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榮
(慈溪日報社,浙江慈溪 315300)
追求人文精神體現(xiàn)人文關懷
——關于新聞報道人性化的思考
徐立榮
(慈溪日報社,浙江慈溪 3153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以人為本”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但在新聞競爭日益白熱化的今天,一些新聞從業(yè)人員和媒體為了吸引讀者,追求“眼球效應”,常常忘卻了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在新聞報道中缺失人文關懷:或忽視了新聞當事人的感受,由此引發(fā)他們的不滿;或導向出現(xiàn)偏差,使報道產生負面影響。
新聞報道應該追求人文精神,體現(xiàn)人文關懷,給新聞當事人以尊重和理解。那么,媒體從業(yè)人員該如何做好報道人性化這篇文章?
換位思考就是要記者把自己假想成被采訪對象,站在對方的角度、位置、立場和角色思考問題。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它的本質就是要求新聞從業(yè)人員從尊重人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問題,不要強人所難。
“鐵肩擔道義”、“為民請命”、“歷史的記錄者”……這些字眼常常用來形容記者,也反映了人們對這一群體的期許。但新聞從業(yè)人員不要因此以為自己是“無冕之王”就高人一等。因為,一名好記者不僅需要敏銳的新聞嗅覺、過硬的業(yè)務能力,更需要一份與讀者血肉相連的感情,一份悲天憫人的情懷。只有這樣,他才能在報道中自覺地去換位思考,他的作品才能體現(xiàn)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
“大愛無言。茫茫人世,因為偶然的病室相遇,就把病友的安危系于心上。為挽救因貧困放棄治療的年輕生命,她多方奔走、四處尋找,慷慨捐出5萬善款,然后悄無聲息地消失在人群之中。真愛,不求回報,卻深深地溫暖世道。”這段頒獎詞說的是2007年“感動慈溪”年度人物癌癥患者馮女士(注:當時應當事人要求而匿名)為素昧平生的病友“小面”捐款助醫(yī)的愛心故事。這個最早被《浙江日報》關注,并予以連續(xù)報道的新聞,慈溪當?shù)孛襟w曾想大張旗鼓進行報道,當時,有關部門召集新聞媒體策劃后續(xù)報道。作為參與者之一,筆者覺得站在馮女士的角度看,這組報道若要做,應先征得她和家人的支持,且不會對其健康產生較大影響,因為:一是她剛接受了一次大手術;二是從參與前期采訪的記者口中得知馮女士的家人很反對,若他們不支持,采訪必定有難度。此外,就這則新聞本身的價值而言,報道的最佳時機已過——省城的媒體已喝了“頭口水”,且病友“小面”所需要的手術費用已籌集到。
筆者的意見得到了許多與會人員的贊同,這組報道最后沒做成(注:寧波的媒體后來也曾考慮做連續(xù)報道,最后就因為患者家屬的強烈反對而未如愿)?;剡^頭來看,這雖然有點遺憾——因為報道有價值的新聞是新聞從業(yè)人員的天職,但如果我們?yōu)榱诵麄饕粋€人,弘揚她身上的一種精神,而置其權益甚至于健康和生命而不顧,這樣的報道是不人性的。
新聞發(fā)生后,特別是面對有價值、有看點的新聞,參與報道的媒體都會思考如何做深做透,如何做出新意,在競爭中“笑傲”同行。但如果把握不好采寫的尺度,不計后果地“大做文章”,雖可能贏得了“眼球”,卻侵害了當事人及相關人員的權益。
2003年3月,慈溪發(fā)生了一則轟動一時的新聞——閣樓白骨案:慈溪一戶徐姓人家的兒子在閣樓上打掃衛(wèi)生時,發(fā)現(xiàn)舊箱子里有一堆被分解的人骨。經公安部門調查,發(fā)現(xiàn)這具白骨是一個十年前失蹤的一男子,而這個男子的前女友正是這戶人家的女兒徐某。而他失蹤后不久徐某就嫁人了,如今有了幸福的家庭。十年里,該男子的家人一直以為他因受了打擊而離家出走。徐某很快被警方控制,后經偵查其就是殺人犯。
事發(fā)后,許多媒體來慈溪采訪。由于當時從警方和女方當事人家屬處無法獲取相關信息。為彌補這方面的新聞素材,一些媒體讓圍觀者“談”案情,摘錄眾網友的“斷”案……這樣的報道確實吸引了眼球,滿足了一些讀者的獵奇心理,但它對新聞的真實性帶來了挑戰(zhàn)。更有甚者,有媒體把徐某的母親、丈夫及尚在讀小學的兒子的有關詳細信息刊登出去,把當事人無辜的親人“推”向了“風口浪尖”,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嚴重侵犯了他們的合法權益。
雖然這些媒體和從業(yè)人員很敬業(yè),但他們的做法顯然是值得商榷的。那么,如何把握好采寫的度,體現(xiàn)人文關懷?新聞從業(yè)人員在采寫時,一定要從宏觀和微觀層面上去考慮稿件采寫中可能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就宏觀而言,要考慮社會反響會怎么樣,有沒有違背新聞采寫原則,有沒有違反相關法律法規(guī)等。就微觀而言,要考慮有沒有持正確的報道態(tài)度,材料取舍的傾向性如何,有沒有侵害當事人及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等。
現(xiàn)代新聞事業(yè)之父普利策獎的創(chuàng)始人約瑟夫·普利策曾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fā)出警告。”約瑟夫·普利策的這席話道出了記者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時代的“哨兵”。正因為是“哨兵”,他必須在觀念上與時俱進。如果他的觀念落伍了,他的作品就體現(xiàn)不了時代性,而且可能缺失人文關懷。
2010年以來,CPI一路高歌猛漲,慈溪前三季度CPI漲幅為4.2%,許多人感覺難以承受物價之“重”。物價高漲下誕生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稱呼看似調侃,實是人們無奈和不滿情緒的發(fā)泄。關于物價上漲的報道框框多、把握難,以前我們對此類吃不準的題材一般就不報道。筆者和跑財經線的記者商量后認為,在強調以人為本的今天,我們應該關注讀者的真實感受,但更要注意輿論導向:讓市民情緒得到宣泄的同時,也看到政府和有關部門在抑制CPI上漲中的努力。11月5日起,我們推出了一組“關注身邊CPI”的報道:《CPI,不僅僅是小數(shù)點的事》、《面對CPI,工薪族有點無奈》、《困難群體,感受物價之重》、《漲價來襲,小商戶普遭夾擊》、《匯聚力量,為困難群體減壓》、《我市打“組合拳”為物價降溫》。這組報道刊發(fā)后反響良好:因為它傳遞了讀者的真實感受和聲音,起到了幫助人們情緒宣泄的作用;經我們的牽線搭橋,一些單位參與獻愛心活動,讓人們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而在報道即將結束時,政府部門剛好適時出臺了相關政策,使報道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這組報道之所以取得不錯的報道效果,很大的原因在于我們觀念的轉變:一是敢于直面敏感的題材,二是認識到人文關懷精神在報道中的作用。其實,社會發(fā)展到今天,應與時俱進,比如舍生取義、見義勇為、奮不顧身……這些傳統(tǒng)的觀念,在關注人文精神的今天,應賦予更多的人性光輝和智慧。在報道中,我們能不能宣揚“?!鄙×x,能不能提倡見義“智”為,能不能倡導奮“而”顧身……類似的情況很多,我們在采寫稿件時如果多點人性化思考,不墨守成規(guī),這樣既能弘揚傳統(tǒng)的價值觀,又能賦予它們時代性和人性化,這樣的報道讀起來才會讓人感到可讀、可信、可親、可用。
(本欄編輯:呂道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