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友良
在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九十華誕的日子里,余伯流教授十年前出版的史著《偉人之間——毛澤東與鄧小平》,在北京和江西再版發(fā)行。該書的再版,是向黨的生日的隆重獻禮,是在節(jié)日喜慶中對黨的兩代領袖的深切懷念,具有特殊的意義。
這是一個引人入勝而又難度極高的選題。從1927年漢口初識,到1997年鄧小平去世,兩位歷史偉人相識相知的歷史長達70年。古人曾用高山流水來形容知音之難得和相知之深厚,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之說。以此觀照毛澤東與鄧小平的關系,無論是從兩人的人生境界、信念、才華及其相知之高深,還是從他們與時代、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及其國際事務的聯(lián)系之恢弘看,都極像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汪洋。因此,一方面,這是一個讓人十分感興趣、很想深入了解的話題,看看偉人之間的你來我往,那些充滿智慧的論世、知人、談事和決策,與常人無異的性情乃至一時的失策失誤,都容易引發(fā)讀者的共鳴、感慨和思緒,而從中得到教益、得到啟示。另一方面,這又是一個高難度的話題。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在于其不尋常處,除了常人所共有的特點外,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和地位,決定著他們的思考、處事和交往,具有常人難以觸及的高度與難度,其言談舉止往往決定著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乃至前途命運,那種驚濤駭浪,那種大開大闔,那種縱橫馳騁,那種千鈞一發(fā),也決非常人所能應對。要恰如其分、客觀全面地把他們的性情、思考和相互關系反映出來,沒有足夠的駕馭力和洞察力,是不可能做成的。作者立足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旁征博引,條分縷析,將宏大建構與細節(jié)描述、史實再現(xiàn)與分析入理相結合,成功地再現(xiàn)出兩位歷史偉人的不世之情,把一個難題寫成了佳作。作者的敏銳開放與識見洞察,是該書成功的主要原因。
客觀地說,毛、鄧兩人的關系始終是有主次之分的。在從相識到毛澤東去世的時段內(nèi),兩人關系中占主導地位的無疑是毛澤東,毛澤東決定著他們關系的走向與結果,盡管這種走向與結果也來源于鄧小平的作為。而在毛澤東去世后到鄧小平去世的時段內(nèi),兩人關系中占主導地位的變成了鄧小平,鄧小平不但主導著兩人關系的最終結局,而且主導著全黨全國對毛澤東及其思想的認識與評價。作者分別從蘇區(qū)時期、抗戰(zhàn)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后十七年、“文化大革命”前期、林彪事件后、1975年全面整頓期間、1976年“批鄧反右”期間、改革開放新時期,詳細地為我們解讀著他們兩人的交往與知見,指出在兩個偉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錯綜復雜的關系:他們既有不同的彪炳千秋的豐功偉績,又有類似的大落大起的坎坷經(jīng)歷;他們既有過共患難、親密無間,充滿深情厚誼,又有過分歧,若即若離,存有恩恩怨怨;他們既有偉人高風驚世之舉,又有令人扼腕而嘆之事。他們兩個偉人之間的關系,充滿了奇特而又微妙的傳奇色彩,閃耀著傳統(tǒng)而又亮麗的真理之光。作者如實梳理毛鄧之間常人與偉人兩種人格、主導與非主導兩種層面、革命與建設兩大歷史時期的復雜關系,并對其作出高屋建瓴、準確生動的概括,是該書的一大特點和優(yōu)點。
該書在生動敘述兩人關系的同時,也不時露出十分精彩的分析,讓讀者能夠深入歷史的底蘊、認識歷史的本質(zhì)。在書中,這樣的精彩分析可謂比比皆是,為省篇幅,這里僅舉一例:作者在敘述毛澤東1974年底下決心重新重用鄧小平的過程后,繼續(xù)分析其深層原因,將其歸納為“是由當時中國政治經(jīng)濟局勢和黨內(nèi)狀況的客觀需要所決定的,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由諸多因素促成的”,具體說來是5點:當時的客觀形勢迫切需要一位德高望重、能治國安邦的人出來支撐局面;周恩來病重,需要有人接替;毛澤東對王洪文已感失望;黨內(nèi)健康力量的薦舉;毛澤東對鄧小平一貫看好,極表贊賞,這是毛澤東下決心重新重用鄧小平的思想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同時,作者也指出,毛澤東重新重用鄧小平,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做出的決策,并不意味著毛澤東已經(jīng)認識到“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失誤,更不意味著黨的指導思想已完全回到正確軌道上來。因此,鄧小平的地位雖成定局卻并不穩(wěn)固,當他系統(tǒng)地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時,毛澤東的思想又出現(xiàn)反復了。這個分析,符合實際而又富有深度,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觀察能力和理論功底。
由于題材決定,該書不時涉及現(xiàn)代中國重大的歷史場景和關鍵問題。比如,毛澤東逝世后,第三次被打倒的鄧小平第三次復起,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當時正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人們的思想空前解放,在涌現(xiàn)出許多重要思想理論成果的同時,黨內(nèi)外、國內(nèi)外也出現(xiàn)一股“非毛”思潮,在懷疑和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同時,懷疑和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在三次被打倒的經(jīng)歷中有兩次與毛澤東相關的背景下,人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到鄧小平將如何對待和評價毛澤東上。這實際上也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執(zhí)政下的當代中國如何對待歷史、如何規(guī)劃當下和如何開拓未來的重大關節(jié)之所在,實在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尖端“時代問題”。作者縷分細述,將我們帶回到當年不無驚心動魄的歷史中,讓我們重溫了鄧小平是如何舉重若輕,從容應對和解決這一時代問題的:鄧小平反對和批駁“非毛化”,指出對毛澤東的評價和毛澤東思想的闡述,不僅僅涉及毛澤東個人,而是同我們黨和國家的整個歷史分不開,不只是個理論問題,尤其是個政治問題,是國際國內(nèi)很大的政治問題。他主持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明確肯定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就其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jīng)驗總結,是中國共產(chǎn)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因為毛澤東晚年犯了錯誤,就企圖否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價值,否認毛澤東思想對我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作用,這種態(tài)度是完全錯誤的。圍繞著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這一核心問題,鄧小平還發(fā)表了許多閃光的卓越見解,例如,“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毛澤東同志犯的有些錯誤,我也有份”,把毛澤東的晚年錯誤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價值區(qū)別開來,“我們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原理,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fā)展”,不要“把我的規(guī)格放在毛主席之上”,等等。作者概括性地指出:鄧小平在整個起草《決議》的過程中,高瞻遠矚,立黨為公,豁達大度,不計私怨,一切從黨和國家的利益出發(fā),拋卻了自己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兩次被打倒的個人情感恩怨,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實事求是地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在指導方針上的經(jīng)驗教訓,充分顯示了一個政治家的博大胸襟和高風亮節(jié)!作者的這些敘述和總結,體現(xiàn)出對鄧小平思維脈絡、歷史觀念和科學立場的準確把握,今天重讀這些言論,尤感切要,對于進一步認識鄧小平的博大胸懷和科學思維,澄清某些流言,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
在豐富多彩的名人傳記中,以單一傳記為主,是業(yè)界的慣例。該書別出心裁,將兩個歷史偉人聯(lián)到一起,著力寫他們之間的政治關系,寫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大歷史時刻,兩人的思想見解與決策應對,兩人的親疏愛憎及其對時代對歷史的影響,讀來如親歷歷史風云、險關要隘,引人入勝,欲罷不能。作者的描述,以生動的語言,提供了大量的重要細節(jié)、歷史關節(jié)的生動場景,兩位偉人的獨特個性和行事風格,是本書之長,而站在中國現(xiàn)代歷史的高度觀察和認識兩位偉人,在宏大歷史進程中分析和評價兩位偉人,更是本書之靈。對兩人在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的關系及其歷史地位,作者指出,他們是兩顆讓中國人民“站起來”和“富起來”的福星,兩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兩個設計和開創(chuàng)具有中國特色革命和建設道路的大師,兩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碑,兩位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巨人。作者飽含深情地寫道,毛澤東和鄧小平,一代天驕,蓋世偉人。他們走過了一個世紀,矗立起兩座豐碑,是中華民族現(xiàn)代史上兩座雄偉的高峰。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我們黨巨大的精神財富,永遠的旗幟!斯人已去,偉績長存!這個概括,是對毛澤東和鄧小平兩位世紀人物的歷史定位,反映了中國歷史的實際和人民的觀感,是該書的畫龍點睛之筆,是全書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學術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
(作者為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題圖 1960年毛澤東和鄧小平在北京
責任編輯 梅 宏