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在判決前,影視節(jié)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4)嚴格遵守有關司法機關法律規(guī)定。如我國對法庭審判的新聞采訪就有嚴格限制,規(guī)定法庭的審判活動不能進行隱性采訪。另外,記者不得偽裝國家公務員、法官、檢察官、警察等依法授予的特定身份。不得借用司法手段,勘驗、搜查、審訊、監(jiān)視住處、扣押證書物件等手段都是法律明文授予司法機關的權利,不為新聞記者所擁有。不能妨礙或擾亂社會秩序等。
在隱性采訪中,記者始終要記得自己作為局外人、旁觀者的身份。
隱性采訪又叫體驗式采訪,隱性采訪給了記者很大的表演空間,但是記者切忌在表演中陷得太深,將自己作為表演的主角。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的過程中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以便于更好的收集新聞素材,有些經(jīng)驗不足的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的過程中,往往自己也深陷其中,這樣就會影響新聞事件本身的進程。所以記者要時刻記住自己的身份,以便更好的完成自己的采訪任務。
《長江信息報》記者韓章在采訪洞庭湖漁民生存狀況的過程中,假扮魚販子,深入到湖港漁汊,歷時數(shù)天,采訪到了大量第一手的資料。這些都足以證明記者的體驗式采訪是相當成功的。
記者進行隱性采訪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在隱性采訪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被盯梢、被追打,攝像機或錄音器材被毀壞。你去曝光別人的丑聞,就難保不會被打擊報復。要采寫到事實的真相,需要付出的艱辛與努力只有記者自己才能體會的到。記者需要追求正義、良知和社會公正的責任心和超乎尋常的勇氣與膽量,只有這樣,記者才能寫出有分量的稿件。
隱性采訪通常是到違法違規(guī)的現(xiàn)場進行采訪,沒有笑臉相迎和熱情的接待,有的只是來自被報道對象想方設法的阻撓、威脅,處在水深火熱的險惡處境當中。沒有非凡的膽量,一般記者是不能勝任這個任務的。
隱性采訪要運用一些必要的技術處理方式。
隱性采訪難免要與肖像權掛上鉤,在某些重大典型的對事不對人的事件中,為了避免侵害名譽權、肖像權或其他權利,就可以采用技術處理的手段,比如運用馬賽克技術處理,使其面部變得模糊。
但新聞記者同時也應注意,各種權利本身是互相聯(lián)系的,比如名譽權時常與肖像權相聯(lián)系,即使你合理使用了他人的肖像,卻有侮辱、貶損他人人格的言詞,則依然可能發(fā)生侵犯他人名譽權的后果。同樣,惡意丑化、玷污、毀損他人肖像也會造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行使正當?shù)妮浾摫O(jiān)督權是隱性采訪合理使用他人肖像的有力依據(jù),所以要把握好技術處理這一關。
記者在隱性采訪中改換自己身份時,要切記記者始終不能“越位”。
記者在隱性采訪中時常要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但有些角色是萬萬不能去扮演的,比如說,記者可以扮成一個普通人,過路人甚至乞丐以掩飾記者的身份,以便更方便的觀察新聞,但有些身份是絕對不能冒充的,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警察、法官、檢察官,這些身份、職務是國家法律規(guī)定不得假冒的,如果假冒要負法律責任的。另外還有小偷、“三陪”等違法犯罪分子更是不能去充當,這些隱性采訪即使沒有違法,也明顯是不道德的。新聞記者要時刻記住自己的身份。記者就是記者,沒有任何人給你權利去為所欲為,要謹記自己的任務是匡正時弊,服務于社會大眾。
記者不是“無冕之王”,有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使命。在采訪任務中可“換位”,但不能“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